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名人介绍(3)
41、张强
  张强(1918~1949年)张强,民国7年(1918年)6月生于贫农家庭,幼名秀锦,学名醒亚,洛阳镇石任村人。父母早殁,兄弟仨,强居幼,靠长辈抚养。年少时,初进私塾,继入新民小学。后因二哥被地方恶势力杀害,故随嫂迁居厦门鼓浪屿。“九一八”事变后,张强适在厦门读书,由乡亲举荐参加《黎明》周报的抗日宣传活动。民国21年淞沪抗战后,张强被举荐前往上海参加马列主义学习班,接受抗日救国的教育。学习结束后,返
(19181949)
42、潘年英
   潘年英,男,侗族,1963年生于天柱县石洞镇盘杠村。1980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1984年毕业分配到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工作。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先后加入贵州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作家协会等学术团体。1994年荣获庄重文学奖,1997年3月调厦门大学任教,1997年获贵州省民间文学奖、广西民间文学奖,2000年获首届侗族文学“风雨桥奖”。2001年
43、邓拔奇
   邓拔奇(1903.6~1932.10),又名邓岗,别名滕柏、伯奇、白希。广西省怀集县(今广东省怀集县)人。民国6年(1917年)考入怀集县立中学。11年春,在上海入浦东中学补习英语,秋考入厦门大学, 攻读法科。12年暑假,在父母的威逼下违心地与谢某结婚。13年7月,辍学到广州参加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所领导的宣传队,并任小组长。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4年春,任共青团广宁地委书记。不久,奉派回
(19031932)
44、曾鸣
  曾鸣,1916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棉湖镇。早在三十年代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建国前曾参军和参加党内教育工作;建国后,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党委书记。在担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之前,他曾任福建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副主任。有丰富的政法和党务工作经验的曾鸣,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特殊节点任厦大校长,为学校的改革与开放奠定了基础。曾鸣非常重视校友的联系。1980年10月,厦门大学校
[] (19161996)
45、黄泰楠
  黄泰楠(1901~1977年)黄泰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东园镇人。父黄达德,设塾家乡,言传身教,严督子女。母陈静,务农。泰楠自幼在父亲熏陶下,勤奋好学,于泉州开元小学毕业后,以榜首考入泉州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此时,因父病逝,家道中落,乃转入集美师范半工半读。民国11年(1922年),考入厦门大学教育系。民国16年,大学毕业,回惠安中学任教,并任校长,后应聘于厦门中学。民国17年秋,受聘
(19011977)
46、罗文淹
  罗文淹(1904~1961) 会文镇茂亭村人,出身贫农家庭。读私塾2年,高小1年,华美中学毕业,厦门大学(大厦大学)3年半肄业。 1919年“五四”运动中,罗文淹同陈垂斌、王文明等首先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发起组织《琼崖全属学生联合会》,被推举为理事。1922年春夏,于上海参加海员工人为主体的“中华学工互助团”任干事。1923年在厦门大学被推为“厦门琼州同乡会”理事,广东同乡会董事。19
(19041961)
47、赵沨
  赵沨(1916.11.29~),原籍河南省项城县,生于开封市。父亲赵福廷是前清秀才,河北保定法政学堂毕业后,先在开封地方法院任书记官,后挂牌律师业务。1927年赵沨在开封省立第三小学毕业,考入省立第二中学(旧制中学四年毕业),在校任学生会宣传部负责人之一。次年参加-,受牵连。1932年考入开封建华艺术学校学习音乐,曾帮助进步教师方志刚逃脱国民党特务的逮捕,学校因此事被查封,赵沨失学,后在鲁山中学、
48、杨护发
  杨护发(1917~1976年)杨护发,民国6年(1917年)生,山霞乡下塘村人。父杨钟,泥水名匠。年甫13岁,即往厦门建筑工地当学徒。他随师勤学苦练,且经常利用雨天及假日,独自寻访踏勘那些有代表性的建筑,随手测量比画。数年之间,走遍厦门汉式建筑及鼓浪屿洋楼房。晚年回顾这段学艺过程他不无自豪地说:“厦门是个大型建筑展览厅,汉式、西式,比比皆是,看你去学不去学。”他技艺学成,正要一展身手、报效社会时,
(19171976)
49、包树棠
