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姓名人堂(2)
21、鲍刚
  鲍刚(1897~1940),谱名汝纲,号纪三,寿县九龙乡人。幼家贫,从事耕牧。14 岁时,得亲戚相助,就读于私塾。因家居瓦埠湖畔,涝灾频仍收成无着,迫于生计,18 岁离家至沪当工人。民国6 年(1917 年)赴广州从戎于许崇智部,后投入冯玉祥西北军方振武部,因勇敢善战,升一旅旅长。五原会师后,国民军东出潼关配合北伐,鲍部曾先后攻克州,以1 旅之师溃敌4 万之众。攻占磁涧,由登封小道奇袭密县,协同北
(18971940)
22、鲍奇辰
  少将---鲍奇辰 鲍奇辰是山东临清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干事、副科长、科长等职,参加了赞天固、黄庄、三岔店、薛庄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鲁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师政治部主任、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参加了莱芜、孟良崮、开封、睢杞、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新
(19162007)
23、鲍廉
  鲍廉(?-1275)宋末抗元名将,本县五灶港人。1269年(南宋咸淳五年),鲍廉为平虏将军,知临江军。1275年(南宋德祐元年)2月,元兵南下,鲍廉率所部临江军将士在天长(今安徽省天长县)、-(今江苏省-县)间,全力抗元。这儿是安徽东北部、高邮湖西岸和南京北部一带的平原地区,战线绵长,难守易攻。鲍廉身先士卒,大小百余战,使元兵屡屡败北,始终无法进军至长江边。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无能,投降派的阻挠破坏
[] (?~1275)
24、鲍明道
  鲍明道:男,教授,“5.12”退休老干部,省老干局《三个服务对象》之一。农历1932年4月生,浙江天台市山(墅山)村人。1949年底天台中学高中毕业后参军,1950年1月6日至1952年2月分配在杭州市公安局工作,立三等功。1952年3月应国家建设需要调干上大学。1955年2月毕业于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分配在北京中央地质部干部司工作。先在司本部和华北中心实验室俄训班任教。1955.6-1958.6派
25、鲍勋
  鲍勋(?-226年),字叔业,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三国时期曹魏官员,故济北相鲍信之子,官至宫正(御史中丞),后被贬为治书执法。担任太子中庶子时因性情刚正而得罪曹丕,曹丕称帝后又因屡次谏诤而触怒曹丕,最终被曹丕借故处死。因父萌职鲍勋是汉朝司隶校尉鲍宣九世孙,其父鲍信曾任济北国相。鲍信是曹操的好友,初平三年(192年),时任济北相的鲍信与兖州牧曹操共同抵御青州黄巾军的进攻。在战斗中,曹操陷入重围
[三国] 三国时期曹魏官员(?~226)
26、鲍光豹
  鲍光豹,字幼文,又字饫闻,黄山市徽州区岩寺人,1898年(清光绪24年)出生于一个封建乡绅的家庭。他生性纯厚,资质聪颖,从小就好学不倦。其父鲍振炳霞栮先生是清末廪生,1906年在岩镇创办了凤山小学,于是,幼文先生在已读过两年私塾之后,便也进入了这所新式小学读书。1912年入新安中学学习,三年后又去从程致泽恺周先生攻读。1916年秋,经父执许承尧际唐先生介绍,幼文先生去北京拜同乡的著名学者吴承仕检斋
27、鲍贵卿
  鲍贵卿(1867-1934 ),字霆九,1867年生于辽宁海城县小洼村一个贫苦农家。19岁投到淮军总兵叶志超麾下,深为叶志超器重,后送入榆关随营武备学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升任管带、统带、协统等职。辛亥革命爆发后,鲍贵卿在段祺瑞推荐下,屡屡晋升,成为北洋军阀时期的重要人物。1917年鲍作为黑龙江省督军的身份又成为奉系军阀中的重要一员,不久兼任省长。后因为与张作霖矛盾重重,提出辞职,蛰居津
(18671934)
28、鲍孝良
  鲍孝良(1901~1927年) 鲍孝良,又名学良,安徽人。幼年来沪入日商纱厂做工,因顶撞日本领班,被辞退失业。民国12年(1923年)进日商内外棉十五厂当推纱工。民国13年,鲍参加沪西工人补习学校学习,并在沪西工友俱乐部接受革命启蒙教育,协助陶静轩在厂里成立工友俱乐部秘密小组。次年初,由陶静轩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2月,爆发日商纱厂总同盟-,鲍在十五厂发动工人响应,率先在厂内成立工
(19011927)
29、鲍寿孙
  鲍寿孙(1250-1309)宋代官吏,字子寿,号云松,歙县(今属安徽)人。度宗咸淳三年(1267)领江东乡荐,时年十八。元至元、贞元间为宝庆州学教授。事见《桐江集》卷一《鲍子寿诗集序》、《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略》。今录诗五首。据《歙县志》载:元代歙县守军李世达部叛乱后抢劫百姓,凡稍富裕的人家,都在所不免。鲍寿孙和他的父亲鲍宗岩都被乱军捉获,将杀之,鲍寿孙愿代父死。其父鲍宗岩说:‘吾老矣,仅一子
[] (12501309)
30、鲍实
  鲍实(1882--1940)名文秀,字筱斋,祖籍徽州,生于芜湖。其父、祖父皆为前清举人,父鲍世期,曾任含山县教谕,晚年信佛,常以“聪明正直即为神”训示儿孙,所居乡朴老巷(今劳动巷)民风朴实,自号“乡朴老人”,鲍实为其长子。实幼聪颖,奋志励学,为前清拔贡,督导弟妹攻学,皆有所成,诗词文章,书画医学,造诣较深,少年才华,享誉芜湖。辛亥革命后,任省教育科长,1922年,任定远县长,涉身政务。热心乡土文献
(18821940)
31、鲍叔廉
