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名人堂(14)
261、张留孙
  张留孙(1248-1321)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元代龙虎宗支派玄教创始人。幼从伯父张闻诗学道于龙虎山上清宫,继师李宗老。后以所学游江淮间。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阙,选其从行。次年,张宗演返龙虎山,张留孙留侍阙下。据传其能请祷止雨、疗疾,世祖命为上卿,铸宝剑,镂其文曰:“‘大元赐张上卿’,敕两都各建崇真宫,朝夕从驾。”至元十五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
[] (12481321)
262、张焘
   张焘(1091~1165)字子公,饶州德兴人,秘阁修撰张根之子 张焘像也。北宋时期政和八年(1118)进士第三人,尝为辟雍录、秘书省正字。靖康元年(1126),李纲为亲征行营使,辟焘入幕。纲贬,亲知坐累者十七人,焘亦贬。南宋时期建炎初,起通判湖州。明受之变,贼矫诏俾焘抚谕江、浙,焘不受。上既复辟,诏求言。焘-略曰:“人主戡定祸乱,未有不本于至诚而能有济者。陛下践祚以来,号令之发未足以感人心,政
[] 宋朝词人(10911165)
263、张达志
  张达志(1911~1992),原名锦瑞,代号老郑,店镇南坬村人。1926年参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国民党。1927年2月考入绥德师范,同年3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为中共党员。大革命失败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发展党、团员,建立农村党、团基层组织。期间,历任中共葭县特区区委书记、县委书记、中共陕北特委特派员、特委委员。参与组织了木头峪-,协助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19111992)
264、张华
  张华,1958年10月10日出生在黑龙江省虎林县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张文良、母亲潘英花都是有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张文良在饶河县武装部任政工科长。他对儿子的教育很重视,而且有办法。有一年夏天,他看见5岁的张华把碗里的饭粒偷偷拨在地上,生气地皱起了眉头。他让张华放下饭碗,端起脸盆到院子里端水浇菜。时值正午,一轮红日火辣辣地灼烤着大地,张华不停地端,不停地浇,不一会儿,大汗淋漓了。母亲潘英花很心疼孩子,便
大学生英雄(19581982)
265、张继先
  张继先(1092-1127),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翛然子”。 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仅三十六岁,葬安徽天庆观。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张继先终生未娶,无子,有《虚靖语录》七卷。张继先的思想影响了心学大师陆九渊。北宋末雷法大兴,天师派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陈楠
[] 宋朝词人(10921127)
266、张柔
  张柔,(1190年~1268年),蒙古窝阔台汗、蒙哥汗时将领,字德刚,涿州定兴(今保定市定兴县)人,金末元初时期中国中原地方武装首领之一。人物生平地方割据金明昌元年(1190年),张柔出生于易州定兴(今河北定兴河内村)。张柔家族世代务农。张柔少年时期是个慷慨之人,善于骑射,以豪侠之气著称当地。 金朝贞祐年间,河北地区盗贼蜂起,张柔把当地世家大族组织起来保卫西山东流寨,在当地选拔壮士,组织起队伍来
[] (11901268)
267、张人骏
  张人骏(1846—1927年),原字健庵,取“人中骏马,驰骋千里”之意,又将字改为千里,号安圃,晚号湛存居士,直隶丰润县(今河北丰润)大齐坨村人。清末政治家,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张人骏十九岁考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二十三岁考中同治戊辰科进士。历官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先任广西桂平梧盐法道,后任广西布政使、广东布政使、山东布政使,再则由山东布政使升为各省疆吏,历任漕运总督、山东巡抚、山西巡抚、
(18461927)
268、张宗禹
  张宗禹(?~?),生卒年月不详,小名辉,混号“小闫王”,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涡阳雉河集北张-人,张乐行族侄,家有沃田千余亩。父张富新,平素以封建礼教管束张宗禹,指盼其读书出仕。张宗禹虽爱读书,但不屑应试。年稍长,即与捻众交往。一次因家庭细故,奔张乐行处。正准备竖旗举义的张乐行甚喜,即收张宗禹为师爷,帮办文墨。咸丰六年(1856 年)正月初,捻军雉河-盟后,张宗禹领正黄旗兼领镶黄旗,是张乐行的禁卫
[] 中国近代十大名将(?~1868)
269、张修玄
  张修玄(1045-1121),字子虚,号有无斋主人,皆空道人。河南开封人,祖籍陇西。北宋官员、词人。北宋英宗治平五年(1068)进京殿试中第二甲第四十一名,同进士出身,任宁州县丞。为政清廉,民间口碑颇好。〓州县志》有载:“修玄子虚,品性端厚,身长七尺,容貌雄伟,才气尤佳,为政颇得其法,熙宁八年((1075))修扬正亭,建徐堤,围湖而造田,时宁州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民之幸哉。”熙宁
[] (10451121)
270、张裔
  张裔(165年-230年),字君嗣,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张裔研涉史书,刘璋时,被举为孝廉,任鱼复县长,回州任州署从事,兼帐下司马。张飞入蜀地,刘璋授张裔军队,命其抵御张飞,结果张裔兵败,退回成都。作为刘璋信使前往会见刘备,刘备答应他对刘璋以礼相待并安抚刘璋部下,张裔回到成都,开城欢迎刘备,刘备任他为巴郡太守、司金中郎将、益州太守。在赴郡上任途中,被益州人雍闿押送给
