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名人介绍(7)
121、罗扬才
  罗扬才(1905~1927年),广东大埔人。民国10年(1921年)3月考入集美学校师范部。民国1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预科文部。在学习期间,与李觉民、罗善培(罗明)等组织福建青年协进社,并出版《星火周刊》。民国14年6月,在集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厦门,厦门大学学生会发出支援五卅工人斗争通电,他协助组织厦门学生联合会。接着又在全体学生临时大会上被推举为筹备员。会上成立厦门
(19051927)
122、陈传鸿
  陈传鸿(1939.3~2010.5.4)福建省福州市人。厦门大学第九任校长,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个人履历1958年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1960年5月年8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物理学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83年他赴意大利里雅斯特国际高等学院攻读凝聚态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并提前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10月至1990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从事研究工作。19
(19392010)
123、薛永黍
  薛永黍(1890~1951年),祖籍金门。童年在家乡念书,后赴福州英华书院肄业,毕业后到美国西根大学深造,获教育学士,嗣又攻读历史,考取历史学硕士。先赴菲律宾宿务中学执教,民国19年(1930年)应邀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兼附属高中部主任。民国26年,受聘任新加坡华侨中学校长。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海外华侨掀起汹涌澎湃的抗日运动,他深受陈嘉庚的影响,领导华侨中学师生响应南侨筹赈会的号召,宣传抗日。民国3
(18901951)
124、虞愚
  虞愚(1909~1989年),原名德元,字竹园,号北山。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出生于厦门。早年在厦门敦品小学、同文中学读书。19岁至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习,学院停办后,就读上海大厦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厦门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学习。不久,由太虚法师介绍至闽南佛学院兼授语文课。厦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赴南京访于右任,被留在国民政府-编译组任《公报》编审、院长办公室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厦门沦陷后,转赴重庆,在
(19091989)
125、林玉树
  林玉树 (1941~2007)笔名南笛。福建莆田人。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历任《光明日报》记者、、特派记者和群工部副主任、主任、教育部主任、编委委员,《科技日报》社长兼总,新闻研究所研究员,高级记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通讯》执行总编。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闪烁的星光》、《美丽湖历险记》、《勇攀科学高峰》、《子夜星辰》、《职称职称》、《陈景润》等及诗词20
(19412007)
126、林万金
  林万金 (1949~)笔名望津。福建闽侯人。中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6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77年起先后任福建省委党校教员,省委组织部青干处副处长,省监察厅办公室主任、省-委员会、省纪检监察厅一室副主任、主任。1997年任省纪检委驻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组长、党组成员。1999年兼任《海峡科技》杂志社社长。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社会科学
127、蓝田
  蓝田(1915~1958年),原名蓝长汀,漳浦县白竹湖华侨农场和坑村人。生于民国4年(1915年),自幼聪敏,勤奋好学,成绩优秀。民国17年,毕业于和坑养正小学,先后在厦门大同中学、双十中学读初中。民国20年,蓝田考入厦门大学附属高中,“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两次随厦门大学-团赴广州和南京,强烈要求两广政府和南京当局出兵抗日。民国22年,转入上海立达校园读高中,因父丧,未能毕业
(19151958)
128、林如求
  林如求 (1947~)福建闽清人。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历任福建省文联《故事林》杂志副主编,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副主席,福建省文学院副秘书长,《福建文学》副主编。编审。198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人海趣话录——精短小说100篇》,微型小说集《和平天使》,散文集《无事斋笔语》,文论集《卷边琐语》。编著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袖珍小说精品
129、万平近
  万平近 (1926~)笔名扁舟。江西南昌人。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系主任、党总支书记,福建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茅盾研究会、老舍研究会等学会理事,中央福建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合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中、日、英、西文版)、《冰心评传》等,编著《老舍读本》、《
130、林砺儒