  鲍叔廉(?—1276),乐清旸谷岙人。南宋末,文天祥等驻扎温州江心寺,号召组织勤王之师,叔廉以布衣应召,陈中兴大事十条,深得文天祥赏识。命率当地义勇,防守温台交界处。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大举进袭,婺、处、台等州相继沦陷。叔廉在温台交界之盘山佛岭设防。散家财,备战具,结寨七十处,元军屡攻不下。元将遣书招降,叔廉竖旗山顶,大书:“台州虽降,温州不愿为之氓!”后元将收买叛徒,从佛岭西偷袭,叔廉
[] (?~1276)
32、鲍有荪
  鲍有荪同志生平(1916-2011)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江苏省委视察室视察员鲍有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9月29日8时0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7岁。鲍有荪同志1916年12月诞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一个爱国人士家庭,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形成强烈的爱国思想,矢志追求救国真理,积极投身进步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鲍有荪同志在合肥省立第六女中读书期间就参加了反帝大同盟
(19162011)
33、鲍漱芳
  鲍漱芳 (?-1807)清代著名徽商。字惜分。歙县富竭乡棠樾村人。棠樾鲍氏家族世代经商,在两淮官商中具有较大影响。鲍漱芳从小跟随父亲在扬州经营盐业,是当时扬州著名的富商之一。鲍漱芳热心参加社会活动,也比较有政治头脑,1803年在川、楚、陕三省的最后平乱中,他组织富商们捐输军饷有功,被任命为盐运使,成为握有两淮盐业大权的显要人物。整个嘉庆一朝,鲍漱芳多次捐款为朝廷济困。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灾,
[] 清代著名徽商(?~1807)
34、鲍汝澧
  鲍汝澧(1908~1971)字岷东,寿县东津人。民国13 年(1924 年)入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方振武部。出师北伐,辗转于湖北、河南一带,与军阀吴佩孚部激战,屡立战功,升任连长。民国14~26 年,任国民党军四十四师少校营长,后任独立四十六旅营长。民国27 年调国民党军一一○师,参加台儿庄战役,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升任为少校团长。同年,部队调至武汉,守卫在桐柏山麓御敌,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大败日军。
(19081971)
35、鲍德熹
  鲍德熹,电影人,享誉世界的华人摄影大师。2001年以《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是第一位也是目前仅有的一位获此殊荣的非美籍华人摄影师。鲍德熹曾6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1次获得金马奖最佳摄影,被授予香港铜紫荆星章。34420号小行星以他的英文名字“Peter Pau”命名。 鲍德熹从小经历黄金时代的香港传统片场,少年时代在内地广州生活成长,青年阶段远赴美国,是当时为数不多亲身前往好莱坞
36、鲍皋
  鲍皋(1708—1765) ,清朝江苏镇江丹徒人,字步江,号海门。国子生。乾隆初,举博学鸿词,不就。壮岁游姑苏、武林,客淮扬间,晚年颓放。善画,尤以诗赋名。沈德潜尝称其与余京、张曾为“京口三诗人”。人物生平他自幼聪明,家贫,向人借书阅读,熟记胸中,13岁在采石矶太白楼上题词,见到的人都惊赞其才。清康熙年间,镇江诗坛由章性良主持,提倡宋诗。余京(1564-1739)响应沈德潜的主张,首倡唐音。康熙末
[] 京口三诗人(17081765)
37、鲍家四弦
  唐代诗人。四弦,鲍生妾也。鲍多蓄声伎,外弟韦生,好乘骏马,遇于历阳。鲍置酒,酒酣,密遣四弦歌以送酒,韦牵紫叱拨酬之。诗二首。《送鲍生酒》
[] 唐朝女诗人
38、鲍当
  鲍当(?~1039),字平子,杭州(今属浙江)人。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进士,授河南府法曹参军。历官职方郎中,知明州、衢州、湖州。在湖州任上去世。他是宋初有名诗人,因《孤雁》诗而被称为“鲍孤雁”,因《清风集》而号为“鲍清风”。风格闲淡,近唐代韦应物诗。有《清风集》。
[] (?~1039)
39、鲍朋成
  鲍朋成(1904——1967),今浮山乡人。朋成幼时好学聪颖,稍长遍访名师,闻湖北蕲春黄侃在南京举办国学专修馆,遂前往受业,勤奋不倦,深得黄侃的器重,遂推荐他到上海章炳麟处求学。黄、章同是当时学者,精音韵、训诂,朋成从之学,业益精进。在南京时参与《汉书艺文志注》、《毛诗训诂考》的笺注工作,得到黄的好评。4年后,回家当塾师。 民国17年(1928年),朋成由同学里人施骥生介绍至冯玉祥部,任第二集团军
(19041967)
40、鲍少游
  鲍少游(1892—1985) 名绍显,字丕文、尧常,艺名石涛,号少游,香山县白石乡(今珠海市斗门区白蕉白石村)人,出生于日本横滨。名画家。父亲在晚清时曾为候选同知,后弃政从商赴日本神户开设茶行,为旅日华侨茶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其3岁随母返乡,7岁入读私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返日本,1906年以学习成绩第一名于神户同文中学毕业。1911年随叔父重返日本,入读日本西京美术工艺专科学校,民国
(1892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