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3)
41、方智远
  方智远(1939.9.3- )蔬菜遗传育种专家。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成员。 长期主持甘蓝遗传育种研究。1973年与课题组成员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1979年首次发现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并带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42、徐洵
  徐洵(女),(1934.10.11- )海洋环境生物工程专家。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195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海洋基因工程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八十年代利用DNA重组技术首次在海洋低等生物中发现人功能蛋白的原始基因。九十年代初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首次将基因技术应用于海洋环境科学领域,解决了海洋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43、郭予元
  郭予元(1933.1.1- )农业昆虫学家。原籍广东潮阳。1953年于北京农业大学本科毕业。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所长,现任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先后从事过植物保护推广、教学、研究工作。近十多年来对棉铃虫灾变规律和控制基础有较深入研究。发表科研论文211篇,其中SCI收录22篇、国内学报121篇。出版科技专著20部、译著2部,其中第一作者3部、主编5部、译著总校1部。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博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44、冯宗炜
  冯宗炜(1932.9.13- )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1954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森林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与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开拓我国酸雨生态影响和生态恢复工程研究领域。阐明了我国酸雨的生态影响机制,建立了生态监测与试验方法,首次定量提出了南方11省(市)酸雨对森林、农作物的危害及经济损失,筛选出一批抗酸树种,研究成功受酸雨危害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45、汪懋华
  汪懋华(1932.11.11- )农业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专家。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1956年毕业于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62年获前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曾任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专长于智能化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农业应用研究。80年代中期以来,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至2003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农业工程学科组组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46、戴景瑞
  戴景瑞(1934.9.1- )玉米遗传育种专家。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研究生班。曾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主要工程科学技术的成就和贡献:始终坚持玉米种质创新,育成多个玉米自交系,应用面积达1.6亿亩以上,亲自育成玉米杂交种十余个,累计推广一亿亩。提出创造0优势群的新观点。在世界上首次用细胞工程技术阐明C型不育性与专化感病性的关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47、陈宗懋
  陈宗懋(1933.10.1- )茶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海盐县人。1954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植保系。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 60年代开创茶叶农残研究,提出各类农药在茶树上降解规律和预测模型、18项国标和5项部标。首次探明空气漂移是茶叶农残徘徊不降的原因,研究居国际前沿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48、刘大钧
  刘大钧(1926.7.2- )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4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59年获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小麦新技术育种、外源抗病基因发掘与优异种质创新研究。80年代初通过辐射诱变,育成宁麦3号,六五期间共种植1500余万亩,增产10亿多斤,创值1.5亿余元。率先综合应用染色体分带、非整倍体、同工酶、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49、张新友
  张新友 (1963.8.6—),植物遗传育种专家。河南省太康县人。1984年毕业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系,2011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兼)、农业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研究建立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一批聚合了野生花生优异性状的新种质,开辟了花生野生种质利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50、朱有勇
  朱有勇(1955.11.16- )植物病理学专家。云南省个旧市人。198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00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曾任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生物多样性与作物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带领科研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机理和推广应用。在Nature、PLoSON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51、赵法箴
  赵法箴(1935.5.13- )海水养殖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莱州。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兼任农业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顾问等。60年代初首次完成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并与他人合作完成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为对虾人工育苗奠定了基础。60年代中期,在主持获得小面积对虾养殖示范成功的同时,取得中型和大型水面养殖对虾研究成功,为中国对虾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52、于振文
  于振文(1944.6.22- )作物栽培学专家。辽宁省旅顺区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获农学硕士学位。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长期从事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系统研究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出调控小麦衰老进程提高粒重的高产栽培理论,揭示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的优质栽培生理机制,提出以氮肥后移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53、吴明珠
  吴明珠(女),(1930.1.3- )园艺学专家。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任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员。新疆甜西瓜育种事业的开创者。主持选育经过省级品种审定或认定的甜瓜西瓜品种达30个。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种以及同行用其亲本所育品种推广面积覆盖新疆北疆及吐哈盆地主要商品瓜区的80%。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最早开始新疆甜瓜地方品种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挽救了一批濒临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54、万建民
  万建民,1960年6月生于江苏泰州,1991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市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作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2015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1978年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并分获农学学士、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1995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农学博士学位。他199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55、邓秀新
  邓秀新(1961.11.11- )果树学专家。湖南省宜章县人。1987年毕业于华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国际柑橘学会主席。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柑橘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将细胞工程、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提高了柑橘育种效率,创造了40多个四倍体和10多个三倍体柑橘材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56、朱英国
  朱英国(1939.11.1- )植物遗传学专家。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1964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任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现任武汉大学教授。 朱英国教授40年来坚持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优势利用研究,二十世纪70年代初利用华南普通野生稻与栽培杂交合作育成红莲型水稻不育系及红莲型杂交稻,80年代中期利用农家品种马尾粘中发现的败育株与协青早选杂交选育出马协不育系和马协型杂交稻。克隆了红莲型不育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57、张齐生
  张齐生(1939.1.18- )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学专家。出生于浙江省淳安县。1961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现为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竹材加工利用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先后开发成竹材胶合板、高强覆膜竹材胶合板、竹材碎料板、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竹木复合层积材等系列产品。重视研究成果和经济相结合,有效的开展应用研究,使产品在众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推动和促进我国竹材加工新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完成的科研成果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58、张子仪
  张子仪(1925.3.4- )祖籍山西。194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1948~1952年在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动物营养学。1952年回国。前后在原华北农科所、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工作,任助研、副研、研究员、博导,并兼该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 六五~九五期间曾主持或参加了有关专业方面的国家、部级攻关项目,前后获国家、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主持14项),中华科教基金会杰出贡献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59、李天来
  李天来(1955.11.12- )设施园艺专家。辽宁省绥中县人。1982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专业,1988年获日本山形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曾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设施园艺教学与研究工作。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及其果菜生产技术体系,开创了北纬40.5°地区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的局面;主持创建了节能日光温室设计理论与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60、曹福亮
  曹福亮(1957.11.17- )森林培育学家。江苏省泰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现名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获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森林生态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兼任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 重点开展银杏、落羽杉、杨树、毛竹等树种的良种选育、培育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银杏研究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先后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8项,授权专利22项,出版著作15部,发表学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