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名人堂(8)
141、李师道
  李师道(?-819年),唐朝地方割据军阀,高句丽人。平卢淄青节度使李纳子。元和元年(806年),继兄李师古为帅拥有十二州之地。十年,与成德王承宗要求朝廷停止讨伐淮西吴元济,被拒,遂遣人烧河阴仓,又遣刺客刺死宰相武元衡,刺伤裴度。淮西平后,惧而表示愿听命朝廷,十三年,请献沂、密、海三州,旋又反悔。后在诸镇大军围攻下,被所部都知兵马使刘悟所杀。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
[] (?~819)
142、李典
  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曹操麾下将领。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人物生平少年成名李典年少时好学,不喜欢读兵法,于是拜师读《春秋左氏传》,熟读各种书籍。李典的伯父李乾,有英雄气概,在乘氏(地名)集合了好几千食客。初平中,带领众人跟随曹操,在寿
[三国]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143、李轶
  李轶(?—25年),字季文,南阳郡宛城县人。原是宛城豪强李氏子弟,王莽末年,李轶与堂兄李通一起与刘縯、刘秀兄弟共同起兵,但部队与绿林军合军之后,背弃刘氏兄弟,转而投靠绿林军所立的更始皇帝刘玄,并极力主张杀掉能力、威望都很高的刘演,以免威胁到刘玄的皇位。更始政权面临崩溃之时又想投降实力强大起来的刘秀,被刘秀将他的请降信公开,被同守洛阳的朱鲔刺杀。舂陵起兵李氏家族是南阳的豪强大姓,李轶的伯父李守是王莽
[] (?~25)
144、李全
  李全(?—1231年),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南宋著名抗金义军首领。他勇悍而有谋略,因善使铁枪而以绰号“李铁枪”闻名一时。他所统领的抗金队伍声势很大,坚持抗击金兵10余年,后来也参与过地方割据,影响甚广。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金兵占据汴州等许多地区,横征暴敛,滥杀滥劫,激起农民和士卒的强烈义愤。刘二祖在泰安、杨安儿在益都先后起义,打起“红袄军”的旗号,聚众抗金。当时,李全还是个
[] (?~1231)
145、李纳
  李纳(?-792年),第二任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之子。早年为淄、青二州刺史,又为行军司马。779年,淄青(又称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已经病死,李纳一直-消息,自领军政。田悦(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子)叛乱失利后,向李纳和李惟岳(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之子)求援,李纳出兵一万、李惟岳出兵三千,与田悦残部合计二万余人屯驻于洹水(流经河南安阳市)。马燧等人率部进驻邺城(同相州、今河南安阳),与其隔岸对峙。八月,李纳为父
[] (?~792)
146、李元纮
  李元纮(?-733年),字大纲,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滑州(今河南滑县),唐朝宰相,殿中监李道广之子。李元纮本姓丙,曾祖时获赐李姓。 早年历任泾州司兵参军、雍州司户参军、好畤县令、润州司马、万年县令、京兆尹、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户部侍郎。开元十四年(726年),李元纮以中书侍郎之职拜相,授同平章事,并封清水县男。他担任宰相三年,因与同僚杜暹不和,被罢为曹州刺史,后又调任蒲州刺史
[] 唐朝宰相(?~733)
147、李林甫
  李林甫(683-752),唐宗室,小字哥奴。善音律,会机变,善钻营。开元中,迁御史中丞、吏部侍郎,深结唐玄宗宠妃武惠妃及宦官等,僭伺帝意,故奏对皆称旨。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拜相,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二十四年(736)底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大权独握。李林甫居相位十九年,-自恣,杜绝言路,助成安史之乱。天宝十一年(752年)十月抱病而终。李林甫死后遭杨国忠诬陷,时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
[] 中国古代十大奸相,中国古代十大罪人,中国古代十大奸臣,唐朝宰相(683752)
148、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年),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李攀龙先世无所称名,其父李宝死后因李攀龙赠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攀龙9岁而孤,家无余赀,赖母张氏纺织度日。18岁入县学为诸生,廪于郡庠。与尚在髫年的殷士儋(后为大学士,有文名)、许邦才(后为王府长史,济南
[] 后七子(15141570)
149、李适之
  【公元694~747年】始名昌(墓志上记载是名昌,字适之),陇西成纪人。生于武周长寿三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六年。能诗。神龙初,(公元七零五年)擢左卫郎。开元中,累官通州刺史。擢泰州都督,转陕州刺史。人为河南尹,拜御史大夫,历刑部尚书。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相。李林甫构之,罢知政事,守太子少保。寻贬宜春太守。 李适之为李承乾之孙,历官通州刺史、刑部尚书,天宝元年,任左相,因与李林甫争权失败而罢相,后任
