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名人堂(11)
201、杨良臣
  杨良臣(1461~1528年),字顺卿,号南庄,即墨城里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戊午科举人。初授山西太平县令。太平士民曾为其绘《太平鸣琴图》以颂扬其德。明嘉靖七年(1528年)正月,山西都指挥霍锦、泽州知州王朝雍、潞州知州郭铿合兵对农民军进行“围剿”,农民军愤起抵抗,官兵大败,霍锦被杀,王朝雍、郭铿被俘。山西巡抚派杨良臣前往规劝。杨良臣三次只身往返农民军驻地,阐述利害,使牛聚财等解散队伍
[] (14611528)
202、杨镐
  杨镐(?—1629),明末将领,字京甫,号风筠,商丘(今河南商丘谷熟镇)人。万历进士。人物生平累有功勋杨镐在万历八年(1580年)考中进士。先后当过南昌、蠡县知县,然后进入朝中当御史,因事调为大理评事。后来又升为山东参议,负责防守辽海道。他曾经和大帅董一元一道在雪夜中翻越墨山去袭击蒙古炒花部的营帐,大获全胜,迁任了副使。这期间,他开垦荒田一百三十多顷,每年储藏粮食一万八千多石,又被提拔为参政。 抗
[] 明末将领(?~1629)
203、杨捷
  杨捷(1627—1700)字元凯,义州人,清朝将领。先世居宝应,明初,以军功授后屯卫指挥使,世袭,遂家焉。捷初为明裨将,顺治元年来降,授山西抚标中军游击。岚县土寇高九英等聚众剽掠,巡抚马国柱檄捷捕治,斩九英,毁其巢。国柱迁总督,以捷为督标中军参将,旋擢副将。四年,师定广东,命捷率宣化、大同兵三千往镇抚。五年,行次池州,金声桓、李成栋叛。大将军谭泰请以捷驻防九江会剿,即授九江总兵,率兵复都昌,获声桓
[] (16271700)
204、杨大易
  杨大易(1919-1997)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四川省苍溪县石马镇人,1919年3月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33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14岁当红小鬼,参加了川陕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作战勇敢,善于动脑,团结同志,由战士、班长升为连指导员。参加了长征,三过雪山草地。西渡黄河,穿越河西走廊,在翻越祁连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19191997)
205、杨嚣
  杨嚣,杨修之子,出身汉魏名门弘农杨氏,在西晋有名声,为受亲信得力之人,于泰始(266年—274年)初年任典军将军,早卒。 公元278年(咸宁四年)4月23日,尚书左仆射卢钦去世,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说:“已故司空王基、卫将军卢钦、领典军将军杨嚣,都一向清贫,去世以后,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近来闹饥荒,听说他们的其家不好过,现在赐他们家里谷各三百斛。” 历史评价司马炎:“故司空王基、卫将军卢钦、领典军将
[]
206、杨文会
   杨文会(1836~1911),字仁山,自号仁山居士。安徽石埭(今属安徽太平)人。清末佛学者。10岁受读,14岁能属文,不喜科举之业,与友人结社赋诗为乐,且放任不羁,喜爱骑射武术。太平天国起义后,他曾举办团练,参与镇压农-动,后入张 、周天爵等人幕府。太平天国失败后,他又入曾国藩幕府,饬办谷米局事务,又总办江宁工程界之事和经理汉口盐局。同治三年(1864年),因父亡归原籍守丧,偶读《大乘起信
[] (18361911)
207、杨家骝
  杨家骝(1905―1939),字季良。贵州荔波人。早年投入民主革命战争,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曾任国民党陆军第九师排长、连长、少校团附及军政治部特务团少校营长。1936年任陆军第60师308旅360团中校团附。1937年8月,奉命率部参加淞沪会战,立有战功。淞沪会战后,率部转移到溧阳张渚镇开展游击活动。后被日军围于金鸡岭,即率部与日军激战7昼夜,杀出重围。1939年2月,日军主力第四师团沿瑞(昌)武(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19051939)
208、杨开慧
  杨开慧(1901-1930)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革命烈士。湖南省长沙县人,女,字云锦,乳名霞,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长沙县板仓乡。自幼受到良好教育,7岁入杨公庙官立第四十小学(今开慧学校)读书。1913年春迁居长沙后,就读于衡粹实业学校、稻田女子师范附小。停学在家时则由其父杨昌济指导自学。毛泽东和蔡和森、陈昌等常到“杨寓”求教,讨论治学教人之道,探求救国救民之理,她在旁听中明白了许多做人和救国
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革命烈士(19011930)
209、杨杲
  杨杲(607年-618年),小字季子。父隋炀帝杨广,母萧嫔。大业九年(613年),年仅七岁,封为赵王。次年八月,隋炀帝巡行北疆,突厥攻雁门关,箭射到隋炀帝面前,隋炀帝害怕,抱着杨杲哭得眼睛都肿了。不久授光禄大夫,拜河南尹。杨杲聪敏,美容仪,隋炀帝写的词赋,多能诵之。性至孝,见炀帝不食,亦终日不食。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政变,宇文化及带人入宫,杨杲时年十二岁,在杨广身旁不停悲号哀哭,裴虔通使贼
[] (607618)
210、杨奂
  杨奂(1186——1255),字焕然,号紫阳,奉天(今陕西乾县)人,早年三赴廷试不第,癸巳之变后,微服北渡,元太宗丁酉年(1237)年八月,赴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为一时首选,杨奂中第后,授河南路徵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史,三年,得请归乡,筑堂曰“归来”,卒谥文宪。元太宗窝阔台夺取中原后,采纳耶律楚材等人建议,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都是一时名士,以杨奂为首选。但未举行会试与殿试,算不上是正规的科
