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公元1887年-1911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8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1911年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策划广州起义。后在广州起义中受伤力尽被俘,当日黄昏时分即从容就义,年仅24岁,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有《禀父书》、《与妻书》。
人物生平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其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以诗文闻名于时;嗣母是个生性善良仁爱,典型的贤妻良母。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参加科举考试,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离开考场。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
少年林觉民觉得教育腐化,力赞邹容的“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与几个进步同学在福建城北找了房子,自办私学。
林觉民还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为了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觉民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其中收纳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小册子,订了《民报》《苏报》《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国女报》等进步报刊。
林觉民尤善讲演,常常宣传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内锦巷七星君庙参加爱国社活动,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专攻日语。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不久,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
1911年1月底(清宣统三年一月),中国同盟会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策动广州起义。赵声、黄兴分别任统筹部的正、副部长。林觉民得知后,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1911年4月9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九日),林觉民告别了陈意映,带着20余人从马尾登船驰往香港。
1911年4月11日(清宣统三年四月十一日),林觉民到达香港。此时,参加起义的人员陆续从各地赶来。林觉民一趟趟地在香港与广州之间来来往往,负责把这批人护送进广州。
1911年4月23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黄兴从香港潜入广州主持起义工作,因为出了内奸。
1911年4月24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夜,林觉民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在香港,林觉民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5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清政府增兵广州,加紧搜捕,部分秘密机关也遭破坏。黄兴只得临时决定于27日发动起义,进攻计划由原定的十路改为四路。
1911年4月27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下午5时30分,林觉民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1911年4月27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黄昏,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林觉民《与妻书》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此文感人肺腑,让人忍不住掉泪。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思绪澎湃,委婉曲折地叙写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文章紧紧围绕“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这一矛盾复杂的感情,写得缠绵悱恻而又豪情满怀,是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之歌。
信中洋溢着对妻子无尽的爱恋,对生活的热爱。但作者并没停留在儿女私情之上,而是将儿女之情同革命事业相比,使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作者时时作安慰,时时作解释,信中反复强调“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此中豪情令人感动。作者回忆二人世界的缠绵蜜意、回忆二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谱写出了一曲爱情的颂歌。然而这封信的价值更在于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的献身和牺牲精神,表现出民主志士的革命情怀。全文语言委婉曲折又不乏闲情逸致,文辞优美,为读者平添几多的愁怅和心酸。
林觉民与林微因
林觉民和林徽因属于同一林氏大家族,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先后担任北洋军阀政府临时参议院秘书长、众议院秘书长。1917年入阁当任司法总长。林长民和林觉民是堂兄弟的关系。因此,也就是林徽因的堂叔。
林觉民后人
林觉民在广州牺牲的消息传来时,他的岳父陈元凯正在广州任职,为了免受清廷满门抄斩,他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又怕女儿听到死讯动了怀孕的胎气,只说是林觉民让陈意映带着孩子火速逃离。陈意映是踉跄着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她和林觉民的家的。
林家秘密迁到了福州光禄坊早题巷一处幽僻的独门院落。几天后,惊惶未定的家人发现,有人从门缝塞进来一个包裹。打开来看,是林觉民的两封遗书。一封是写给父亲的《禀父书》:“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即是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陈意映看到方巾上丈夫的手书,当即晕倒在地,她不肯相信那个豪情万丈,有血有肉的男人就这样离自己而去了。醒来后,她在心里问她的林觉民:“谁给你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陈意映于抑郁中诞下次子,取名仲新。按林觉民在《与妻书》中的设想,又是一个男孩,“则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两年后,陈意映终究郁郁而终,依新、仲新由林孝颖抚养。
谢家在杨桥巷17号一直住到了1949年前。而曾经也门庭若市的林家,却已如从三坊七巷中失踪。林则徐纪念馆的原馆长官桂铨,曾试图找出林觉民就义后林家的活动线索,多年无功。直到最近,他才从藏于福建省图书馆资料室残存的《林孝颖文存》中发现了这位父亲在嗣子牺牲后10个多月,曾在《共和》报上发表追悼会启事,告知 1912年2月11日在白塔寺为“亡儿觉民”发丧。
林家之家境,从此便应了《与妻书》中预言“吾家日后当甚贫”。林觉民说,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袁世凯复辟年前、北洋军阀年间,都没有补助发给林家老小,林孝颖应该就是靠积蓄度日,而之前变卖家产,积蓄肯定不多。”林觉民纪念馆负责人李厚威说。
林依新9岁夭折。遗腹子林仲新由祖父带大。民国政府成立后,生活支出与学费基本由民国政府承担。林仲新1930年代入读上海光华大学,毕业后一度随林觉民旧交林森做事。在林森任抗日战争时国民政府主席的时期,担任过国民党基层-。
林仲新娶过两任太太,第二任刘文业,是福建著名的民族工业大家族“电光刘”的后人。李厚威告诉记者,当年的福州号称只有三座塔,“白塔、乌塔,还有一座便是刘家的大烟囱”。林家和刘家在“文革”时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他把这归结为这家人“教养好、人好、非常非常低调”等因素的神奇合力。曾在国民政府做过小官的林仲新,1949年后还能担任共产党的干部。1957年到1968年,林仲新一直担任漳州粮食局副局长。之后他退休,闭门,直到1983年去世。
林家的另外一脉更加出名。林长民,和林觉民是同一个曾祖父的叔伯兄弟。民国时期历任国务院参议、法制局局长。他的女儿林徽因,才、貌、情都是传奇,后来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是红遍中国的名人,她和林觉民的关系却少为人知。
林仲新和刘文业还有两个女儿林兰和林婷。林婷随父亲当年,一直生活在漳州,继承的也是母亲早年在漳州市一家银行的位子。林兰则在福建某省行工作,异常低调。李厚威见过林兰一次,“眉眼气质,和照片上的林觉民像得不能再像”。
“林家人都倔。政协有活动,经常请林兰去。林兰一次都没去过。她说她家里人都不靠祖父的英名过日子。要了解林觉民,直接来故居参观好了。”
林觉民故居
林觉民的故居,也是谢冰心的故居。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著名作家冰心(谢婉莹)曾居此。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现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林觉民妻子
陈意映,字芳佩,螺江陈氏十九世孙女,父元凯,光绪乙丑举人,获花翎四品衔,广东截取知县。意映幼年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尝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及笄,嫁予福州林觉民为妻。林觉民思想激进,投身国民革命,意映受其影响,带头放缠小脚,入陈宝琛夫人创办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为该校首届毕业生。陈意映支持林觉民进行的革命活动,尝谓“君此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1911年3月,林觉民从日本回福州,召集同志谋往广州起义,交密在西禅寺制炸弹装棺木中,运往支援革命党人,意映愿扮贵妇随行掩护,但因怀孕未果。黄花岗起义失败,林觉民壮烈牺牲,成为黄花岗烈士,在临难前,写出闻名的《与妻书》等遗书,表达其慷慨就义的决心,亦可见其夫妇对国民革命互相砥砺之深情,意映秉志抚孤,终因悲伤过度以终,年仅二十二岁。
人物评价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
韩梅梅:投革命舍妻儿,为民主志不移。
胡歌:我觉得林觉民是一个内心很强大、对自己特别狠的人。
顾甫涛:林觉民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
梁尚玉:林觉民立志救国救民,言辞敏锐、胸襟开阔、热心公益、不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