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25)
481、王世绩
  王世绩, 物理学家 1932年9月28日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研究员,上海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核物理和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研制含镉大液体中子闪烁探测器,实现共振中子裂变参数较高精度测量。60年代中在核试验测试中,采用优化设计的气体契仑科夫探测
中国科学院院士
482、于渌
  于渌, 理论物理学家 1937年8月22日生于江苏镇江。1961年毕业于苏联国立哈尔科夫大学理论物理专业。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高温超导、强关联电子体系、低维量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预言含顺磁杂质超导体中存在束缚态,开拓了磁性杂质对超导体影响的系列理论与实验研究。参与倡导闭路格林函数研究,给出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
483、王广厚
  王广厚,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39年11月生于安徽省肥西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区分异同位素团簇和相同同位素团簇,证明团簇的形成与构成簇的同位素性质有关。观察到硅团簇表面振动模及其量子特性,氟化锂团簇一阶拉曼散
中国科学院院士
484、王恩哥
  王恩哥,物理学家。现任北京大学校长。1957年1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籍贯上海。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1985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表面物理研究,在纳米新材料探索及其物性、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长动力学以及受限条件下水的复杂形态等方面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工作:利用掺杂来调制纯纳米管的结构和物性,首次制备出管状碳纳米锥和CN聚合纳米钟和BC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
485、王鼎盛
  王鼎盛,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于重庆市南川县。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主要从事计算物理研究。与他人合作,从密度泛函理论出发,用表面能带方法,计算在非磁材料上的超薄铁磁膜的物理性质,研究了磁性和原子层数的关系,说明并不存在磁性“死层”,并预言在超薄铁磁薄膜中原子的磁矩可以显著大于在体材料中的磁矩,后为实验所证实发展了磁晶各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
486、孙义燧
  孙义燧, 天体力学家 1936年12月20日生于南京,籍贯浙江瑞安。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主要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与陈翔炎等合作对给定的三体位置解决了三体轨道的变化范围问题。对具有相同三体质量和角动量常数的三体系统,与C.
中国科学院院士
487、唐孝威
  唐孝威, 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 1931年10月1日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浙江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实验物理、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核医学、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参加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在中子点火实验和核试验物理诊断等方面作出贡献。70年代中进行我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
488、田刚
  田刚(1958-) 江苏南京人。著名青年数学家。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 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张恭庆教授(现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他被北京大学公派赴美国跟随曾获世界数学大奖“费尔兹(Fields)奖”的著名数学家邱成桐教授攻读博士。198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1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199
中国科学院院士
489、万哲先
  万哲先, 数学家 1927年11月7日生于山东淄川,籍贯湖北沔阳。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算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代数学、组合论研究,在典型群、矩阵几何、有限几何和编码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解决了典型群的结构和自同构方面一系列难题1958年对解决运输问题的图上作业法给出理论证明并进行了推广应用研究有限域上典型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
490、孙昌璞
  孙昌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教授。1962年7月生于辽宁省普兰店市。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1992年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 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的研究。提出了q变形玻色子概念,由此构造杨-Baxter方程新型解,给出其微观解释,并应用到量子信息存储。建立了退相
中国科学院院士
491、刘瑞玉
  刘瑞玉(1922年11月4日—2012年7月16日),出生于河北乐亭。海洋生物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刘瑞玉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一个民族资本家家庭,其父刘冠英是乐亭长春益发合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新光针织厂经理,母亲理家。1936年,刘瑞玉毕业于乐亭县第一小学,后进入保定育德中学读初中。1938年进入北平河北省立高级中学学习,194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平
海洋生物学家(19222012)
492、张恭庆
   张恭庆(1936.5.29-) 上海市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36年5月29日生于上海市。1951年上海圣芳济中学初中毕业,同年考入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1954年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得到程民德等名教授的指导与教诲,并师从中科院关肇直先生学习泛函分析。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78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同年年底赴美深造。198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493、陈新滋
  陈新滋, 有机化学家 1950年10月30日生于广东台山。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化学系。197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讲座教授,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院长。曾先后任美国Monsanto公司高级研究专家、台湾大学访问专家、中兴大学访问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等职。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
494、陈洪渊
  陈洪渊,分析化学家 1937年12月24日生于浙江三门。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81-1984年在联邦德国美茵兹大学留学。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分析科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学部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均作出了贡献。在生物催化、超分子组装和纳米电化学研究中,构建成多种高效的仿生催化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
495、曹镛
  曹镛, 高分子化学家 1941年10月14日生于湖南长沙。1965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内最早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的科学家之一。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用有机质子酸掺杂聚-制备可溶性聚合物的基础上,提出“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的概念,解决了导电高分子的高导电性与加工性不能兼容的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
496、周又元
  周又元(1938 —) 江苏南京人。天体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8年生于上海,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和宇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天文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又元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天体物理,研
中国科学院院士
497、郑晓静
  郑晓静,女,力学家。兰州大学教授。1958年5月生于湖北省武汉,籍贯浙江乐清。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7年获兰州大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弹性力学、电磁材料结构力学和风沙物理力学研究。解决了大挠度薄板精确求解和近似解析求解的收敛性证明等难题,完善了板壳几何非线性问题的求解理论;系统建立了铁磁、超磁致伸缩和超导材料及结构在电磁场中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498、赵政国
  赵政国,实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56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靖县,籍贯湖南邵东。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与合作者建造了特殊结构的弯晶谱仪并精确测量了奇异π氢、π氘原子因强相互作用引起的基态能级的偏移并首次观测到其谱线展宽;与合作者通过对飞行π介子束的测量,否定了KARMEN实验报道的发现重中性粒
中国科学院院士
499、张宗烨
  张宗烨, 核理论物理学家 1935年1月29日生于北京,籍贯浙江杭州。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与合作者提出原子核相干结构及相干对涨落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了16O附近原子核低激发态的主要特性。1976年从理论上预言在超核中存在超对称态,1980年被国外实验所验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核力的夸克模型理论作了系统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
500、张肇西
  张肇西,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7月生于广西,籍贯河北唐山市。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基于微扰量子色动力学独立发表的关于J/粒子强产生的研究论文原创性地提出了直接强产生J/粒子的‘色单态机制’,成为该机制的代表性论文常被引用。理论上正确地计算了b夸克到Bc介子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