[] 饮中八仙,唐朝宰相(694747)
150、李修
  李修(?—500),字思祖,馆陶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医家。李修曾为高祖、文明太后等治过病,疗效显著,受到皇帝皇太后的器重,担任了太医令等官职。李修少年时,和他的兄长元孙一起跟父亲李亮学习医术。李修的父亲李亮是一位受当地人们尊敬的医生,他用针灸中药并重的方法给人治病疗效很好,而且他心怀仁厚之情。有时病人死了,他亲自前往吊唁。李修受到父亲医德医术的影响,医疗水平逐渐提高,超过父亲和兄长。 后来,李
[南北朝] (?~500)
151、李贶
  李贶(kuàng,1626~1692),字君右,号书城,清,潜江(今园林办事处城南居委会)人。他的曾祖父是明嘉靖年间的四川汉中府丞李崇信(前面有传记);祖父李鸣是明嘉靖年间陕西西乡县令;叔父李之暤官至明万历四川兵备副使(前面有传记),父亲李之洵是明崇祯年间湖北通城的教谕。李贶在清康熙年间先后任过两地知县近二十年,最后还是以知县官职告老还乡,这在中国封建王朝官场是很少有的。应试数困公车李贶从小聪明好
[] (16261692)
152、李刘
  李刘(1175-1245),字公甫,号梅亭,崇仁白沙(今江西省崇仁县张坊乡沙洲村附近)人。南宋后期骈文作家。自幼聪明好学,喜作骈文诗词。嘉定元年(1208)中进士(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一八),初任宁乡县(今湖南宁乡)主簿。曹彦约为湖广总领时,留为幕僚。董居谊出任四川制置使时曾为属僚。先后在四川荣、眉两州任知州,后担任西南一带的漕运使,统领成都等诸路军马,以御使大夫之职负责四川(含云、贵)的军、政事
[] (11751245)
153、李献能
  李献能先世以武功显,先祖曾仕至金吾卫上将军,时号称:“李金吾家”。到了李献能兄弟四人,皆以文学有名。从兄李献卿先擢第;继以李献能;又继以仲兄李献诚,从弟李献甫,而且相继进士擢第。故李氏又有“四桂堂”之称。李献能苦学博览,无所不通,善属文,尤长于四、六骈体之文。李献能在南渡后,擢南省魁,贞祐三年(1215)特赐词赋进士,以省元赐第,廷试第一人,遂入翰林,授应奉翰林文字。中状元后,在翰苑十年,迁为修撰
[]
154、李四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18891971)
155、李义府
  李义府(614年-666年),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唐朝宰相。李义府早年以荐举入仕,历任门下典仪、监察御史、太子舍人、中书舍人。他是唐高宗的东宫属官,因迎合高宗,建议废王立武,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并成为武则天的心腹,后又进爵广平县侯。李义府任相期间,广结朋党,卖官鬻爵,权势熏天,多有不法之行,后升任中书令,进爵河间郡公。他出身微贱,虽官居宰相仍不得入士流,因此
[] 唐朝宰相(614666)
156、李丰
  李丰(?-254年2月)字安国(一说字宣国),冯翊东县(今陕西大荔一带)人。三国时期曹魏官员,官至中书令。卫尉李义(字孝懿)之子。以品评人物明显海内,嘉平年间因与夏侯玄、张缉等谋诛司马师事败后遇害。名闻海内李丰是曹魏卫尉李义之子,黄初年间,因为其父的任职被征召随军。起初还是平民百姓时,十七八岁,在邺下品性纯洁,善于品评人物,得到全国人的一致称赞,没有人不留意他。后来随军到了许昌,声望一天天兴盛起来
[三国] (?~254)
157、李惠
  李惠(?~479)南北朝时期中山安喜(今定州)人。父李盖,官至右仆射。李惠不到20岁即承袭父爵。又娶襄城王韩颓之女为妻,生二女,长女为北魏献文帝元弘皇后,生北魏孝文帝元宏,李惠遂为外戚。历任散骑常侍、侍中、征西大将军、秦益二州刺史,进爵为王。又转任雍州刺史、征南大将军,加长安镇大将。李惠擅长思考和判断。雍州(治今陕西西安西北)的办事厅上有两只燕子争巢,相斗整日不停。他让人把这两只燕子捕获后,令司法
[南北朝] (?~479)
158、李南琴
  李南琴,名宗岱,以字行。李家蝉(在龙港镇)人。约生于清道光初年。以武术驰名于江南。家里颇有积蓄,青年时受到乡邻欺侮,发愤从江西阿创老师习武。3年间,为招待老师卖去10多亩田,杀过一头牛。那日老师不在,师母坐着对他说:“你来,我用老树盘根法,让你尽力推搡,看推得动不?”他使尽全力,却分毫不动,师母一甩手,李南琴踉跄倒地。当晚,师母斥责老师道:“南琴跟你3年,这样殷勤,你怎么还不传他真功夫?”此后,在
[]
159、李崇信
  李崇信(1494~1577),字贞甫,明,潜江(今泰丰办事处莫市村)人。正德十四年(1519),秋闱中举。这对李氏家族而言还是一件大喜事。其父李銮也是一位发奋苦读,并立志要通过读书谋取功名的人,最后他虽然取得了入仕的资格—贡士(举人或监生参加会试被录取者),但不知何故却终身没仕隐居乡野而终。后因子贵父荣,在他入土后的嘉靖二十五年(1546),其子李崇信任丰县知县,李銮被皇上敕封“文林郎,丰县知县”
[] (14941577)
160、李商铭
  李商铭,字日新,号介斋,李家溪(在今项桥乡)人,清乾隆年间武生员。江南西塘旧有黄浦埭,截横阳江之水注于江南;沿海之东塘则有湫挞及小闸共18处,以备早涝时蓄泄之用。此时,黄浦埭废圮已近两百年,湫挞小闸又都淤塞。每逢夏秋间,少雨便苦于干旱;大雨则田间积水经旬,稻禾淹烂无收。老百姓怨声载道,地方官无动于衷。李商铭便出面与乡人拟议:欲恢复黄浦埭,重引南港之水入江南救旱;并于东塘疏浚十湫及小闸,分泄积水以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