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24)
461、吕达仁
  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江苏常熟人,1940年1月14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科院研究生毕业。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协会(IAMAS)委员。一直在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前沿从事基础与高技术研究。首先提出微波主-被动联合遥感降水分布的原理及反演方法。最早提出消光-小角散射综合反演大气气溶胶粒子谱的原理。主持完成我国首部VHF平流层大型相
中国科学院院士
462、秦大河
  秦大河,地理学家 1947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 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
463、李曙光
  李曙光, 地球化学家 1941年2月15日生于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在变质同位素年代学理论研究方面较早发现超高压榴辉岩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提出并证明了超高压变质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较早发现在低级变质条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动,且Sr-Nd体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确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
中国科学院院士
464、李吉均
  李吉均, 自然地理与地貌学家 1933年10月9日出生于四川彭县。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曾任兰州大学地理系主任。 从事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研究。对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高原在晚新生代经历两次夷平、三次上升的观点,最近的强烈上升始于3.6百万年,经青藏运动(3.6~1.7百万年)、昆黄运动(1
中国科学院院士
465、李崇银
  李崇银, 气象学家 1940年4月15日生于四川达县。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教授,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WCRP中国委员会)主席。 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工作,在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以及ENSO循环动力学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大气季节内振荡动力学研究方面,最早提出对流加热反馈
中国科学院院士
466、金之钧
  金之钧,石油地质家 1957年9月29日生于山东省胶南。1981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1992年获俄罗斯莫斯科石油与天然气大学石油地质学副博士学位。2007年获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地质矿物学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院士。中国石化副总地质师兼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深层油气成藏机理与海相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及勘探实践工作。在复合成烃、碳酸盐岩溶蚀、“突发式”成藏等方面取得了重
中国科学院院士
467、郭华东
  郭华东,地球科学学家,1950年10月6日生于江苏丰县。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2009年被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系统揭示雷达电磁波与典型地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无植被沙丘雷达散射几何模型,揭示了熔岩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468、郭正堂
  郭正堂,新生代地质与古气候学家 1964年4月8日出生于山西应县。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5年于法国波尔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0年于巴黎第六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与古气候学研究。在风尘堆积地层学、古土壤与古环境等方面取得系统的研究成果。把陆地风成堆积序列从800万年拓展到2
中国科学院院士
469、贾承造
  贾承造,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 1948年3月10日生于甘肃兰州,籍贯河北蔚县。1975年毕业于新疆工学院地质系,1987年获南京大学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地质师兼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科研与石油勘探工作,总结和发展了前陆冲断带煤
中国科学院院士
470、周秀骥
  周秀骥,大气物理学家 1932年9月24日生于江苏丹阳。1962年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数理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大气物理、大气遥感和大气环境研究。20世纪60年代系统地建立了暖云降水起伏理论。率先开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
471、王诗宬
  数学家,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53年生于江苏省盐城市。198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TopologyanditsApplication》等杂志的编委。 从事低维拓扑研究。与合作者一起发现了三维流形中不能提升为有限复叠空间嵌入曲面的第一个本质浸入曲面的例子,在三维流形中心问题本质Haken猜测的研究引人注目,为几何群论专家所称道。与他人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
472、姚建年
  姚建年,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生于福建晋江。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硕士学位,199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有机纳米体系和复合薄膜的光致变色研究。实现了对有机纳米体系中光化学、光物理性能的调控,将纳米材料特
中国科学院院士
473、邢定钰
  邢定钰(1945年2月3日—),出生于上海。物理学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5月加入九三学社。1967年,邢定钰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先是在泰州红旗农场按解放军编制劳动了一年多,后到徐州市半导体厂干了8年多。在厂里,身为技术骨干的他颇受重视,但他一直觉得在厂里做的那些工作,多是重复别人而已,创造性不多。1978年研究生招考恢复以后,邢定钰重回阔别11年的母校。硕士阶段,他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474、谢心澄
  谢心澄,凝聚态物理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物理学院院长。1959年2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江苏常州。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8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并特别致力于促进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深度融合。在量子霍尔效应、电荷及自旋输运、低维量子体系等领域中,对新型量子现象的发现及理解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在低维体系电输运研究方面,他用光子辅助模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
475、席南华
  席南华,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1963年3月生于广东省英德,籍贯湖南祁东。1981年毕业于湖南怀化师范专科学校(现怀化学院)数学科,1985年、1988年先后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硕士、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代数群与量子群领域研究。对仿射A型Weyl群证明了Lusztig关于双边胞腔的基环的猜想;确定了Deligne-Langlands关于仿
中国科学院院士
476、武向平
  武向平,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1961年1月生于陕西省黄龙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宇宙学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天体物理和观测宇宙学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较早建立了星系团的强引力透镜统计理论,提出了在星系团中心存在致密暗物质核的思想;正确解释了利用微引力透镜效应寻找
中国科学院院士
477、吴岳良
  吴岳良,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2月生于江苏宜兴,籍贯江苏宜兴。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从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研究并做出独创性工作。首次论证一组手征代数关系并在量子手征圈图贡献下成立,最先表明K-介子衰变中直接CP破坏和ΔI=1/2同位旋规则可在标准模型框架内同时得到自洽
中国科学院院士
478、王绶琯
  王绶琯, 天文学家 1923年1月15日生于福建福州。1943年在重庆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改攻天文,入伦敦大学天文台进行研究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名誉台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
中国科学院院士
479、王元
  王元, 数学家 1930年4月30日生于浙江兰溪,原籍江苏镇江。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研究。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首先在中国将筛法用于哥德-猜想研究,并证明了命题{3,4},1957年又证明{2,3},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此研究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197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480、徐至展
  徐至展(1938.12.16 —) 江苏常州人。 激光物理与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38年12月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早年丧父、孤身求学。1962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196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1967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至今。-期间不改初衷、80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