[三国]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165230)
271、张岩
  张岩,字肖翁,南宋大梁(河南开封)人,后迁居扬州,绍兴末年渡江,住在湖州。南宋大臣。张岩为人机警,外表温顺,善于诙谐逗趣。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任监察御史,历殿中侍御史,升迁给事中。与张釜、陈自强、刘三杰、程松等人支持宰相韩侂胄,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并反对程朱理学。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八月,授参知政事之职。嘉泰三年(1203)春正月,因为谏官弹劾,被罢免参知政事职务,任资政殿学士、
[]
272、张福臻
  张福臻(生卒年不详),字惕生,明末大臣,高密人。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历任行唐、临颍、东明知县,皆有善政。继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备兵昌平等地。后奉命经略蓟、辽,勤于边事,以功加兵部尚书,以母老辞官归里,卒于家。个人生平据《高密张氏家谱》介绍,张福臻出生于高密平民之家,明万历癸丑(1581)年中进士。由县令提升为兵部主事、迁巩昌榆林兵备道、又升为延绥巡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与新任三边总督洪承
[]
273、张奚若
  张奚若(1889~1973)原名耘,又名志明,字亦农,号熙若,后改为奚若。陕西朝邑(今属陕西大荔)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赴上海中国公学读书,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井勿幕见他积极肯干,就派他赴日本购买军火。张接受任务到日本后得知,购买军火不难,难的是运抵上海躲不过口岸检查。他即折返上海了解过关办法,找到门路正拟再赴日本,武昌起义爆发,朋友们劝他快回陕西组织响应。他绕道一个多月
(18891973)
274、张戊
  张戊(西汉初),生卒年欠详,秦末汉初番禺人。旧志称戊先是率越骑反暴秦,后随高祖刘邦征战,授越骑将军,协同樊哙、灌婴、周勃、华无害诸将以平定三秦,收取关中有功,未受封,病卒。戊子买,善骑射,尤精音律。惠帝时大中大夫,曾侍帝于宫苑泛舟,吟越讴助兴,亦借此针砭时弊。吕后执政,丞相审食其以张戊功比华无害未及封赏进言,因追封戊为南宫侯,子买袭爵。汉武帝建元(公元前140~135年)初,买获罪夺爵。东汉灵帝光
[]
275、张景宪
  张景宪(1004年—1080年),字正国,祖籍襄邑县(今商丘睢县),河南府(今洛阳)人。因父亲张师德的恩荫被任命为淮南转运副使。山阳县(今属陕西)县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专持吏短长,求请贿谢如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元丰初年被改任为同州知州,以太中大夫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人物生平祖籍张景宪祖籍襄邑县(今河
[] (10041080)
276、张兴
  张兴,张九龄之第九世孙,世居沙水敬宗巷。父张彻,唐进士,官范阳府监察御史,以忠义赠给事中。张兴治家有方,孝义传家,财兴丁旺,七世同居。宝历元年(825年),唐敬宗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旌其门曰:“孝义门”。后为避敬宗讳,改敬宗巷为珠玑巷。于是,珠玑巷孝义之风闻于遐迩,中原南迁仕宦氏族来此驻足聚居者日众,成为南迁氏族发祥之地。唐末,张兴曾孙张廷范为岭南道常平司掌平籴事,携侄张喾官于冈州(今新会)。
[]
277、张曲肱
  张贵,字待举,号“曲肱”,宣州城西人,北宋庆历壬午年(1042)进士。科举时,殿试之后,皇帝传旨召见新考中的进士,依次唱名传呼,为“胪唱”。张贵生性恃才傲物,自恃清高,狂放不羁,“胪唱”时不遵礼仪而失常态(唱其名时坐立不起),而被罢免。仅做过忠州司户参军、监、簿一类的小官。后来,张贵干脆弃官归隐,放浪于江湖,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以文会友,诗名显于当朝。张贵以《论语》中“曲肱而枕之”中“曲肱”二字为
[]
278、张珪
  张珪(1264~1327)字公端,号澹庵。定兴河内村人,张弘范之子。少年时就勇武善射,有一次跟从父亲行进在山林中,遇到一只猛虎,张珪拔箭上前,猛虎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张珪一箭洞穿猛虎喉咙,全军一片惊呼。元至元十六年(1279),张弘范平广海,南宋礼部侍郎邓光荐要投水死,张弘范救下他并以礼待之,命张珪从他受学。张珪16岁就摄管军万户,至元十七年(1280),真拜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戴其父虎符,统率
[] (12641327)
279、张献诚
  张献诚,陕州平陆人,幽州节度使、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张守珪之子也。天宝末,陷逆贼安禄山,受伪官;连陷史思明,为思明守汴州,统逆兵数万。宝应元年冬(762年),东都平,史朝义逃归汴州,献诚不纳,举州及所统兵归国,诏拜汴州刺史,充汴州节度使。逾年来朝,代宗宠赐甚厚。三迁检校工部尚书,兼梁州刺史,充山南西道观察使(治梁州,今陕西汉中)。广德二年十月,擒南山贼帅高玉以献。永泰二年正月,献名马二、丝绢杂货共十万
[]
280、张百龄
  百龄(1748—1816)清汉军正黄旗人,张氏,字菊溪。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素有才名。乾隆末官至御史。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掌院阿桂重之,曰:“公辅器也!”督山西学政,改御史,历奉天、顺天府丞。百龄负才自守,不干进,邅回闲职十馀年。仁宗亲政后,始加拔擢。嘉庆五年出为湖南按察使,调浙江,历贵州、云南布政使。八年,擢广西巡抚。武缘县有冤狱,诸生黄万镠等为知县孙廷标诬拟大辟,百龄下车,
[] (1748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