[] (11861255)
211、杨义贞
  杨义贞,大理国权臣,白族先民,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杀大理国第十二世国王段廉义,自号“广安皇帝”,在位四个月,被高升泰起兵讨灭,高氏立段廉义侄段寿辉为大理国第十三世国王。义贞:杨允贤子。1063年,杨允贤叛乱,高智升出兵灭之。1080年,杨义贞再度发动政变,杀国君段廉义而自立,改元德安,号“广安皇帝”。后被高升泰所杀。相关事件后晋天福二年(937 ),通海节度段思平在滇东乌蛮三十七部扶持下
[]
212、杨芳
  杨芳,字以德,号济寰(一说济宁),生卒不详,四川太平县(今万源市)旧院桫椤坝(今旧院镇堰湾)人(一说巴县人,但今万源市旧院镇有地名官地坪,杨氏族谱记载有杨芳事迹,光绪《太平县志》也记载为太平县,即今万源市人。疑“巴县”为“巴郡”之误)。杨芳是万源走出的第一个文人。历官鄞县知事、山西布政使、广西巡抚、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明朝神宗万历丁丑(1577)进士。初任浙江宜黄县县令。戊寅年(15
[] 明代文兼武略的巡抚
213、杨锐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1889年(光绪十五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曾入张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密报朝中动态。中日甲午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1898年春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指南,兼习中学和西学。4月列名保国会,而每于-时常当众假寐。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
[] 戊戌六君子(18571898)
214、杨洪
  杨洪(1381——1451),明朝中期将领。 在河北省赤城县城东南七公里的寨顶山下,青乐岗畔,有一座肃穆庄严的古墓。坐北面南,形制极好——滚滚沽水南绕墓地而蜿蜒东去;厚厚土原北依高山而沐日南来。开阔的神道两旁散落遗存着诸多石像生和石牌楼、望柱,历经五百余年的风雨剥蚀,虽斑驳陆离,但仍然气势雄伟,栩栩如生。墓地碑刻林立,字迹可辨,记载着墓主一生戍卫北国边疆、屯垦良田、建立社学、修筑城堡、振起荒颓、宁
[] (13811451)
215、杨光义
  杨光义,后周到宋朝初年将领,宋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杨光义与赵匡胤、李继勋、石守信、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九人,结为“义社十兄弟”,杨光义在北宋最后官衔为保静军节度使。李攸《宋朝事实》卷9《勋臣·太祖义社兄弟》:“太祖义社兄弟,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秦王王审琦,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
[五代十国] 北宋开国功臣
216、杨梅生
  杨梅生(1906-1978)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湖南省湘潭县(今株洲县)人,1906年1月出生于湘潭县东五区淦田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做过童工,当过学徒、店员。1927年2月,在长沙参加工人运动,并加入工会,后赴武汉参加国民革命军武汉警卫团。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一连班长。192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0据地的斗争。在黄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19061978)
217、杨一桂
  杨一桂(生卒不详)字寒质。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明万历年间进士。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1597~1605)任唐县知县。为官清正,善理民情。万历二十七年(1599)夏旱,杨一桂率下素、温家庄等沿唐河村庄村民,沿河滩开渠一道,引唐河水浇灌三庄农田千亩,获得丰收。激发了百姓开渠引水浇地的热情。翌年又旱,杨一桂复率唐县、完县(今顺平)百姓万余人开挖自西雹水引唐河水,到完县常丰村70多里的广利渠,
[]
218、杨辉
  杨辉(生卒年未详),字谦光,宋钱塘县(今杭州)人。精研数学,被列为宋元四大数学家之一。宋景定二年(1261),著《详解九章算法》,后附《纂类》,共12卷。内有“开方作法本源图”,即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这一方法出于北宋贾宪著《释锁算书》,已失传。杨辉在书中不仅记录下来,还作了详尽阐述。这个表外形很像一个三角形,后人称之为“杨辉三角”。欧洲著名的“巴斯加三角”与之相同,但比杨辉迟300余年。景定三年,著
[]
219、杨凝
  杨凝(?—802)唐代诗人。字懋功,虢州弘农人,杨凭之弟。生年不详,约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少孤,受母训。长善文辞,与兄凭、弟凌皆有名。大历中,踵擢进士第,时号“三杨”。凝由协律郎三迁侍御史,为司封员外郎。坐厘正嫡媵封邑,为权幸所忌,徙吏部。稍迁右司郎中。宣武董晋表为判官。亳州刺史缺,晋以凝行州事,增垦田,决淤堰,筑堤防,水患为息。时孟叔度纵横挠军治,凝亦荒于酒。董晋卒,(公元799年)凝走还京师
[] (?~802)
220、杨素蕴
   杨素蕴(1630~1689),字筠湄,号退庵,宜君县石堡村人。清顺治九年(1652)中进士,初任直隶大明府东明县(原属河北,现归山东管辖)知县。后历任四川道、川北道、湖广提学道、军务参议道、下荆南道(湖北境内)、山西提学道御史职务。继被举荐为通政司参议、都察院右副都循史,奉天(今沈阳)府丞,顺天府(今北京)府尹,安徽和湖北等省巡抚。 素蕴出生于农民家庭。其父杨清,为早年恩科贡士,性刚直,一
[] (1630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