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姓名人堂(11)
201、丁芒
  丁芒 (1925~)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肄业于华中建设大学。1946年参加新四军。历任独立10旅、华野12纵队、解放军第三十军及海军政治部前线记者、,《人民海军报》、《海军战士》组长,总政治部《解放军战士》、《星火燎原》。1975年转业地方工作。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全球汉诗总会名誉顾问。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欢乐的阳光》、《寒村》、《怀
202、丁耶
  丁耶 (1922~2001)原名黄东藩。笔名典滁、林丁。满族。辽宁岫岩人。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华北联合大学及东北大学教师、讲师,中国作协长春分会创委会主任,吉林省作协专业作家。吉林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省作协理事。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少年的磨难》、《修鞋》,诗集《翻身集》、《五挂大车跑安东》、《志愿英雄赞》、
(19222001)
203、丁魁梅
  丁魁梅(1916—1986),女,天台县城东坑边村人。童年入丹丘小学读书,后转入赤华女校。1928年进天台中学后,曾多次在中共天台县委机关刊物《赤城》上发表文章,为妇女鸣不平。1935年秋,考入浙江大学附设高工染织科,一年后因家境拮据转入杭州师范学校。七七事变后,激于民族义愤,离校回乡,参加天台县抗日后援会与天台县民众抗日救国团,从事救亡活动。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任中共天台县委妇
(19161986)
204、丁柳元
  丁柳元,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女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1999年,参演话剧《绿荫里的红塑料桶》获得第七届全军文艺汇演“个人表演单项奖” 。2010年7月,主演电视剧《江姐》饰演“江姐” 。2011年,与郭涛、温兆伦主演电视剧《节振国传奇》 ;凭借谍战剧《夜隼》获得第二十五届解放军电视金星奖优秀女演员奖 。2013年,获得第十四届中国电
205、丁强
  丁强,男,196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995年上海医科大学博士毕业。1996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7年被指定为硕士生导师,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后任博士生导师。历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治医师,泌尿外科副主任,泌尿外科主任;上海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起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2007.年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主持工
206、丁景唐
  丁景唐 (1920~)笔名丁英、歌青春。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中文系。1937年参加工作。历任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区干事,《蜜蜂》文艺半月刊、《译作文丛》等,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负责人,上海沪江大学中文系助教,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福利站站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宣传处、新闻出版处处长,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党组书记,编审。中国民间文艺协会理事,上海作协第三、
207、丁有国
  丁有国,男,1933年3月出生。湖北诗词学会理事、鄂州市张裕钊研究会副会长、鄂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自1963年大学毕业后,从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注释撰写高校古代文学讲稿,能熟练地讲解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此项工作历时27年(至1990年)。  从1986年开始进行清末著名文学家张裕钊的研究,先后注释出版了张裕钊的《论学手札》、《濓亭遗诗》、《濓亭文集八卷》(待梓),撰写发表其著作论文6篇。 
208、丁一
  丁一 (1951~)笔名江南、乡村。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1972年应征入伍。历任无锡交通局干事,华东信息日报社,专业作家。中外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无锡太湖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二级。著有散文诗集《丁一散文诗合集》、《情感世界的探索》、《生命之恋》、《丁一散文诗选》、《维也纳之恋》、《丁一散文随笔选》、《丁一散文随笔
209、丁继松
  丁继松 (1928~)安徽郎溪人。中共党员。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肄业。1949年参军。历任二野军政大学文工团美术创作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牡丹江农垦局文化宣传助理员,《北大荒文艺》,《合江日报》副刊部主任,《黑龙江农垦史》副主编,《北大荒文学》主编,编审。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大荒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协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漫游乌苏里江》、
210、丁俊美
  丁俊美(1938~)女,出生于安庆市,家庭出身为自由职业。现为高级讲师,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戏曲声乐研究会会员、理事,黄梅戏研究会会员。1949 年学唱黄梅戏,1953 年调到安徽黄梅戏剧团任演员。1954 年参加了华东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天仙配》一剧中饰演四姐,该剧获优秀演出奖。1955年参加了电影《天仙配》的摄制工作,仍饰演四姐,影片获1949~1955 年文
