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名人堂(4)
61、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约前310—前295年),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公元前326年,年方12岁的赵武灵王继位时,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赵国四面强敌环视,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而国土中间又横插着一
[春秋战国] 赵国君主(310295)
62、赵一荻
  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1912—2000),别名香笙、绮霞,是张学良将军的第二任妻子,陪伴张学良72载,在台湾幽禁的日子里与少帅二人相依相亲。赵四小姐也曾出版过《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大使命》《毅荻见证集》等书籍。1964年7月4日,赵一荻等待近半个世纪终于和张学良正式结婚、名正言顺,最终与张学良合葬在美国,也算死生挈阔,不枉此生。人物生平如果说20世纪除了战争之外还曾留下玫瑰的话,那么“
张学良第二任妻子,人称赵四小姐(19122000)
63、赵庄子赵朔
  赵朔(生卒年不详):即赵庄子。嬴姓,赵氏,名朔,谥号为“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之孙、赵盾之子。其妻为晋成公之女赵庄姬(赵庄姬的称谓构成:夫氏+夫谥+姓。《史记·赵世家》记载其为晋成公之姊,并非事实,属司马迁之误)。前601年,赵盾卒。赵盾死后,将赵氏公族大夫之位让给赵姬之子赵括(即屏括)。赵括继任赵氏宗主之位。但是赵括跟其兄赵同(即原同)都是没有德行,全族的希望都放在赵朔身上,所以赵朔很快便
[春秋战国] 赵氏孤儿案
64、赵广汉
  赵广汉(?~前65)字子都。西汉蠡吾(今博野)人。早年做过郡吏、州从事等小官,比较了解民众的疾苦。他知人善任,为洞察民情,善用“钩距法”寻找线索,使赵广汉比较准确地掌握了所管地区情况,加之他办事果断,执法不避权贵,有力地打击了不法之徒。因而政声卓著,很受百姓拥护。汉宣帝时,赵广汉升任颖州太守,颖州的原氏、储氏两大家族养客行盗,横行乡里,民愤极大,前任太守对他们的恶行束手无策。赵广汉就任后,惩办了原
[] (?~前65)
65、赵廷臣
  赵廷臣,字君邻,清代铁岭人,隶汉军镶黄旗。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年))自贡生授江苏山阳知县,累迁江宁(南京)同知、江宁副使,湖南道副使,贵州巡抚,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浙江总督加太子少保。曾参与镇压云南苗民的抗清斗争。为官较清正,提倡农耕,与民生息,惩治-,有赵佛之称。康熙元年(1662年),赵廷臣离开贵州任浙江总督。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月,巡视海防在浙江奉化病故。被谥为“清献”,意为
[]
66、赵德昭
  赵德昭(951年—979年),字日新,宋太祖赵匡胤次子 ,母孝惠皇后贺氏。 乾德二年(964年),任贵州防御史。开宝六年(973年),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任京兆尹,兼任侍中,封武功郡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加任检校太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因受宋太宗训斥,自杀而死。死后追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号懿。后改封吴王,又改封越
[] (951979)
67、赵绅
  赵绅(?~?),字号不详,陕西汉中人。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武举会试第一人。此科武举考试官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王祖嫡,翰林院侍讲陆可教。共录取武进士100名。此科会试第三人为福建黄守魁,官赠都督同知。需要说明的是,在查找赵绅的史料时,发现《明史》和《汉中续修府志》中有两个叫赵绅的人。《明史·孝义传》中有一孝子名赵绅,其事迹大体介绍说:“父落水,绅奋身下救,河流湍悍,俱不能出,明
[]
68、赵敬侯赵章
  赵敬侯(?-公元前375年),嬴姓,赵氏,名章,赵烈侯之子,赵武侯之侄,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75年在位。公元前386年,将都城从中牟(今河南汤阴)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规划成两大区域,宫城区(行政中心)与大北城(商业中心),邯郸迅速繁荣。此后数年相继对齐、魏、卫、中山等国用兵。公元前376年,与魏、韩二国正式灭掉晋国,瓜分晋国残余领地。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其子赵成侯
[春秋战国] 赵国君主(?~前375)
69、赵矜
  赵矜,生卒不详,新安人,曾任唐朝襄阳丞。虽然有关他的历史记述甚少,但他的名字被收录在《河南历代名人辞典》中。赵矜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曾祖父赵弘智是唐代文学家和史学家。赵矜自幼聪明,且学习用功。长大后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尤通晓经术,后举明经及第。明经,即通晓经术,唐代取士置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赵矜明经及第后,任舞阳主簿(汉代后中央各机构及地
[]
70、赵成侯赵种
