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28)
541、励建书
  励建书,数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1959年11月8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籍贯浙江萧山。198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8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长江讲座教授、香港数学会主席等。 主要从事李群的无穷维表示和自守型理论的研究。把非交换调和分析与自守型的L-函数理论相结合,建立了算术流型的一些重要同调群的非零性;证明了维数不等于3或
中国科学院院士
542、景益鹏
  景益鹏,天体物理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64年1月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籍贯浙江慈溪。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91年和1992年在意大利高等研究生院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宇宙结构和星系形成的数值模拟、理论研究和观测分析。在数值模拟方面,自主建立了一套针对宇宙高密度区域的多层网格、自适应P3M方法,开展国际领先的宇宙学数值模拟。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描述暗物质内部结构的三
中国科学院院士
543、陈永川
  陈永川(1964年3月3日—),出生于四川南充。数学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委。陈永川1964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郊区,父亲是西充县财政局会计,后调南充市工作,母亲是工人。“文革”时期,他在西充山区老家生活了几年。农村的艰苦生活培养了他顽强进取的性格,也使他倍加珍惜读书求学的机会。他在农村上的小学,中学进入南充市重点中学。数学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
544、解思深
  解思深, 物理学家 1942年2月18日生于山东青岛。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3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项目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及物理性质的研究,对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
545、邹志刚
  邹志刚,材料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1955年3月生于天津市,籍贯山东黄县。198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8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6年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材料方面的研究。在光催化材料及其在能源与环境中应用的基础研究中,提出了调控光催化材料能带结构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了新一代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拓宽了光催化材料的响应范围,实现了可见光下水的完全分解。通过构建纳米异质
中国科学院院士
546、江松
1,与合作者证明了具有大外力的三维定常可压缩Navier-Stokes (NS)方程弱解的存在性,以及具有大初值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547、霍裕平
  霍裕平, 物理学家 1937年8月16日出生,湖北黄冈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州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合肥分院院长。 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重要论文有“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用光学方法实现任意线性变换”、“等离子体静态稳定性”等,并出版专著《非平衡态统计理论》。自1982年起,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核聚变研究工
中国科学院院士
548、高鸿钧
  高鸿钧,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8月生于安徽省怀远县。1987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物理系,1991年、1994年先后获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纳米量子系统的构造、组装和结构与物性调控的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提出一种提高STM分辨率的新方法,增强了STM观察表面电子结构的能力。首次在Au(111)表面上构造了具有固定偏心轴
中国科学院院士
549、龚昌德
  龚昌德, 龚昌德,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长期从事固体物理的理论研究。 早期与合作者利用反演技术求解Eliashberg方程,获得较精确的强耦合超导临界温度的公式。较早提出二维层状结构引起的范霍夫奇异性对高温超导电性会有重要影响,与合作者分析了氧化物超导体的同位素效应,说明仅靠电-声子机制和范霍夫奇异性不能解释高温超导电性,否定了当时国际上这一观点。合作研究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
550、郭尚平
  郭尚平,流体力学家、生物力学家、油田开发专家 1930年3月17日生于四川荣县,籍贯四川隆昌。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 首先提出“微观渗流”概念、理论和实验技术,为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使渗流和油藏工程研究深入到多孔介质的孔
中国科学院院士
551、甘子钊
  甘子钊(1938.4-) 广东省信宜县人。现代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4年信宜中学高中毕业,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9毕业,同年12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师从黄昆院士。196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固体物理专业博士导师,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与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
552、冯端
  冯端, 凝聚态物理学家 1923年6月11日生于江苏苏州,籍贯浙江绍兴。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863”项目“纳米材料科学”首席科学家,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在体心立方难熔金属内位错的研究中,合作发现了浸蚀法位错线成象规律。主编了中国第一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
553、杜江峰
  杜江峰,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69年6月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籍贯江苏无锡。1985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7年和2000年在该校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及其应用的实验研究。发展了自旋量子调控及动力学解耦等量子物理实验技术,结合系列高性能磁共振实验装备的自主研制,将磁共振探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量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554、沈文庆
  沈文庆,实验核物理学家 1945年8月21日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曾任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体物理”项目首席科学家。 与合作者在73MeV以下的12C+209Bi发射粒子研究中,证实低能核反应中有大质量转移反
中国科学院院士
555、李安民
  李安民(1946年9月20日—),出生于四川大竹。数学家。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李安民在中学时代就是一个勤奋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除了学习,他不善言辞,不会理会学习以外的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李安民在中学时期就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1963年,李安民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6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
中国科学院院士
556、赵进才
  赵进才,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0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1982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化学系,1986年8月获该校硕士学位,1994年4月获日本Meisei大学博士学位。《环境科学学报》、《环境化学》副主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低浓度、高毒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机理方面的研究。提出并确立了不同于传统紫外光光催化的染料污染物可见光光催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
557、陈润生
  陈润生,生物信息学家 1941年6月18日生于天津市。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会员。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在基因标注、生物进化、SNP数据分析、生物网络、非编码基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曾参加我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 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
中国科学院院士
558、陈国强
  陈国强,医学病理生理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1963年9月生于湖南省攸县,籍贯湖南攸县。1985年毕业于衡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88年和1996年分别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肿瘤尤其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细胞命运决定和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在低氧微环境方面,发现低氧通过低氧诱导因子-1(HIF-1)的非转录功能,诱导AML细胞分化,并揭示了Cbx4通
中国科学院院士
559、常文瑞
  常文瑞, 结构生物学家 1940年9月 2日生于辽宁锦卅。196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 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975年转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曾全程参加了我国的第一个蛋白质结构---胰岛素三维结构的测定,并在高分辨率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蚓激酶、金属蛋白酶及藻类天线蛋白的系列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
560、曹晓风
  曹晓风,女 植物表观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5月生于北京市,籍贯北京。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1年获现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研究。在组蛋白甲基化研究方面,发现植物中首个H3K27去甲基化酶REF6,并提出REF6与LHP1共进化的理论;揭示组蛋白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调控基因表达和维持转座子活性的分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