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36)
701、叶恒强
  叶恒强,材料科学家。原籍广东番禺,1940年7月8日生于香港。1964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从事固体物质及材料的结构与缺陷及其与材料性质关系的研究。与国外同时独立地发现传统晶体学不允许的五次对称性,进而发现并研究了二十面体对称、八次、立方对称等准晶相。在国内率先用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
702、席承藩
  席承藩,土壤地理学家 1915年10月1日生于山西文水。1939年毕业于北平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4月19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主持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担任技术指导。建立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编制了首幅1∶1000000中国土壤图。参与“六五”黄淮海平原区域治理攻关任务,对该区域作出了更加客
中国科学院院士
703、武衡
  武衡,地质学家 1914年3月18日生于江苏徐州。1934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1月15日逝世。 曾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20世纪40年代参加筹建延安自然科学院,进行陕、甘、宁等地矿产资源考察研究50年代主持筹建、领导并开展东北地区的科研工作,为恢复和发展东北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贡献。1955年后,参
中国科学院院士
704、薛其坤
  薛其坤, 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副校长。1963年12月19日生于山东蒙阴。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0年、1994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开展了第二代半导体薄膜GaAs、InAs/GaAs量子阱(点)、宽禁带半导体GaN和ZnO薄膜生长动力学研
中国科学院院士
705、张统一
  张统一, 材料力学专家。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49年10月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籍贯河南温县。1978-79年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分别于1982年和1985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事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预测并证实了钢铁扭转和剪切载荷下的氢脆现象。澄清了电绝缘裂纹面上电边界条件,发展了压电线性和非线性断裂力学;实验证明导电裂纹的电断裂韧性为材
中国科学院院士
706、俞鸿儒
  俞鸿儒, 气体动力学家。1928年6月15日生于江西广丰。1953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1963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国内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的突破。开创了在航天器研制中广泛应用激波风洞的实
中国科学院院士
707、黄胜年
  黄胜年,核物理学家 1932年2月10日生于江苏太仓。1950~195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1952~1955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学习。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子物理与原子核裂变的实验研究和组织工作。测定或澄清了(国外有分歧的)-与核能发展所需要的某些核数据。先后完成了各种能量中子引起铀、钚、钍核素以及铀
中国科学院院士
708、汪德昭
  汪德昭(1905-1998),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出生于灌云县板浦。 192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34年,赴法国巴黎大学高等理化学院学习;1938年至1956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先后担任专职研究员和研究指导主任等职;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1947年至1948年兼法国原子能委员会顾问,是法国物理学会、法语区声学家协会会员。1956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51998)
709、裴文中
  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出生于河北丰南。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一、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委。裴文0身于清贫的教师家庭。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追求进步,追求真理。1921年裴文中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转入本科地质系。1927年裴文中到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次年被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41982)
710、靳树梁
  靳树梁,(1899.1.1-1964.1.1),冶金学家。河北徐水人。1920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东北工学院院长、教授。参加拆迁汉阳和六河沟钢铁厂至大渡口,以及组建威远钢铁厂。1943年因改进高炉炉顶布料装置获中国工程师学会论文奖,并先后获几项发明专利。1949年后,在恢复鞍钢和本钢生产中,深入实际,卓有成效。在任东北工学院院长期间,经常到工厂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如领导本溪高炉结瘤的研究,领导总结
中国科学院院士(18991964)
711、姜圣阶
  姜圣阶,化学工程学家 1915年11月14日生于长春,籍贯黑龙江林甸。1936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学院机电系。195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12月28日逝世。 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顾问、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等职。20世纪50年代,在主持永利宁厂改扩建过程中完成了百余项技术革新,其中氨合成塔、流态化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
712、钱令希
  钱令希,工程力学家。江苏无锡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中法上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1938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最优等工程师学位。回国后历任铁路桥梁工程师,云南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2年起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工作,历任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长、院长。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力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在培养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两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
713、彭桓武
   彭桓武(1915.10.6-2007.2.28)幼名彭兆熊,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吉林长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1915年10月6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县。1920年入长春教会小学。1928年入长春自强中学,1929年转入吉林毓文中学。1930年初中毕业,随父兄前往北平读书,同时考取北师大附中和汇文中学高二,选择入汇文中学,同年底休学回家。1931年以“彭桓武”名字考入大同高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152007)
714、钱人元
  钱人元,高分子物理和物理化学家 1917年9月19日生于江苏常熟。193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3年12月6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及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任。1985年当选美国化学家学会Fellow。曾在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学会、太平洋高分子协会任职。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高分子物理学及力学和流变学研究,是我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72003)
715、蒲富恪
  蒲富恪,物理学家 1930年7月18日生于四川成都。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5月2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应用统计物理中的双时格林函数方法,改进了反铁磁的量子理论,首次建立了在整个温度区域内适用的磁化强度公式。与合作者导出稀土金属f-f间接交换作用的哈密顿量,解释了新的赝偶极
中国科学院院士
716、黄维垣
  黄维垣,有机化学家 1921年12月15日生于福建莆田。1943年毕业于协和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岭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5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早期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在甾体药物合成研究方面颇有建树。20世纪50年代末,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
717、黄文熙
  黄文熙,(1909.1.3-2001.1.1),岩土工程与水工建筑专家。原籍江苏吴江,出生于上海。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35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教授。善于抓住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性学术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基本研究,十分注意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例如创导用栅法分析拱坝应力阐明影响砂土液化的许多因素,并创议用振动三轴仪研究液化问题等。建议用砂井和预压法加固软土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92001)
718、黄耀曾
  黄耀曾,有机化学家 1912年11月11日生于江苏南通。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2年12月17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早年从事甾体化学研究,在我国开创了有机微量分析方法。从事过金霉素提取、结构测定及全合成的研究。进行过氟塑料、氟表面活性剂等研制工作,并完成了-制造中急需的高爆速塑料粘结0的研制。20世纪60
中国科学院院士
719、黄鸣龙
  黄鸣龙,有机化学家 1898年7月3日生于江苏扬州。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7月1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早年研究中药延胡索和细辛中有效成分。后研究甾族化学,发现了甾族的双烯酮酚反应,并应用于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发现山道年的4个类似物在酸、碱作用下可以“成圈”地转变,由此推断出其相对构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
720、黄汲清
  黄汲清(1904年3月30日—1995年3月22日),出生于四川仁寿。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黄汲清于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随即入北平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32年夏,他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下赴瑞士留学,在伯尔尼大学学习了半年之后转入浓霞台大学地质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4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