  赵成侯(?─前350年),嬴姓,赵氏,名种,赵敬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前372年,赵成侯在邢地浆水镇附近(今邢台县)高筑檀台,以朝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前353年,魏国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围赵都城邯郸。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赵成侯二十四年(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邯郸城南的漳水会盟,赵成侯-接受屈辱条约。继承君位赵成侯,嬴姓,赵氏,名种,是赵敬侯之子。赵敬侯十二年(
[春秋战国] 赵国君主(?~前350)
71、赵肃侯赵语
  赵肃侯(?-公元前326年),嬴姓,赵氏,名语,赵成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公元前349-公元前326年在位。继承君位赵肃侯,嬴姓,赵氏,名语 ,是赵成侯之子。赵成侯在位时,将儿子赵语立为太子。赵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年),赵成侯去世,公子赵緤和太子赵语争夺君位,赵緤失败,逃奔韩国。 于是太子赵语即位,是为赵肃侯。 夺地平叛赵肃侯元年(公元前349年),赵肃侯夺取晋君的封地端氏县(今山西
[春秋战国] 赵国君主(?~前326)
72、赵士春
  赵士春(?~?),字景之,江苏常熟人。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丁丑科刘同升榜进士第三人。赵士春为赵用贤之孙,第三人及第后,授翰林编修。第二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夺情”视事不久,竟被崇祯帝破格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仍兼兵部事。为此少詹事黄道周,给事中何楷、御史林兰友上疏-,皆被下诏狱。赵士春和修撰刘同升(崇祯年状元)又上疏。当时,何楷、黄道周、刘同升、赵士春、林兰友号“长安五谏”。赵
[]
73、赵嘏
  赵嘏,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赵嘏
[] 唐五代著名诗人(806853)
74、赵典
  赵典,字仲经,蜀郡成都人也。父戒,为太尉,桓帝立,以定策封厨亭侯。典少笃行隐约,博学经书,弟子自远方至。仕途初期建和初,四府表荐,征拜议郎,侍讲禁内,再迁为侍中。时,帝欲广开鸿池,典谏曰:“鸿池泛溉,已且百顷,犹复增而深之,非所以崇唐、虞之约己,遵孝之爱人也。”帝纳其言而止。中期父卒,袭封。出为弘农太守,转右扶风。公事去官,征拜城门校尉,转将作大匠,迁少府,又转大鸿胪。时,恩泽诸侯以无劳受封,群臣
[] 东汉八俊
75、赵括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
76、赵元僖
  赵元僖(966年―992年),初名赵德明、赵元祐,宋太宗赵光义次子。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封广平郡王。次年,进封陈王。雍熙年间,任开封尹兼侍中,进封许王,加中书令。病卒,追赠皇太子,谥号恭孝,性沉默寡言,为开封尹五年,政事无失。赵元僖,初名赵德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授任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封为广平郡王,与其兄卫王赵德崇(赵元佐)同日受封。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封为陈王,改名赵元佑
[] (966992)
77、赵莹
  赵莹(生卒年不详),字玄辉,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风仪秀美,举止大方,为人敦厚。早年为梁将康延孝从事。石敬瑭任保义军节度使,用赵莹为书记。此后,每当石敬瑭移镇,赵莹必然跟随。石将要在太原起兵,召各将吏议论,诸将皆赞同,唯赵莹怕事,劝石不要反叛。石虽不用其言,但内心却甚爱之。天福元年(936)后晋高祖石敬瑭登极,命赵莹为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加封中书令。天福七年(94
78、赵隐
  赵隐:唐京兆奉天(今乾县)人。赵植之孙。父赵存约,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为兴元从事。当时军队叛乱,存约与节度使李绛正宴会交谈,吏报:“新军叛乱,突然攻入府廨,请你们赶快隐避!”李绛正言说:“我是帅臣,怎能逃避?”他让存约立即遁避,赵存约慷慨地说:“你厚待于我,我岂能背恩以求苟免!”即欲率部分兵士抗拒叛贼,二人同被叛军杀害。赵隐因父亲惨遭杀害,悲痛异常,闭门读书,不事科举。会昌年间(841~846
[] 唐朝宰相
79、赵破奴
  赵破奴原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附近)。幼时流浪于匈奴地区,后归汉从军,为霍去病军司马。赵破奴本是九原郡人,曾经逃到匈奴地区。后来回归汉朝,担任骠骑将军司马。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赵破奴升任鹰击将军,随军攻打匈奴右地(今甘肃西部、祁连山一带),斩杀匈奴速吸王,俘稽且王、右千骑将以及王子、王母等三千多人,汉武帝于是封赵破奴为从骠候。后因助祭金(汉代诸侯在宗庙祭祀时献给皇帝的黄金)成色不足获罪,失
[]
80、赵弘殷
  赵弘殷(899—956),涿郡(今河北涿县)人,汉族。后迁居洛阳,汉京兆尹赵广汉之后,赵敬之子,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与继位者宋太宗赵光义的父亲。少骁勇善战,初事后唐王鎔,有功,留典禁军。后汉任护圣都指挥使。入后周,以功累迁至检校司徒,封天水县男,与子赵匡胤分典禁兵。显德三年(956年)七月二十六日去世,追赠武德军节度使。建隆元年(960年),追谥为武昭皇帝,庙号宣祖,陵曰安陵。赵弘殷是涿郡(今
[五代十国] 宋宣祖武昭皇帝(89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