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姓名人堂(20)
381、黄金是
  黄金是,字时之,号终晦,福建莆田人。宋理宗景定中1260—1264),授开封教授。宋度宗咸淳初(1266—1267),召为直讲官,除知制诰,以太子正字致仕,后辞官归隐。《兰陔诗话》称:“终晦见时事日非,退筑招隐亭,自称渔父。文文山(文天祥)过莆访之,赠诗云‘钓鱼船上听吹笛,煨竿炉头看下棋。剩有晚愁归别浦,已无春梦到端闱;去年尚忆桃红处,好景重逢桔绿时。珍重山人招隐意,猿啼鹤啸白云飞。’及宋亡,尽焚
[]
382、黄品沅
  黄品沅(曾用名黄若萌),1964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中国内地男演员。因09年播出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0演“范希亮”一角被广大观众熟知和喜爱的实力演员黄品沅(原名黄若萌),在各类题材影视作品中不断塑造全新的角色,有《西藏秘密》中腹黑自私的藏族农奴旺秋大管家,《追捕渣滓洞刽子手》中位高权重阴狠毒辣的徐远举(徐鹏飞),《圣天门口》中窝囊胆小的段三国,《大清盐商》中威武英雄的清朝大将军阿桂等。此次
383、黄旸
  黄旸(1357~?),字原升。福建莆田人。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萧时中榜进士第三人。黄旸的史料极少,只知道他永乐三年(1450)乡试中举。54岁才考中进士,而且官职只做到翰林编修。《明诗纪事》上有其《次潞河》诗一首。
[] (1357~?)
384、黄有鸾
  黄有鸾(1889~1964) 1889年出生于抱罗镇大位村一个非常穷苦的家庭里。他七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剩下父亲、他和0三人相依为命。不幸的是第二年父亲也弃世而去,兄弟俩更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虽然还有一个早已出嫁的胞姐不时来照顾,生活仍苦不堪言,几年之后姐姐又仙逝,接着弟弟也一命归天。孓然一身,其痛苦,实非笔墨所能描绘。依胞姐的遗嘱,他被姐夫携去暹逻抚养,并在姐夫的汽车公司当学徒。他自知自己身世
(18891964)
385、黄士龙
  黄士龙(?~1688)字非潜,岐山村人,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举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士龙与生员陆其荫等上 书广东抚院,建言花山地区宜开县设治以利教化而图久安。其所手拟之《建县条议》极言建县有十利,并对建县规模及有关人财物力等筹措方法逐一条陈,为抚院采纳。是年冬,官军进入花山地区镇压“花山寨”后,广东巡抚李士桢与两广总督吴兴祚联名上奏朝廷,要求在花山地方建县,几经周折,至康熙二十
[] (?~1688)
386、黄乃
  黄乃同志生平(1917-2004)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二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一、二届主席团副主席,民政部原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黄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二○○四年一月三十日下午二时三十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黄乃同志原名黄一寰,是湖南省长沙人。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先生幼子,生于一九一七年一月。一九三六年六月参加革命工作,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肄业。黄乃同志在青
(19172004)
387、黄取
  黄取(1799年—1861年),字取生,漳州旧桥南岸人。祖上世代冶铸为业,父黄太极经营“金宝兴”号鼎炉。黄太极去世后,他与哥哥黄三仍做铸工,但维持不了日食三餐,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耕种。因家境贫困,他已成人但无法成家。后来村里有个庄氏寡妇和两个儿子,生活艰难,经村里好心人撮合,黄取和庄氏结合。一下子一家增加三口人,生活更困难,幸好胞兄黄三不娶,加以接济,才勉强把家庭维持下来。养子成人后,家境渐好,他又
[] (17991861)
388、黄惠芳
  黄惠芳(1919~1945 年),女,从化街口镇城内人,出身于富裕家庭。民国27 年(1938年)夏,她在从化读完初中后到广州读高中。民国28 年,参加抗日的群众组织—群策救亡会。同年秋,在温泉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 28 年(1939 年)11 月,黄惠芳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前往曲江参加省妇女干部训班。民国29 年1 月,参加地下党发动的战时宣传队,到马坝、乌石、英德、清远、花县等地,开展抗日救国宣
(19191945)
389、黄人本
  黄人本(1887~1951),别号源泉,出生于地主家庭,湖北利川凉雾乡高洞明星人,武昌首义的参与者。自幼秉承家训,随父颂诗习字,学识长进很快。他精通八股文、贴诗、经论、律赋。1904年春参加由湖北省提督学政巡回组织举行的各府县生员考试,成绩优秀,被录取为县廪生保结;1905年参加科举考试,改以策论文章取士,成绩列为上等,被告录取为生员(秀才)。1908年5月,经县政府训导选拔考试,送省参加两湖总师
(18871951)
390、黄易
  黄易(1630-1677年),宇子参,坊廓都石寨(今大安镇石寨村)人。事继母至孝,远近传闻,对昆弟(继母之子)尤关爱备至。初乡试。县试得中,顺治十六年(1659年)中进士,授福建省汀州府归化县令。在任期间,严于律己,生活俭朴,关心百姓疾苦,减轻赋税徭役,息词讼,兴文学,迁学富于龙池书院,故邑内文运大振,科名夏炽,为士民所称道。其时有邑民拦车告状,状诉有藩(官)商以0剥削,迫人以妻女抵债等。易下车受
