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35)
681、谢义炳
  谢义炳(1917年4月3日—1995年8月24日),出生于湖南新田。气象学家、大气科学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谢义炳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清末秀才,青年时就读上海南洋公学,获湖南省第一届公费留学英国,回国后历任湖南省高等工业学校、东北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兼广西大学理工学院院长。谢义炳之兄毕业于东南大学,任湖南大学教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71995)
682、吴自良
  吴自良(1917年—2008年),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浙江浦江人。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春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我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72008)
683、王曦
  王曦, 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66年8月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南通。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0年、1993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现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载能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物理现象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子材料SO
中国科学院院士
684、王自强
  王自强,固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38年11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定海。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固体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了弹性稳定理论、断裂力学、塑性应变梯度理论、细观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对裂纹尖端弹塑性场和断裂准则的研究中,建立了裂纹顶端弹塑性高阶场和J-K断裂准则,求得了异质界面裂纹顶端弹塑性奇性场,设计了0
中国科学院院士
685、徐国钧
  徐国钧(1922年11月17日—2005年6月17日),出生于江苏常熟。生药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徐国钧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白茆口横塘镇的一个贫农家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中学未能读完。1938年3月,徐国钧经同乡周太炎先生介绍,进入从南京迁到重庆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生药室当一名技术助理员。同年暑假期间,徐国钧随周太炎先生到峨眉山采集药用植物标本,还与周太炎先生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22005)
686、王大中
  王大中, 核工程与核安全专家。1935年2月11日生于河北省昌黎。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2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0年代参与领导了我国自建屏蔽实验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70年代中以来,主持领导了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发展工作,提出了一种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获德、美、日等国发明专利。主持领导863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
687、王崇愚
  王崇愚, 金属缺陷电子结构与材料设计专家。籍贯北京,1932年10月12日生于丹东。1950年考入北洋大学,1954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学专业。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材料缺陷电子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建立和构造相应的理论研究框架,提出和发展缺陷能量学表述和相应理论处理模式,以及偏聚效应的第一原理研究,为材料科学的原子学模型研究以及缺陷体系电子结构,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
688、汪卫华
  汪卫华,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7月生于安徽宁国市,籍贯安徽宁国。198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非晶材料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针对非晶形成机理的难题及非晶新材料探索的挑战,提出用弹性模量为参量来调控非晶结构和性能的思想,建立了弹性模量判据,实现了非晶合金组成和性能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689、王锡凡
  王锡凡,电力系统专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36年5月生于安徽凤阳,籍贯河北安平。195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IEEE Fellow。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系统分析、规划及可靠性评估等。发展了电力网络线性方程的稀疏矩阵算法,创立了复杂故障的综合阻抗矩阵理论,建立了大型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模型,促进了计算机在我国电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
690、叶培建
  叶培建,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1945年1月29日生于江苏泰兴。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85年在瑞士纳沙泰尔大学获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卫星总体设计和信息处理研究工作。主持制定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总体方案及各个分系统的设计,优化卫星总体方案,组织领导并参与攻克7项技术难关。主持制定了电测、力学、噪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
691、田在艺
  田在艺,石油地质学家 1919年12月5日生于陕西渭南。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2015年3月3日15时17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6岁。20世纪50年代对陆相生油研究总结了一套规律:构造是主导、沉积是基础、生油是关键、保存是条件。用这些规律指导找油起了很
中国科学院院士
692、张佑启
  张佑启, 计算力学、土木工程专家。原籍广东新会,1934年9月18日生于香港。1958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获工学士学位。1964年获英国威尔斯大学博士学位,1973年获英国威尔斯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82年获澳大利亚阿雷特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拓了有限元法在结构力学、特别是板与壳的研究。1964年及1965年提出矩形及三角形板单元,1965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693、吴浩青
  吴浩青, 物理化学家 1914年4月22日生于江苏宜兴。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复旦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对电池内阻测量方法作过重要改进。对中国丰产元素锑的电化学性质作过系统研究,利用微分电容——电势曲线确定了锑的零电荷电势为-0.19±0.02V,校正了文献数据并得到国际公认。在应用研究中取得不少成果,如为储备电池的生产提供了有关氟硅酸的电导率与
中国科学院院士
694、赵淳生
  赵淳生,机械工程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1938年11月生于湖南衡山。1961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1984年获法国巴黎高等机械学院工程力学博士学位。曾任南京航空航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精密驱动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振动工程技术和应用研究。提出了超声电机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建立了超声电机定子/转子间粘着-滑动非线性摩擦界面模型提出了行波超声电
中国科学院院士
695、郑平
  郑平, 工程热物理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6年生于广州。1958年毕业于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分别于1960年和196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工程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多孔介质传热、辐射传热和微尺度传热研究。提出了多孔介质热对流、弥散导热、两相流等系列理论模型,应用于地热能源的预测、电子元件的冷却和燃料电池性能的评估。建立了“微分近似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
696、吴传钧
  吴传钧,(1918年4月2日—2009年3月13日),号任之。出生于江苏苏州。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吴传钧出身于书香门弟。父亲是东吴大学法律系教授,当过法官和律师,还是著名书法家。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家庭妇女。吴传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出于朴素的爱国愿望,立志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1936年高中毕业后,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82009)
697、夏坚白
  夏坚白(1903年11月20日—1977年10月27日),出生于江苏常熟。现代大地测量学家、天体测量学家。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夏坚白1903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就读于家乡私塾和小学,后相继在上海公学、中国公学和南东中学学习。1925年考取清华大学。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留校任教。1934年赴英国伦敦帝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31977)
698、于起峰
  于起峰,男,1958年4月出生于广东丰顺。1981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1984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德国不莱梅大学精密光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国防科技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实验力学专委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699、严陆光
  严陆光, 电工学家。原籍浙江东阳,1935年7月6日生于北京。1959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电力系。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长期从事近代科学实验所需的特种装备的研制和电工新技术的研究发展工作。在中国开创了大能量电感储能装置的系统研制,建成了储能6×107焦尔的合肥7号常温电感储能装置。领导研制和建成了中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
700、吴征铠
  吴征铠,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家 1913年8月8日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扬州。193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36?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教授。1940年起历任湖南大学化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1960年任原子能研究所扩散部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扩散总工程师。1978年至今任中国核工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