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姓名人堂
1、释义中
  释义中(784~872),俗姓杨,号广济禅师,俗号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高陵,因父仕于闽,故义中生于福唐(今福清县)。义中从小即不喜荤腥,唐贞元十年(794),随父仕宦至宋州(治在今河南商丘县南),投宋州律师玄用,剃发出家,元和二年(807)受戒。禅师聪慧好学,凡事务穷玄秘,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禅那。为求证佛法,他遍游名山大川,走访佛梵古刹,先后拜谒怀晖、智藏、怀海、石巩、大颠等高僧。由于他智慧
[] (784872)
2、释普足
  释普足,俗姓陈。人称“清水祖师”。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正月初六日,生于永春县小岵乡。幼年出家于大云院,持斋戒杀,诵习经忏。及年长法明,乃结庵高泰山。听说大靖山明禅师道行0,普足进山参拜为师。普足在大靖山有年,聆受佛教大、小乘妙谛,深有领悟。辞归时,明禅师授以法衣,嘱他今后行事,需以利物济民为志。普足初归高泰山,不久,移居麻章庵,多次募款,修造桥梁数十处,还广施医药,辄著奇效。每遇亢旱,便为人
[] (1047~?)
3、释万回
  万回(632~711),俗姓张。河南阌乡(今河南灵宝)人。唐代高僧。唐贞观六年(632)五月五日生。万回幼时痴呆迟纯,八、九岁时才开始讲话,受人歧视。兄-在安西当兵,音讯隔绝,父母忧思,叫万回去寻找兄长。万回说“这很容易。”阌乡与安西相隔万里,他竟早去晚归,持兄长书信回家。父母大为骇异,地方传为奇谈,故取名“万回”,意思是万里路程一日而回。从此,万回名声远播。咸亨四年(673),唐高宗李治诏入内宫
[] 唐代高僧(632711)
4、释木庵
  释木庵(1611~1684年)释木庵,俗姓吴,名性瑫,晋江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二月初三日生。幼失父母,由祖母苏氏抚养。13岁入泉州开元寺礼佛拜塔,遂萌出尘之志。16岁入开元寺拜印明和尚为师。19岁经印明师剃度,成为正式僧人,法名木庵。崇祯三年(1630年),木庵上碧芝岩就樵云大师受十戒,并阅读藏经。翌年拜谒修雅法师,听讲《弥陀疏钞》、《法华》、《金刚》等经。崇祯五年,印明圆寂,木庵回开
[] (16111684)
5、释道宗
  释道宗(1613~1701年),俗姓张,名云龙,生于二都九甲社。少年离乡外出学佛,文武兼修,交游广博。明崇祯四年(1631年)法号道宗,创建并住持平和县龙湫岩。崇祯八年(1635年),易号为无智,改建五都兴教寺旧址为初来寺。崇祯十二年(1639年),易法号达宗,挂锡金门太文岩,获交于名士卢若骥。崇祯末年,见政治风云突变,乃返回九甲,与堂兄张礼(耍)、乡友郭义、蔡禄等18人结拜聚义,创立“以万为姓集
[] (16131701)
6、释海灯
  释海灯(1902-1989),生于四川江油,俗姓范,名靖鹤,字剑英,又名无病,号无病道人,法号:海灯。中国当代的传奇人物、著名诗人、武术家、禅宗上师。接智光老法师传临济正宗法。接虚云老和尚传沩仰宗法脉,赐法名 “宣明”。 海灯是禅宗沩仰宗第九代祖师宣明。 先后任七曲山大庙住持、云居山真如禅寺住持,苏州吴县石公寺住持、观雾山极乐寺住持等。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出版有《少林气
(19021989)
7、释知玄
  知玄,全称释知玄。字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人。母魏氏。梦月入怀。因而载诞。乳哺之间。见佛辄喜。五岁祖令咏华。应声而就。七岁遇泰法师在宁夷寺讲涅槃经。玄入讲肆若睹前。因是夕梦佛手案其顶。遂出家焉。十一落发。诣唐兴西安寺。传大经四十二卷远公义疏辩师圆旨一百二十五万言。指擿缁徒。动露老成。时丞相杜元颍作镇西蜀。闻玄之名。命讲于大慈寺普贤阁下。黑白之众。日合万数。嘘嘘而卒。卒年七十三。
8、释崇岳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於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於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0),得度於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历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乾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於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隐,命为首座。不久出世於平江府阳山澄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为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
[] (11321202)
9、释道璨
  释道璨,字无文,俗姓陶,南昌(今属江西)人。游方十七年,涉足闽浙(《柳塘外集》卷三《送清奚翁序》)。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游东山(同上 书卷二《见山楼铭序》)。淳祐八年(一二四八),自西湖至四明,复归径山(同上 书卷三《送一侍者归日本序》)。宝祐二年(一二五四),住饶荐福寺,后移住庐山开先华严寺,再住荐福。为退庵空禅师法嗣。有《柳塘外集》四卷,其中诗一卷(此集宋以来未见著录,清释大雷庆盘访得原
[]
10、释靖嵩
  释靖嵩《537~6l4),固安人,隋朝高僧,俗姓张。15岁出家,神气俊越,抱负不凡,屡投名师,解难质疑,探求深奥玄学。深得琅玡王器重,但因河东摒弃释教,于是南下江左,隋开皇十年(590)北还。撰写了《摄论疏》6卷、《杂心疏》5卷,以及《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元义并传于世。释靖嵩生平酷爱文史,喜诗颂,工篆隶。大业十年(614)卒于彭城,年78岁。