[] (16301677)
391、黄君钜
  黄君钜(1818—1888),字仲尊,号丹崖,初号剑堂。壮族。城厢乡夏黄村人。自幼秉乘家学,刻苦用功。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乡试中举,历任云南省浪穹(1913年改洱源县)、富民、易门等县知县。同治三年,(1864年)升任潞南知州。同治四年五月,署广宁直隶州知州。九年,任督办澄江行营总粮台,旋改任澄江府知府。十年,署武定直隶州知州。十二年,署宾川州知州。光绪三年(1877年),加三品衔。光绪七年
[] (18181888)
392、黄人杰
  黄人杰,字叔万,生卒年均不详,南城(今属江西)人。宋朝诗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有《可轩曲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 卷二一),已佚。生平事迹亦无考。工词,著有可轩曲林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393、黄祖炎
  黄祖炎,1908年5月生于江西省南康县一个贫苦的陶业工人家庭。他勤奋劳动,热爱学习,全家省吃俭用,断断续续供他读完了小学。1926年,大革命0中,黄祖炎接受了革命思想,在江西陶业工会南康分会做工运工作。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地农民协会做农运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黄祖炎转入江西省中共容庚特委工作。那时,-笼罩了他的家乡,全家人受到连累,父亲被国民党反动派-而死,母亲亦在颠沛流离中去世。在敌
(19081951)
394、黄学文
  黄学文,1930年生,广州榄雕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传承人。出身榄雕世家,祖父、父亲都是榄雕艺术家。黄学文9岁即随父亲学习雕刻艺术,工于书画,通过观摩、研究前人留下的榄雕作品自学榄核雕刻技术。经过50多年雕刻工作经验的磨练,善于把浮雕、通雕、镂空和刻字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其榄雕作品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富有强烈的立体感,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395、黄家德
  黄家德(1810—1880年),号达三,泗城府正北街人,壮族。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贡生,常主办乡夜、诗社,传播地方文教。时值地方多事,在乡办团练亦成绩显著,经大学士赴广西钦差大臣赛尚阿荐保以知县选 用。咸丰八年(1858年)晋京引见,先后委任广东开建、鹤山、新兴,又到鹤山等当了四任知县。在鹤山他著有《八省鸿印诗草》、《仙石舫全集》、《介石园余草》等诗集刊行于世。广西名人象州进士郑献甫甚雅
[] (18101880)
396、黄鹤
  黄鹤,字汉皋,新化县人。生卒年不详。清道光五年(1825)拔贡,任宁乡县教谕。鹤专经学,不分门房,溯源于经学注疏,兼采各家经解,互相参酌,形成己见。著有《四书异同商》。巡抚毛鸿宾赞为汉儒功臣,宋儒良友。黄鹤绝意仕进,两被举荐,皆不就,终老于学署。
[]
397、黄居石
  黄居石(1626—?),字慎闇,又字圮仙,新会县人。初居江门水南乡梧岗里(今属蓬江区),后迁往岭梅里居住。喜作诗。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黄决不事清,隐居作诗。清康熙元年(1662年),朝廷下诏沿海居民内徙50里。清康熙三年(1664年),又勒令内迁,史称“康熙移界”或“迁海移界”,江门在迁徙之列。黄居石举家-迁往肇庆,4年间,迁徙4次。在迁徙途中,目睹百姓流离失所、弃婴塞路、饿殍蔽
[] (1626~?)
398、黄忠立
  黄忠立(?—1909) 字建臣,下无虞乡黄埔村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以武童投效军营充当队目,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军。同治五年 (1866年) 十二月,赏给六品顶戴。同治七年(1868年)出关进征吴亚终,为广西提督冯子材所器重。事平之后,叙功得奖,提拔他当把总,赏戴蓝翎。同治十年(1871年)调回南宁办理善后。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以援越南堵黔苗有功,升千总,擢守备。又升为都司,换花翎。光
[] (?~1909)
399、黄流芳
  黄流芳(1557~1628),字若瓒,明博罗人,1589年(万历十七年)进士。任江西吉水知县时,他下令百姓自行缴纳赋税,既不增加额外负担,也不处罚一人,而百姓自觉缴交,无人偷税漏税。文江堤毁,他捐薪俸修筑,百姓免受劳役之苦。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升松江同知。在负责督运粮食时,本应得到按规定抵补耗损的钱二千缗,当时实际执行运输任务的祝力,将二千缗交给黄,黄不接,还说督运的工作人员辛苦,我不能坐享
[] (15571628)
400、黄慕松
  黄慕松,广东省政府主席兼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陆军上将。他是中国军事测量之父,一生致力于保卫边疆,曾宣抚新疆和出使西藏,但终因实力不足而无法施展。他出使西藏是南京国民政府恢复对藏行使主权的一个重要步骤,西藏地方政府对外公开宣布“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同意中央派员常驻拉萨;西藏之行,扩大了中央政府在康藏地区的影响,密切了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加深了对藏区情况的了解,特别是设立驻藏办事机构,结束了辛亥
(1883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