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姓名人堂(4)
61、孔安民
  孔安民(1918-2019)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省安吉人,1918年出生。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陕北公学分校、中央青委干训班学习。1939年起,先后任华北联合大学青年部学生会主任、党团书记、广联、会青年宣传部长、区委书记、县城工部部长、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1944年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天津市七里区宣传部长。1949年随解放军南下进入湖南,任长沙市团委书记、市企业党委书记、长
(19182018)
62、孔休
  [孔休]西汉官吏。字子泉,宛(今南阳)人。哀帝初守新都县令。平帝时王莽专擅朝权,休离职归乡里。及王莽代汉,派使者请为国师,遂呕血托病,杜门自绝,不任新莽官职。
[]
63、孔金胜
  孔金胜,又名庆胜,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白山镇齐咀村。1943年4月入伍,194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九团第二连第二排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等职。1948年12月,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12月9日,孔金胜率全排完成大耿庄、刘鲁家作战任务后,又接受守备大王庄和尖谷之间狙击任务。因大王庄位于黄维兵团(号称英雄团)指挥部——双堆集西南角不到一公里,是双堆集重要据点,对
(19241948)
64、孔克表
  孔克表(1314—1386),字正夫,平阳人。孔子五十五世孙。博学笃行,尤精史学。元至正八年(1348)进士。十一年二月,为“将仕郎建德录事”(《选真寺记》),其后历任镇江路录事、瑞安州判官、永嘉县尹等职。明洪武四年(1371),诏求人才,授意其子希靖应征,任武陵县丞。六年,郡县推荐,太祖朱元璋召克表于文华殿,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官、秦王府说书。太祖亲选文士在文华殿肄业,特命宋濂、桂彦良与克表等
[] (13141386)
65、孔子凌
  孔子凌(1914年~1942年) 又名孔繁阁,曾用名繁森、繁华,濮县桑庄(今属范县)人。出生于穷苦的佃农家庭。1931年考入濮县第一高小,1933年6月考入山东省立滋阳第四乡师。创办社会科学研究会,组织青年阅读进步书籍。1934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10月,孔子凌等人征得党组织同意,通过社会科学研究会在学校发动抗日-运动。孔被推荐为负责人。提出停止内战、坚决抗日和撤换校长、清查财
(19141942)
66、孔照年
  孔照年,1925年生,山东省平阴县刁山坡镇孔集村人。幼时在家读过三年私塾。1940年9月,参加山东省东阿县抗日游击队三大队。1941年1月整编到八路军冀鲁豫军区8团。194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团三-士、班长、文化干事、副政治指导员,多次参加了粉碎日伪军“反扫荡、反清剿、反蚕食”斗争。1943年10月,参加了奇袭顽伪二方面军孙良诚总部、活捉伪军总参谋长野纪印的战斗。1944年冬,所在团奉
67、孔繁霨
  孔繁霨(1885—1969)字云生。滕县级索镇东龙岗村人。同盟会成员,曾任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早年毕业于山西武备学堂。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东渡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学习。同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前,奉同盟会东京总部指示回到山西,与温寿泉、赵戴文等人,策动反清军事行动。武昌起义爆发后,于10月29日举行太原起义,获得成功。太原起义成功
(18851969)
68、孔继勋
  孔继勋(1792—1842),字开文,号炽庭,南海南庄罗格村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科举人。道光五年(1825年)在广州城南太平沙建岳雪楼以藏书画。六年任化州学正。十三年中进士,朝考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十五年散馆授编修,历充国史馆协修官、十六年殿试收卷官、十七年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八年翰林院庶常馆教习。十九年请假南归广东。二十年欲北上,正值鸦片战争前夕,广东战事紧张,留在广州勷办军务。其间捐银
[] (17921842)
69、孔厥
  孔厥(1914~1966)袁静(1914~1999)孔厥,原名郑云鹏,后改名郑挚。江苏吴县人。1932年中学毕业后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入江苏测量专科学校,毕业后曾做测量队技术员。1936年在江苏宜兴与曹辛之等创办文艺周刊《平话》。次年秋又在宜兴《抗战日报》,同年参加上海文化界战地服务团。1938年夏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39年至1945年先后任鲁艺文学系研究员及助教。这时期写出了
(19141966)
70、孔新垣
  孔新垣,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专攻京昆丑、彩旦。他在50多年的舞台演艺生涯中,塑造了近百个角色,曾自编、自导、自演大型喜剧《巧县官》荣获“文化部演出一等奖”。曾在元杂剧《窦娥冤》及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京剧《夜莺》、陈士铮导演的实验性戏剧——古希腊剧《巴凯》及素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京剧《张协状元》担任导演及主演。现受聘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为美国、加拿大、德国等留学生做戏剧指导。
