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30)
581、陆士新
  陆士新,病理生理学家,1929年12月12日出生,江苏盐城人。1956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1961年3月获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副博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食管癌的病因研究中证明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暴露亚硝胺的量明显高于低发区。从霉变食品中发现一个新的致癌的亚硝胺――N-3-甲基丁基-N-1-甲基-基亚硝胺(MAMBNA)。首次在河南林县人胃液与膳食
中国科学院院士
582、刘以训
  刘以训,生殖生物学家,1936年5月5日生于山东安丘。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内分泌专业。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0多年来一直从事生殖生物学研究。在80年代初他首先发现GnRH对子宫有直接作用。近年来提出颗粒细胞(GC)产生的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及膜细胞(TC)表达的抑制因子(PAI-1)对调控卵泡破裂起重要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
583、刘建康
  刘建康(1917年9月1日—),出生于江苏吴江。鱼类学家、生态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刘建康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一个银行小职员家庭,父亲刘振奇长期在上海麦加利银行任职员,母亲操持家务。父母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刘建康幼年时就读于上海毓贤小学,毕业后随家迁居苏州,入苏州中学,读完初中后考入东吴大学附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72017)
584、林其谁
  林其谁,生物化学家。1937年12月15日生于上海,原籍福建蒲田。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细胞研究组织主席,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主席。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大鼠肝线粒体中发现了一种不同于F1的没有ATP酶活力的可溶性偶联因子。建立了从哺乳动物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提纯质子信
中国科学院院士
585、孔祥复
  孔祥复,分子生物学家。1942年9月4日生于四川重庆。原籍湖北阳新。1969年获美国Vanderbilt大学药学院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讲座教授、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了β-半乳糖苷酸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阐明Met-tRNA的修饰及转录终止因子及它们在细菌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和机理。纯化了重组的人干扰素,结晶了第一个由重组得到的蛋白质-干扰素A。阐明了Ras基因和肿
中国科学院院士
586、陈孝平
  陈孝平,肝胆外科领域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1953年6月生于安徽阜南,籍贯安徽阜南。1973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方面做出了较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类和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论;建立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3项和肝移植术1项,应用到临床,效果显著。曾获得
中国科学院院士
587、李家洋
  李家洋,植物分子遗传学家。1956年7月生于安徽肥西。1981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Brandeis)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利用模式植物探索植物内源激素与外界环境因子对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理。(1)阐明了拟南芥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合成的直接前体物质主要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
588、陈晓亚
  陈晓亚,植物生理学家 1955年8月21日生于江苏扬州。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5年获英国里丁(Reading)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从事植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早期曾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在植物次生代谢(特别是倍半萜生物合成)、棉纤维发育和植物抗虫新技术等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
589、李振声
  李振声,遗传学家,1931年2月25日出生,山东淄博人。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0新类型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育成了小偃麦新品种四、五、六号,小偃六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
中国科学院院士
590、蒋有绪
  蒋有绪,森林生态学家。1932年5月21日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大兴安岭、川西、滇北、天山、阿尔泰山等天然林区综合考察,主持川西亚高山林、海南尖峰岭热带林、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毛竹林等定位研究,海南大农业考察,东北天然林区立体林业经营研究以及暖温带及热带生物多样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
591、黄路生
  黄路生,动物遗传育种学家。江西农业大学教授。1964年12月生于江西省上犹县。1984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7获该校硕士学位,1995年于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获正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家猪的遗传育种研究。在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学基础及分子育种改良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主持构建了覆盖《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所有现存地方猪种的基因组DNA库,在此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
592、洪国藩
  洪国藩, 分子生物学家,1939年12月24日出生,浙江宁波人。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DNA研究和基因组科学中作出了贡献。1978年发现梯度电场抵抗核酸分子扩散的效应。这一发现,导致了凝胶中DNA顺序的可读量增加30%以上提出并完成单链DNA双向测定的方法,从而能直接有效
中国科学院院士
593、韩斌
  韩斌,作物基因组与遗传学家,1963年4月15日生于安徽阜阳。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1992年获英国John Innes Centre-The Sainsbury Laboratory博士学位。1992至199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及水稻的起源和驯化等研究。完成了水稻
中国科学院院士
594、韩家淮
  韩家淮,细胞生物学家。厦门大学教授。1960年1月10日出生于安徽淮南。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北京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获布鲁塞尔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炎症应激反应的信号通路研究,率先发现与炎症相关的p38激酶,随之独立或参与克隆了一系列其上、下游激酶及下游转录因子,阐明了p38信号通路的核心部份。揭示了p38信号通路在炎症反应、细胞衰老等方面的作用。发现mRNA 3’非转录区控制炎
中国科学院院士
595、韩启德
  韩启德(1945年7月19日—),浙江慈溪人,出生于上海。分子药理学与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主席。韩启德于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人正直,曾留学日本,在神户商学院攻读经济学。母亲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为人宽厚,毕业于桑蚕专科学校。韩启德在上海读完小学和中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他
中国科学院院士
596、郭爱克
  郭爱克,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1940年2月18日生于辽宁沈阳。196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79年获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从事视觉信息加工、神经编码和计算神经科学研究。从基因-脑-行为的角度,研究果蝇的学习、记忆、注意和抉择机制。开创了果蝇的两难抉择的研究,为理解抉择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597、谢毓元
  谢毓元,药物化学家 1924年4月19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苏苏州。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曾担任该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研究。在血吸虫病药物、金属中毒解毒药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震颤麻痹症药物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发现了一些效果优良的新药。在天然产
中国科学院院士
598、李朝义
  李朝义,神经生物学家。1934年7月28日生于重庆。1956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期间,对视网膜、外膝体和视皮层神经元的非传统感受野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实验确定,在视网膜和外膝体神经元的传统感受野以外,还存在着一个比感受野面积大几十倍的“去抑制区”,并证明这个区的活动对于传递图形的区域亮度和亮度梯度信息起
中国科学院院士
599、韩布兴
  韩布兴,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7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市,籍贯河北遵化。1982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原河北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IUPAC绿色化学分会主席。 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与绿色化学的交叉研究,重点围绕一系列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等绿色溶剂体系化学热力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600、李亚栋
  李亚栋,无机化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64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宿松县。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1991年7月和1998年6月先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Nano Research副主编、《科学通报》副主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合成化学研究。提出了纳米晶“液相-固相-溶液”界面调控机制,实现了不同类型纳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