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15)
281、叶企孙
  叶企孙(1898-1977) 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1898年7月16日生于上海。1918年清华学校毕业。同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理学士学位,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理化系副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代理校长、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主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等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18981977)
282、郑国锠
  郑国锠(1914年3月30日—2012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熟。细胞生物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1992年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郑国锠1914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郑国熙从事农业劳动,母亲董宝瑜为家庭妇女。郑国锠在家乡读完小学,进入太仓中学,克服家境困难,读完初中。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太仓中学师范科就读,于19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42012)
283、陈骏
  陈骏,地球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54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苏扬州。198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2年和1985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校长。长期从事表生地球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用矿物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揭示亚洲风尘潜在源区,发现中国黄土和北太平洋深海风尘沉积物质具二源性特征;通过对我国北方沙漠和黄土风化成壤过程中元素活动性研究,创建指示古季风气候变化的风尘地球
中国科学院院士
284、吴养洁
  吴养洁, 有机化学家 1928年1月1日生于山东济南。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物理有机、金属有机及大环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曾师从莱乌托夫院士(俄),证明饱和碳原子上的脂肪族SE2与SN2反应不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
285、杨起
  杨起(1919年5月17日—2010年11月21日),出生于山东蓬莱。煤田地质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杨起的父亲杨振声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白话文的大力倡导者。20世纪30年代初,父亲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起举家迁往青岛。在那里,杨起目睹外国军舰在我国领海耀武扬威,心中非常气愤,决心长大后学造船,憧憬着用他造的大军舰把侵略者赶走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92010)
286、李薰
  李薰(1913年11月20日—1983年3月20日),出生于湖南邵阳。物理冶金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李薰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是前清的举人。其父在前清时是贡生,民国初年,做过江西省南昌县知事。李薰未及6岁时启蒙于江西南昌省立第三小学,1925年小学毕业。初中是在长沙市长郡中学度过的。1927年初中毕业,考入岳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31983)
287、卢佩章
  卢佩章(1925年10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分析化学与色谱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加入九三学社。卢佩章生在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少时饱经忧患。1938年杭州沦陷,13岁的卢佩章不得不随家-到四川重庆,从此开始了在祖国大西南求学的生涯。其父卢公恒早年留学日本,一生厌恶官商。受父亲影响,卢佩章从小立志长大献身科学,走科技报国之路。1942年在重庆清华中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288、任新民
  任新民,安徽省宁国县人,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任新民自幼渴求知识、立志攻读。在宣城第四中学读初中时,任新民开始阅读进步书刊,萌生了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的朴素信念。初中毕业后,任新民在家乡小学当了半年教师。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又考上南京钟英中学高中部,随后考取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1937年,他又考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
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19152017)
289、田昭武
  田昭武, 物理化学家 1927年6月28日生于福建福州。194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4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96年当选为国际电化学会副主席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曾任该校校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从事电化学研究,重视与数理及其他化学学科的结合。研究领域包括光电化学、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三维微加工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
290、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C.C.Ting);,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镇。祖籍中国山东日照。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该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迄今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选为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Thomas;Dudley;Cabot;Institute教授。1982年至今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领导L3
中国科学院院士
291、于敏
  于敏(1926.8.16-)河北宁河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宁河。父亲为小职员,家境清贫。1941年至1944年,先后就读于天津市立第一中学、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以成绩优秀而闻名全校。高中毕业前夕,父亲失业,在天津启新洋灰公司资助下,于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学习。由于对物理学的兴趣,1946年辞谢资助,转入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靠助学金艰苦读书
中国“氢弹之父”
292、李小文
  李小文, 遥感、地理学家 1947年3月2日生于四川自贡,籍贯安徽贵池。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里程碑系列”。在普朗克定律
中国科学院院士
293、张乾二
  张乾二, 物理化学家 1928年8月15日生于福建惠安。1954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厦门大学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中,研究新的耦合系数性质和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标准化,并将弱场和强场理论的计算相互沟通,改进和简化计算方法的普适化。发展了分子轨道图形方法。在原则簇化学键理论研究中推导出旋转群─点群变换系数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294、任詠华
  任詠华, 女,1963年生于香港,祖籍鹤山,无机化学家。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在香港城市理工学院(今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科学系任讲师。1990年任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师,1995年升任高级讲师,1997年升任教授,1999年升任讲座教授,2000年1月任系主任。现任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系主任。她从事的是无机化学、合成化学基础研究,系统地设计
中国科学院院士
295、张存浩
  张存浩,物理化学家 1928年2月23日生于天津,籍贯山东无棣。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
296、吴良镛
  吴良镛, 建筑学家。1922年5月7日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士学位。1948-1950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建筑教育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多次获得国内外嘉奖,1996年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此外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97、叶连俊
  叶连俊,地质学、沉积矿床学家 1913年7月19日生于山东日照。1937年北京大学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地学部常务副主任。从事沉积矿床的形成及展布规律方面的理论研究,提出“陆源汲取成矿论”、“沉积矿床成矿时代的地史意义”、“沉积矿床物理富集成矿说”、“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说”和“生物成矿说”等新见解。创建并主持国内第一个沉积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
298、马宗晋
  马宗晋(1933.1.31.—) 吉林省吉林市人。地质学家,减灾专家,全球构造的探索者,节理构造定性分析、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的创立者。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1月出生在吉林省一个军人家庭里,在日寇强制推行的奴化教育影响下,直到12岁抗战胜利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因此深感耻辱,立志要为中国人争气。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使他
中国科学院院士
299、梁敬魁
  梁敬魁, 物理化学家 1931年4月28日生于福建福州。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巴依科夫冶金研究所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交叉领域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功能材料的多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相图和点阵常数精确测定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
300、谷德振
  谷德振(1914~1982),河南新密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工程地质、地质力学家。 1942年,谷德振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42年~1946年任职于四川省地质调查所,1946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工程师,1946年~1949年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在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指导下从事地质力学和矿产资源的研究,特别是在小构造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认识。他撰写并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4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