71、孔繁慈
  孔繁慈(1861~1911年),字和亭,号和成,山西省太谷县人。孔子七十四代孙。国民党四大家族代表之一孔祥熙父。是一名贡生,以教书为生。自幼就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字。曾考得前清贡生,后因祖训束缚,才弃学经商。后一直以教书为生。在北京义合昌任文书以及后奉父命返乡主持太谷义源盛和三晋源期间,孔繁慈念念不忘的仍是读书和做学问。1879年,18岁的孔繁慈迎娶南张村庞宝恒的女儿庞三奴为妻。孔繁慈非常推崇康有
[] (18611911)
72、孔令杰
  孔令杰,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宋霭龄夫妇的次子。出生于1921年,年轻时曾到英国留学,后出任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官。1960年后,孔令杰弃官专营石油,在休斯敦组建了“西方石油开发公司”。1997年病逝于美国休斯顿,终年77岁。孔令杰是孔祥熙和宋蔼龄夫妇最小的儿子,在家排行老末,1921年生人。年轻时曾到英国留学,后来一直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快30岁时才出任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官。而那时,蒋介石
孔祥熙、宋霭龄夫妇的次子(19211997)
73、孔昭祺
  孔昭祺(1879~1935.11),字少澄,开封市人。出身于塾师家庭,父孔广杰,幼承家教,少聪慧,有临文敏捷之称。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取秀才,后被选为副优贡。光绪三十年,被保送河南优级师范学堂数学科学习,宣统元年(1909)毕业。经毕业考试,被清廷赐为师范科举人。宣统元年八月后,孔昭祺受聘于洛阳,任河南府中等蚕桑学堂教习,至1914年,同年返回省城开封,1914~1922年,任教于河南省立第
(18791935)
74、孔勋
  孔勋(1917—2004),南部县楠木镇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九军八十一团作战参谋。参加了长征,曾三过草地。1935年后入延安红军大学、延安“抗大”学习。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旅组织干事,-供给部教导员,冀中军区团长、团政委,第二野战军团长、师参谋长。参加了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投身于煤炭建设事业。历任西南煤炭管理局局长,煤炭工业部地质总局副局
(19172004)
75、孔令淦
  孔令淦(1902~1992年),男,宾亨镇山根村人。1918年入元恺学堂读书。“五四”运动期间,参加县城-,声援北京等地-,被选为广宁县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1921年就读省高等师范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8月回乡投身农-动。1925年3月在中共广宁支部转为党员,任上林区支部书记。安排在上林小学教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组建农会、农军。6月,担任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长、县农-动委员会委
(19021992)
76、孔庆尧
  孔庆尧(1907-1943),巴彦县城北孔大屯(今双山乡庆丰村)人。1915年入洼兴桥小学念书,后又到兴隆镇念了两年高小,1922年考入绥化师范,1925年毕业后回本县西集小学当教员。在教学中,他深感自己学识肤浅,不胜任教学工作,于1927年又考入哈尔滨东省特区二中师范科。这时全国正处于反帝反封建的0,如火如荼的斗争席卷全国。孔庆尧在各种进步思想的影响下,阶级觉悟提高很快,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
(19071943)
77、孔令贻
  孔令贻(1872—1919)字 孙,号燕庭。孔子七十六代嫡孙,袭封衍圣公。曲阜县(今曲阜市)人。4岁丧父。1877年(光绪三年)5岁接任世袭衍圣公,就读于家学。1888年(光绪十四年),受“陛见”,赐御书“斯文在兹”匾额及“福”、“寿”二字, 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朱子全书》各1部以及绢笺、笔墨、文绮等。在京期间与吏部右侍郎孙毓汶之女结婚。1889年(光绪十五年),奉谕为翰林院侍讲,正式主持衍圣
(18721919)
78、孔德绍
  孔德绍:会稽人,大约生活于隋末唐初时期。孔伯鱼之子、孔宗笵之孙、孔子的第34世孙、孔敏行的五世祖。有清才。事窦建德,初为景城丞,后为内史侍郎,典书檄。
[] (?~621)
79、孔星隆
  孔星隆,男,汉族,1962年10月生,甘肃通渭人,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石河子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农艺师。1980年9月至1984年8月石河子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1984年8月至1986年1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教育处干事(其间:1985年6月至1986年6月,石河子农学院外训班学习);1986年11月至1993年3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
80、孔继涑
  孔继涑(1726~1791),字信夫,一字体字,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曲阜人,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第五子。自幼聪敏好学,才华超人。23岁时(乾隆十三年),皇帝到曲阜祭祀孔庙,他在御前进讲《周易》。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乡试中举。孔继涑自幼酷爱书法。青年时,专学其岳父张照笔法,在家中“玉虹楼”上苦学苦练12年。他把《大学》首章写成四幅“联屏”刻成石碑,立于孔庙“金声门”左侧。后来,乾隆帝瞻仰孔庙
[] (1726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