  林砺儒(1889~1977) 原名绳直,广东信宜县人。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广东高州高郡中学堂,同年公费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民国7年(1918) 回国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广州师范学校校长、广东省立勃勤大学教务长、广东省立教育学院(后改名广东省立文理学院) 院长等职。31年4月任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传播革命思想,主张学
(18891977)
131、张逢明
  张逢明,长汀城关人,生于民国十五年(1926)。从小协助父亲做小买卖,父亲去世后,进厦门大学当工友。民国三十六年(1947),十月,经中共闽西南厦大支部委员杨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十七年(1948)八月,厦大工友党小组成立,逢明任小组长。他积极协助创办工友夜校、工友俱乐部,团结工友开展革命斗争。十二月二十二日,他领导了“提高工友生活待遇”的大-,有100多位工友参加。三十八年(1949)五月,成
(19261949)
132、周辨明
  周辨明(1891~1984年),字忭民,惠安人。早年生活在厦门鼓浪屿,清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随后在清华大学任英文教师。民国10年(1921年)转到厦门大学,任厦大学生生活指导长,兼预科高等几何学教授。民国12年,厦门大学创建外国语言文学系,任第一任系主任。民国17年,由厦大资送到美国汉堡大学攻读语文学博士学位。民国22年学成返校,历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新生院院
(18911984)
133、陈达士
  陈达士(1922~1983年),漳浦深土墩柄村人。生于民国11年(1922年)。陈达士5岁丧父,依靠母亲勤劳节俭维持生活。自幼勤奋学习。民国33年,毕业于寻源高中。同年,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担任经济系同年级的学生会主席。陈达士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内战的-。民国35年,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郭大力教授到厦门任教,陈达士得到两位教授亲自教导,进步更快。民国37年,陈达士大学毕业后,报考中央大学经
(19221983)
134、吴重福
  吴重福(1924~1989年),福建省屏南县路下乡路下村人。1953年起在同安一中连续任教36年。吴重福于民国38年(1949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53年8月奉晋江专员公署文教科调派,到同安一中任教导主任。从此,吴重福以提高同安一中的教育质量为己任,工作勤勤恳恳,宵衣旰食,长期兼任高中毕业班数学、化学科教学,并注意调动全校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认真组织教研活动,使同安一中教
(19241989)
135、吴耀南
  吴耀南(1898~1988),海南省琼山县三门坡镇下田村人。1925年进入上海大夏大学学习,一年后转读厦门大学,遇鲁迅执教,受益匪浅。1927年由于经费不济辍学,到英属马来亚(今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以教书谋生。1929年返琼崖,在琼山县、澄迈县、定安县等地中学执教。1939年2月,日本军队侵琼,在冯白驹的动员下,毅然投身抗日斗争。1940年任琼崖抗日公学教务主任。1941年任琼山县联区办事处主任
(18981988)
136、林丹娅
  林丹娅 (1958~)笔名丹娅。女。浙江诸暨人。博士研究生。1975年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1979年考取厦门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教授。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白城无故事》,散文随笔集《人生的花季》、《生命的流象》、《不死的思念》、《阳光之门》、《用痛
137、吕晴飞
  吕晴飞 (1934~)浙江湖州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北京从事文化教育工作。1981年调入北京市社科院,曾任文学研究所所长、院学术委员,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屈原诗歌评赏》、《中外诗歌品评》、《新诗用韵手册》、《-魔怪话西游》、《刘绍棠和他的乡土文学创作》等,发表文艺评论、鉴赏文章200余篇,撰写辞典辞条
138、陆文虎
  陆文虎 (1950~)甘肃人。中共党员。1982年于厦门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68年入伍,曾任解放军文艺社,总政治部艺术局局长。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少将军衔。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作协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主席团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全国理事,中国演出家协会副主席,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从事理论批评,著有《风格与魅力》、《围城内外》、《钱锺书的文学世
139、张鸿斌
  张鸿斌(1940~),城关人。196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后留校师从著名化学家蔡启瑞攻读催化理论研究生,留学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研修化学工程。在石灰碳化煤球制合成氨原料气,固氮成氨,合成气制醇或烃和甲烷选择催化转化等反应中催化剂机理,催化剂的设计和研制等研究领域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全国自然科学奖1项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多项,其论文曾获选参加第九届(1988年,加拿大)、第十届(1992年,匈牙
140、陈应龙
  陈应龙(1902~1993年),原名今生,字运生,海澄县(今属龙海市)人。年青时就学于集美师范学校,民国20年(1931年)南渡印尼谋生。民国25年回国,拜名师学习气功和针灸,通过临床实践,将两者熔为一炉,独创带气行针及针刺子午补泻手法,取得显著疗效。民国26年初至民国37年8月,在越南西贡开设诊所。因倾向进步、创办越华书店、专门出售进步书刊而被西贡政府驱逐出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参加福建
(1902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