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4)
61、李天初
  李天初(1945.11- ),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河北省秦皇岛市人,计量专家。1970年清华大学毕业,1981年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硕士,1991年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1981年以来在中国计量院从事时间频率、光电子和光干涉计量研究。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近年主持研制了2型3台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复现秒定义,利用铯喷泉钟驾驭氢钟产生中国原子时,为建立独立准确的中国时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62、李同保
  李同保1942年10月生,男,汉族,河南省温县祥云镇李肇村人。大学文化,1963年参加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院长,院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光辐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量测试领域知名专家,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从事光辐射测量及声光技术研究。李同保出生时因家乡正逢大灾之年,无力抚养,出生6个月之后在河南省荥阳县须水镇(现属郑州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63、李伯虎
  李伯虎(1938.11.27- )计算机仿真与计算机集成制造专家。上海市人。1961年清华大学毕业。1980-1982年美国密执安大学访问学者。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曾任北京计算机应用与仿真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仿真系统和集成制造系统的总体、支撑平台及算法等研究工作。参与主持国内首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64、方家熊
  方家熊(1939.10.22- )光传感技术专家。安徽黄山市人。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光传感器研究,为我国空间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红外传感器。他提出了变能隙半导体红外传感器的工程优值参数概念和测试方法;解决了空间用红外传感器的技术基础及工程问题,满足了我国首次从卫星对地球的长波红外遥感的要求;为新型空间遥感系统的需要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65、许居衍
  许居衍(1934.7.9- )微电子技术专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5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半导体技术与微电子工业的开发工作。60年代初,摸索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单片硅平面集成电路,为开创我国集成电路事业做出贡献。相继提出并研制成功高速发射极分流限制饱和逻辑电路、集成注入肖特基逻辑电路等创新结构。70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66、金国藩
  金国藩(1929.1.8- )光学仪器专家。浙江省绍兴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曾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光学仪器及应用光学技术研究。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三座标光栅测量机。领导可擦除盘机、激光陀螺等研究工作,创造了一种可写可擦光学头,独创地将激光陀螺用于测量弱磁场。率先在国内研究计算全息、光计算及二元光学。有创见地提出了脉冲调制理论解释计算全息及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67、王任享
  王任享(1933.10.14-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福建省长乐市人。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卫星摄影测量”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我国卫星摄影测量的技术方案,首次实现了困难地区目标定位和测图,取得重大突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近数年来,在第二代返回式摄影测量卫星工程中担任重要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68、王子才
  王子才(1932.6.23-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专家。山东省聊城市人。195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自动控制、系统仿真领域,发展了伺服系统理论,提出并实现了复合驱动控制系统、变阻尼及大摩擦系统的控制技术,为开辟研制电动转台新途径和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建模-算法-评估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69、邬江兴
  邬江兴(1953.9.12-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1953年9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原籍安徽省金寨县。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现任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从1985年起开始从事程控交换机和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实践。1991年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容量可达6万等效线的程控数字交换机并实现产业化,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研制成功“高性能宽、窄带混合数字交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70、梁骏吾
  梁骏吾(1933.9.18- )半导体材料专家。湖北省武汉市人。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60年获原苏联科学院冶金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60年代解决了高纯区熔硅的关键技术。1964年制备出室温激光器用GaAs 液相外延材料。1979年研制成功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的无位错、无旋涡、低微缺陷、低碳、可控氧量的优质硅区熔单晶。80年代首创了掺氮中子嬗变硅单晶,解决了硅片的完整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71、胡启恒
  胡启恒(女)(1934.6.15- )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生于北京,原籍陕西省榆林。1963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研究生部,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科技文献中心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我国模式识别与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72、金怡濂
  金怡濂(1929.9.5- )计算机专家。天津市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6—1958年在原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作为运控部分负责人之一,参加了我国第一台通用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此后长期致力于电子计算机体系结构、高速信号传输技术、计算机组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73、叶铭汉
  叶铭汉(1925.4.2.- )实验高能物理学粒子探测技术专家。上海市人。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50年代参加我国第一、二台带电粒子加速器(700仟电子伏和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的研制,建成后负责其运行和改进,对我国低能加速器的发展做出贡献。后率先研制和发展多种粒子探测器,开展我国第一批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74、周寿桓
  周寿桓(1937.4.3- )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专家。1937年4月3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原籍北京市朝阳区。196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技委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秘书长。 70年代初提出DPSSL的技术设想,是我国最早开展DPSSL研究之一。全国产元件DPSSL绿光输出率先突破100瓦,打破国外禁运,高重频倍频、Q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75、邬贺铨
  邬贺铨(1943.1.16- )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1943年1月16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番禺人。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曾任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现兼任国家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化专家组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协会副理事长。是国内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国内首先研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76、杨小牛
  杨小牛(1961.6.17- )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浙江衢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8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 总装电子对抗专业组组长、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电子学会电子对抗分会副主任委员,通信信息控制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首次提出并成功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数字接收机,解决国防信息安全领域多项重大技术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77、杨士中
  杨士中(1937.10.1- )测控与遥感信息传输专家。重庆市人。196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大学通信与测控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飞行器测控及遥感传输领域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发明统一扩频测控及图象传输体制,解决了测控系统无电子对抗力的问题。研制成功的卫星传输型CCD电视遥感系统,首次在我国实现传输型卫星遥感。发明精密跟踪系统中频率的截获新方法,解决了精密跟踪系统复杂谱线捕获和抗干扰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78、许祖彦
  许祖彦(1940.2.25- )激光技术专家。四川省邛崃县人。196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进行了可调谐和全固态激光器研究,指导学生完成非线性晶体相位匹配折返现象普遍性的理论证明,并以此科学发现为原理提出专利设计合作研制出多波长光参量激光器,首次实现多波长激光宽调谐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首次实现LBO光参量振荡和高效三倍频,首先将BBO光参量振荡效率和功率提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79、徐扬生
  徐扬生(1958.4.7- )空间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专家。浙江省绍兴人。198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学讲座教授。 长期从事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在空间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及动力学研究,以及无重力地面试验设施的研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致力于推动我国航天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并参与了有关航天智能系统的研制。同时,他对动态稳定系统的控制、人类控制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80、赵伊君
  赵伊君(1930.11.26- )激光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60年代初参加了我国核0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并参加核试验。70年代起在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从原子微观结构出发求出辐射流体计算中所需材料或介质物性参数的一系列具体物理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