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名人介绍(2)
21、罗俊
  罗俊,引力物理学家。1956年11月生于湖北省沔阳县,籍贯湖北沔阳。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物理化学系,198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长期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建立实验装置和研究平台,解决了精密扭秤特性研究、高灵敏度低噪声扭秤系统研制、实验背景场的监测等问题,使万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
22、计亮年
  计亮年, 生物无机化学家 1934年4月20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鄞县。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曾任该院院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生物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系统地研究了钌等小分子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与DNA的作用及其机理在合成大量小分子配合物的基础上,用热力学、动力学及理论计算(密度泛函法)等总结了这些配合物的不同组成、结构与DN
中国科学院院士
23、孙冶方
  孙冶方(1908-1983)原名薛萼果,化名宋亮、孙宝山、叶非木、勉之等,无锡玉祁街道礼社村人,模范共产党员,著名经济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于1985年开始设立和评选,每两年评选、颁发一次,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个人经历1921年入高小读书。1923年在无锡竢实学堂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底转为中共党员,任无锡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同时也加入中国国民党。192
著名经济学家(19081983)
24、王明
  王明(1904—1974),原名陈绍禹(陈绍玉),字露清,安徽省金寨县双石乡(时属安徽省六安市)码头村人。家庭出身贫民(一说小商人)。自幼聪颖,有深厚的旧学基础。早年参加过-,在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国民党。1919年夏进入与其家乡邻近的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镇志成小学学习。192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六安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受到进步师生的思想熏陶,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24年夏,在家乡金家寨联络在外地学习
中国共 产党的早期领导人(19041974)
25、郑度
  郑度,自然地理学家 1936年8月26日生于广东揭西,籍贯广东大埔。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首席科学家。我国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建立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带主要类型的分布图式划分了青藏高原的垂直自然带为季风性和大陆性两类带谱系统,构建其结构类型组的分布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
26、陈铁军
  陈铁军(1904~1928),女,原名燮君,原籍新宁(今台山),生于南海佛山镇一个华侨商人家庭。民国8年(1919)受“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影响,参加散发“提倡男女平等,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传单。民国9年转至实行新学制的佛山季华女子小学读书。毕业后,便冲破封建婚姻束缚,到广州找寻革命真理。到广州后她进入位于西关的坤维女子中学(现为市二十九中)读书,在中共党员谭天度老师的介绍下,经常阅读《
(19041928)
27、江浩
  江浩(1880—1931),1880年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北刘家桥村一地主家庭,原名江文浩,字注源、著源、著元、竹源,清末拨州秀才。一生为民主革命事业奋斗,被毛泽东称赞为“象松柏那样长青的革命元老”。人物履历1908年,江浩东渡日本自费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在日本东京结识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率先剪掉象征大清朝顺民的辫子,而被人称为“疯子”、“秃子”。1910年,毕业回国。
(18801931)
28、朱经武
  朱经武;(C.W.Chu),美国物理学家。1962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1965年、1968年分别获美国Fordham大学、圣迭哥加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人文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88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科学院Comstock奖,1994年获超导科学卓越成就奖。现任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超导研究中心主任、物理系教授。;朱经武教授是高温超导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
29、陈小明
  陈小明, 无机化学家。中山大学教授。1961年10月生于广东揭阳,籍贯广东揭阳。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2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配合物超分子化学与晶体工程领域的研究。发展了配位聚合物的可控组装和结构调控方法,开展了动态变化和多功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
30、陆启铿
  陆启铿, 数学家 1927年5月17日生于广东佛山。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多复变函数论、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Schwarz引理及解析不变量”论文,是国际上较早地讨论多复变函数Schwarz引理的工作,引入了Schwarz解析不变量的概念与华罗庚合作发表了“典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2015)
31、席泽宗
  天文史学家 1927年6月9日生于山西垣曲。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在古代天象纪录的现代应用、中国出土天文文献整理、天文学思想史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等领域都有突出贡献。提出了从史书中鉴别新星的7条标准和区别新星与超新星的2条标准,从中、朝、日3国的历史文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2008)
32、叶叔华
  叶叔华,天文学家 1927年6月21日生于广东广州,籍贯广东顺德。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曾任该台台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 负责建立和发展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从事地球自转研究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发展了上海天文台与美国宇航局和多国研究所的科研合作。负责国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33、周廷儒
  周廷儒(1909—1989),富阳松溪乡(今属新登镇)人。出生于富裕之家,父家福,清末国学生。1933年,廷儒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先后在中山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复旦大学等校史地系任教,并任中国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46年,留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48年获硕士学位。其后留校攻博士。后廷儒欣闻祖国大陆解放,遂于1950年初毅然冲破阻挠,回归祖国,欲一展其所学。而后,历任北京师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91989)
34、陈达邦
  陈达邦(1900—1966),又名陈大榜,湖南长沙人;革命烈士赵一曼丈夫,任弼时夫人陈琮英之兄;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1927年9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和赵一曼认识并结婚;后留在苏联继续学习,后被共产国际派到法国工作;1942年回国参加抗日斗争,未能接上组织关系而“自行-”;1950年2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重新入党,后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印刷处处长,并作为全权代表,赴苏联处理、协调人民币
革命烈士赵一曼丈夫(19001966)
35、李霞波
  李霞波(1906~1976) 原名发国,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堰口乡南坝村人。民国15年(1926),毕业于汉中联立中学,后考入西安中山学院党政训练班,继入中山大学文部预科及华南大学经济系。 18年春,转入吴淞中国公学部历史系学习,参加“反帝大同盟”,负责吴淞区的工作,并在校内组织“新文学研究社”,宣传资料。19年,在筹备纪念“五卅”运动的会议上,霞波被推举为大会总指挥。在此期间,他经受了革命
(19061976)
36、顾颉刚
  顾颉刚(1892—1980),江苏苏州人。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顾颉刚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毕业。以后留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
现代历史学家(18931980)
37、陈可忠
  陈可忠先生,福建闽侯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清华学校一九二O级毕业,获公费资送美国留学。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57年起任清华大学教务长,1962年五月梅校长因病逝世,先生代理校长至1965年真除。在校期间恢复大学部,设核子工程、数学、物理和化
(18981992)
38、王贯
  王贯,原名王道宣,字一之。武平县平川镇东门坝人。民国4年(1915年)出生。在梅县乐育中学念高中时,是学生会康乐股长,经常组织演出,宣传抗日救国。不久,考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四年级时,目睹半壁河山被日寇侵占,毅然投笔从戎,报考飞行员。到印度新德里盟军基地接受训练,不幸腿部受伤而回国。回国后因中山大学迁离广州无法回校读书,只好转学四川宜宾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继续学习。抗战胜利后,王贯随同济大学迁
39、杨简
  杨简(1911年8月8日—1981年5月10日),出生于广东梅县。病理学家、实验肿瘤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杨简于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为清末拔贡,辛亥革命后当过中学教员,还曾任广东省政府秘书长。杨简的父亲在考取拔贡之前是一名秀才,杨简深受家庭读书学本领的教育和影响,自幼勤奋好学,聪明伶俐,少年时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1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11981)
40、周谷城
  周谷城(1898—1996)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历史学家。 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人,1898年9月13日生于益阳县上湖乡一个农民家庭。幼年由亲友资助在族学读书。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系。1921年毕业后任湖南第一师范英文教员兼伦理学教员。在毛泽东影响下参加农-动,任省农民协会顾问、省农-动讲习所教师。1927年春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
(1898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