[] (537614)
11、释净严
  释净严(1892~1991.2),俗名陈天庆,河南省唐河县源潭镇人。他出生即被父母遗弃,由善于医术的陈继德及妻子郭氏收养。6岁随唐河名士李浩阳读私塾,学名善胜。五年有余,李师去世,善胜辍学回家,成为父亲助手。陈继德悉心传授医道,常带子一起行医,善胜聪慧异常,医术日益长进。1912年,陈善胜去北平为表叔任在天管理商号。3年后,进入由韩清净、段学文等几位大德创办的道德学社。他在学社结识不少后来成为政界
(18921991)
12、释大兴
  释大兴(1894—1985),姓朱,字了维,名万全,俗名毛和。太湖县牛镇乡大明村朱家岭人。7岁时被坏人拐带外出,两年后被家人找回。民国7年(1918),随祖父朱汉臣到屯溪莲花塘学佛。不久,南北军阀混战,被召当北伐军某部号兵,历时6年。14年,逃到九华山百岁宫出家,拜常法和尚为师,由其剃度,后在寺内做一些挑水、担粮等杂活。20年,到南京古林万寿寺求授果慧大和尚具足戒,随后参礼五台、峨眉、普陀三大佛山
(18941985)
13、释仁智
  释仁智(1812~1902),男,俗名蔡隆,南澳云澳荖园人。他是开创佛教黄檗派的宗师。释仁智出生农家,兄弟4人,他排行第四,少年就读村中学校,15岁立志空门,遭父母反对,索性在村东郊野一石洞独居,靠种植蕃薯度日。清道光八年(1828),他到雄镇关(庙)拜一福建和尚为师,取法号“仁智”。释仁智生性聪颖,虔信佛教,用心阅读《宗镜录》、《佛经摘录》等经书及部分古典文学名著;后到江西、江苏、浙江参学。他悟
[] (18121902)
14、释师体
  释师体(1108年—1179年),南宋高僧。号或庵,俗姓罗,黄岩(今属浙江)人。年十五师妙智院守威,弱冠为沙弥,初参此庵元於天台护国,后为虎邱瞎堂慧远禅师首座。历住吴之报觉,润之焦山。孝宗淳熙六年卒,年七十二。为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有《语录》一卷传世。《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释师体诗,据《续古尊宿语录》所收《或庵体禅师语》及他书所录,编为
[] (11081179)
15、释了元
  释了元(1032-1098) 字觉老,号佛印,俗姓林,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市)人。幼年好佛,10多岁出家。历任江州承天寺,庐山开先、归宗二寺及润州金山、焦山二寺等寺上坐、住持。他天资优异,博通内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元丰年间(1078─1085)主润州金山龙游禅寺时,与苏轼、黄庭坚等交游甚密。苏轼告老归隐宜兴后,常来金山。曾为了元写《楞伽经》,了元建造妙高台、楞伽室作纪念。了元善于说法,但主张
[] (10321098)
16、释惟简
  释惟简,约1011——1095年,字宗古,苏氏,也称宝月大师,北宋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九岁出家,十九得度,二十九赐紫,三十六赐号。曾任成都大慈寺六世主持,领袖四川众僧、广泛传播佛法。 绍圣二年(1095年),宝月大师圆寂,葬于锦城(成都)之东塔子山,苏轼为其作《宝月塔铭》。 惟简的故事主要载于明朝吴门华山寺沙门明河撰的《中华佛典宝库——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杂科篇,里面有宝月大师传。
[] (10111095)
17、释斯植
  释斯植,宋代诗人,字建中,号芳庭,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曾住南岳寺,晚年筑室天竺,曰水石山居。与同时诗人胡三省、陈起等多有唱酬。∠宋六十家小集》收有《采芝集》及《采芝续稿》各一卷(续稿有理宗宝祐四年自跋)。事见本集及《续稿跋》。释斯植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采芝集》编为第一卷,《采芝续稿》编为第二卷。校以读画斋本∠宋群贤小集》(简称群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
18、释道济
  释道济,字石涛,明楚藩裔,自号清湘老人。题画自署或曰大涤子,或曰苦瓜和尚,或曰瞎尊者,无定称。国变后为僧,画笔纵恣,脱尽窠臼,而实与古人相合。晚游江、淮,人争重之。著论画一卷,词议玄妙。与髡残齐名,号“二石”。髡残,字石溪,湖南武陵人。幼孤,自翦发投龙三三家菴。遍游名山,后至江宁,住牛首,为堂头和尚。画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道济排奡纵横,以奔放胜;髡残沉著痛快,以谨严胜;皆独绝。
[]
19、释印肃
  释印肃,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在中国汉传佛教历史上,普庵禅师其名如日高悬,后世景仰。生于宋微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字印肃,27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28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次年入湘,访沩山牧庵法宋禅师而省悟,绍承禅宗临济之法绪,为临济法系第13代祖师。39岁时,领使贴往慈化寺,主慈化寺“自此弘誓,开化人天”。
[]
20、释转博
  释转博(1872~1948年),南安水头院下村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于一普通农家。青少年时,即从事农耕,颇通音律,常参加村中南曲、“十音”演唱活动,享有“百家子弟”之誉。后因家道突变,看破红尘,出家南安雪峰寺为僧,拜喜参和尚为度师。先后挂锡于泉州小廷塘及南安天竺寺。20年代初,应邀住持石狮灵秀山金相院。金相院原名栖真寺,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至20世纪初,已残败不堪。转博
(1872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