211、丁文渊
  丁文渊(1897年-1957年12月29日),字月波,江苏泰兴黄桥人,地质学家丁文江之弟。1920年,丁文渊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后留学德国,获法兰克福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议、-参事。1938年,随陈介大使出使德国,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参赞、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副院长。回国后的1942年抗战期间,在四川李庄任同济大学校长,1944年离任后任外交部专门委员。1947年至1948年,
(18971957)
212、丁茂
  丁茂 (1940~2009)内蒙古丰镇人。1965年通辽师专毕业。历任内蒙古丰镇市文化馆干部,《草原》文学月刊社副主编、主编,编审。内蒙古作协副主席。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儿童文学《喜鹊村的孩子》(合著)、《奇异的秋天》,中篇小说《山村里的故事》、《阴影》、《闲月》、《心河》、∠山北斗》及《丁茂短篇小说集》等,另有短篇小说、散文200余篇(部)。作品被《人民
(19402009)
213、丁庆友
  丁庆友 (1948~)山东冠县人。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聊城第二中学。历任冠县史庄乡中学教师,冠县县委办公室秘书,辛集公社副书记,县文化局副局长,胜利油田油建一公司工会副主席、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委员,省作协理事,中国石油文联第一、二届委员。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家乡啊,家乡》、《荒沙·荒原》、《酸枣那棵树》,报告文学《大路朝天》、《西部大血脉》、
214、丁家骏
  丁家骏(1909—1997),祖籍丰顺汤坑镇,清代名臣丁日昌的后人,出生于东莞县太平镇。青少年就读于丰顺、汕头等地学校,后赴新加坡英华文学院深造。毕业后,在英商雅得利洋行任职。3年后,出任香港和广州亚细亚石油公司营业部经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弃商从军,回国进入黄埔军校受训,毕业于军事委员会外语训练班,出任重庆中美合作所中校联络官,中央警官学校特训班教官。抗战胜利后,复员回到广州,仍服务于亚细亚火油公
(19091997)
215、丁行
  丁行(1908~1948)山西夏县人。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两次组织夏县农民暴-动,失败后潜入西北军池峰城部,以文书、上校秘书等身份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他邀请30余位作家成立了战地服务团,慰问前线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奉命随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北上。孙十分赏识丁的才华,任其为十一战区长官部军法处少将副处长(后改任保定绥靖公署军法处少将副处长),兼任河北省政
(19081948)
216、丁子人
  丁子人 (1933~)湖南临湘人。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50年参军。历任小学教员,新疆工学院讲师,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新疆文联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新疆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中国新文学学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剧本《两个小队的秘密》,文学评论集《“春泥”与“护花”》、《西部文学的风骨》、《西部文学的寻踪》
217、丁一焯
  丁一焯(1693-1773) 字日峰,号乾斋,自号南岳老人。清时湖南衡阳白沙洲人。康熙时生员。平生精于诗、书、琴三艺,尤以草书见长。丁一焯在书法上成就非凡,《清泉续志人物方法技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均有记载。著有《书法粹语》一书,对写字的运腕、运肘、运神、运气、结构布局等方面论述详尽。
[] (16931773)
218、丁师浩
  丁师浩 (1929~不详)甘肃榆中人。民盟成员。195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民族系。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出版社蒙古文翻译,民族出版社汉文,副编审。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我的姑姑》,散文《第一队马出发了》、《铁树开了花》、《红太阳照亮了白科沟》,译著长篇小说《乌塔的故事》、《青史演义》(上、下册,合译)、《命运》,史诗《江格尔》(五册,合译)
219、丁圣光
  丁圣光 (1957~)笔名圣光。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1994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1975年下乡,1976年到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公司工作。历任工人、新闻干事、工会干部。现任齐鲁石化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部部长、企业文化部部长。山东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高级政工师。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二级。著有散文集《一夜涛声》、《我在你眼中》、《本命年》
220、丁鹏翥
  丁鹏翥(1891—1958) 中国羽绒工业创始人,实业家。 湖南省衡阳县(今衡阳市)人,1891年出生于长沙观音巷。浙江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南省法政学校,毕生从事羽绒工业和教育事业。1918年目睹国家内忧外患、洋货充斥市场、民族工商业遭受摧残的现状,他忧心如焚,为开发湖南省经济资源,抵制洋货,四处奔走,不断探索,终于发现鸭、鹅毛等废弃物大有利用价值。与妻子共同试制
(1891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