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宰相、名将。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娄师德二十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后累迁至监察御史。
戍边屯田
678年(仪凤三年),唐高宗命李敬玄征讨吐蕃,并在河南、河北招募猛士。娄师德虽是文臣,却头戴红抹额前去应募。唐高宗大喜,任命他为朝散大夫,让他随军出征。
同年九月,李敬玄兵败,大将刘审礼被俘。娄师德在洮河收集散亡将士,后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他宣扬唐朝威信,陈述利害,使吐蕃既敬畏又心悦诚服,被改任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主持屯田事务。
682年(永淳元年),吐蕃入侵河源军(治今青海西宁)。娄师德率军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迎战,八战八捷。唐高宗认为他文武全才,便任命他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
690年(天授元年),娄师德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仍旧主持屯田事务。 他身穿皮袴,亲自率士卒开垦荒田,储积粮食数百万,使得边军军粮充足,不再受粮草转运之苦,受到武则天的嘉奖。
两度拜相
692年(长寿元年),娄师德被召回朝中,担任夏官侍郎、判尚书事,次年又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694年(延载元年),武则天对娄师德道:“军队在边疆,必须开垦荒田,您不能因此事辛劳而畏难。”便任命他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后来,娄师德又改封秋官尚书、原武县男。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娄师德被任命为左肃政台御史大夫、肃边道行军副总管,与夏官尚书王孝杰一同征讨吐蕃。三月,唐军在素罗汗山被吐蕃大将论钦陵击败,王孝杰被削官为民,娄师德则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697年(神功元年),娄师德升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再次担任宰相。不久,娄师德被任命为清边道副大总管,攻打契丹,后与河内王武懿宗、狄仁杰一同安抚河北各州。九月,娄师德改任纳言,进封谯县子。
晚年生活
698年(圣历元年),娄师德充任陇右诸军大使,主持河西屯田事务。
699年(圣历二年),突厥入侵,娄师德出任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同年九月,娄师德在会州(今甘肃靖远)病逝,终年七十岁,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人物评价
卢承业:子,台辅器也。
李治:卿有文武材。
狄仁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张鷟:纳言直而温,宽而栗,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万顷之波,浑而不浊,百练之质,磨而不磷,可谓淑人君子,近代之名公者焉。
杜牧:娄侍中师德,亦进士也,吐蕃强盛,为监察御史,以红抹额,以猛士诏,躬衣皮袴,率士屯田,积谷八百万石,二十四年西征,兵不乏食,荐狄公为相,取中宗于房陵,立为太子。
刘昫:① 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自专综边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虽参知政事,深怀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② 娄师德应召而慷忾,勇也;荐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营田赡军,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参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难也,又何愧于将相乎!
宋祁:① 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总边要、为将相者三十年,恭勤朴忠,心无适莫,方酷吏残鸷,人多不免,独能以功名始终,与郝处俊相亚,世之言长者,称娄、郝。② 仁轨等以兵开定四夷,其勇无前,至奉上则瞿瞿若不及,行俭临下以恕,师德宽厚,其能以功名始终者,盖近乎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者邪!
司马光: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馀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
后世地位
780年(建中元年),娄师德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三十七人被唐德宗定为宰臣上等。
848年(大中二年),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其中就有“纳言娄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