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瑊以孝行闻名乡里,他自幼刻苦读书。嘉靖四十三年(1564)乡试中举,七年后又顺利通过全国会试考试,殿试拔得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曾被首辅张居正
提名充任《会典》纂修官。万历八年(1580)三月升任南京国子监司业。五年后专任北京国子监司业。万历十四年(1586)升为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编修掌司经局印信。
据《吴县志》记载:刘瑊乡居时,杜门不闻外事,惟好博览群书,每天手不释卷。后卒于府邸,囊无一物。由此可以说刘瑊是一个清廉的-。
但明朝学者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却有一则相反的纪录:
吴郡人口吻尤儇薄,歌谣对偶不绝于时。如丙戌年,刘中允瑊卒于京。 洁名,乃子号花面者尤横恣。值其家延僧诵经,先有夜粘对于门云:阴府中罗刹夜叉(罗刹夜叉:佛经中的恶鬼),个个都愁凶鬼到;阳台上善男信女(善男信女:信仰佛教之男女),个个尽贺恶人亡。比日高,过者大笑,始抹去。
从这则纪录中可以看出,刘瑊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好。不然何以死后连阴曹地府中的罗刹、夜叉都犯愁,而阳世间的善男信女个个拍手称快呢?当然,这只是苏州人的“谑语”,不足为凭,也上不了正史,但这民间的歌谣、对偶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
不过刘瑊的才学还是有的。据说辛未年会试时,江阴人袁舜臣在灯上写了一首谜语诗:六经蕴籍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床何所有?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刘瑊一见便知这是“辛未状元”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