  包树棠,字伯芾,号笠山,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1900年11月25日)生于上杭庐丰畲族乡丰济村。幼年在村私塾启蒙,民国6年(1917年)8月考进县旧制中学,10年7月毕业,因家贫无力升学,曾执教于丘辉养正小学、庐丰联珠高等小学,15年2月考进广东省梅县嘉应大学就读半年,8月转入厦门大学国学系代办的集美国学专门学校就读。在校三年,学习刻苦、认真,课余则热心于地方史志研究,曾被推任《集美国学季刊
(19001981)
50、王世静
   华南女大校长  王世静,闽县(今福州市)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生于福州名门望族,祖父王仁堪是光绪三年的状元(一甲一名进士)。她从小在教会学校念书,笃信基督教。1914年,入华南女子大学学习。两年后,进美国晨边学院留学,成绩优异。在晨边学院毕业后,又到密执安大学学习。1923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在厦门大学执教。翌年,应母校之召,回到华南女大任化学系主任。 1927年,我国人民展开反对帝
(18971983)
51、吴文良
  吴文良(1903~1969年),泉州县后街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家庭贫苦。民国4年(1915年)在泉州培元中学肄业后,到南安洪濑医馆当佣工。民国7年,再到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就学。民国12年,进厦门大学生物系半工半读。民国15年,厦门大学考古团著名史学家张星烺、哲学教授德国人艾克到泉州考古。回校后,张星烺作泉州中外交通史学术报告,激发了吴文良对泉州历史文化的兴趣。从民国16年开始,吴文良
(19031969)
52、陈宗硅
  陈宗硅(1925~1948),字炳炎,泰宁县杉城镇人,出生于福州。父陈承煜,民国初年曾任泰宁县视学兼劝学所所长、省咨议会议员。宗硅自幼勤读,小学毕业后,于1937年随父母回泰宁。1938年入邵武初级中学,1941年升入沙县省立福州高中。在学期间,宗硅勤奋学习,成绩优良。1944年夏,宗硅以品学兼优考入长汀厦大化学系。1945年夏秋之交,陈宗珪结识了福建农学院学生、共产党员真树华。在真树华引导下,陈
(19251948)
53、马璧
  马璧(1912-1985)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南省湘潭县人,1912年4月4日生于湘潭县茶恩寺镇一个普通农家。1932年执教于小学。次年从事写作.1942年任湖南省教育厅专员,后任国民党政府-编译局上校专员。不仅在文学、哲学、诗词方面造诣较深,而且在美术、外文方面也有相当水平,曾拜齐白石为师学画。1946年被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美术委员会聘为委员,任-新闻局专员。1948年冬,
(19121985)
54、郑秀宝
   坚强的妇联干部  郑秀宝,又名林秋萤、黄毓秀,晋江安海镇人,1924年3月生。父亲郑士美为旅居菲律宾华侨,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国。1938年,秀宝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宣传演出,慰问受伤的抗日士兵,小学毕业后入安海养正中学。 1940年秋,秀宝应聘到灵水进化初级小学任教并主持校务,同时,积极参加安海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1年,转晋江县三区中山街阳溪小学任教。是年秋,参加晋江县第二区抗敌剧团,在剧团中共
(19241978)
55、王成组
  王成组(1902~1987) 中国著名的近代地理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以讲授地理学为主,兼及历史学。他生前曾以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一生:“教学兼史地,写作重地理。”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原名王绳祖,出生于南汇惠南镇。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自费去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历史系进修中国史、东方史等课程。次年秋,由
(19021987)
56、陈宗珪
  陈宗珪(1925~1948年),字炳炎,泰宁县杉城镇人,出生于福州。父陈承煜,民国初年曾任泰宁县视学兼劝学所所长、省咨议会议员。宗珪自幼勤读,小学毕业后,于民国26年(1937年)随父母回泰宁。民国27年入邵武初级中学,民国30年升入沙县省立福州高中。在学期间,宗珪勤奋学习,成绩优良。民国33年夏,宗珪考入厦大化学系。民国34年夏秋之交,陈宗珪结识福建农学院学生、中共党员真树华。接受马列主义,并由
(19251948)
57、陈盛明
  陈盛明(1905~1985年),又名明诚,化名陈刚,泉州聚宝街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生。祖父陈槐三是秀才,父亲陈育才是举人。民国13年(1924年),陈盛明从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毕业。次年初,到厦门鼓浪屿普育小学任教兼私立思明初中物理教员,此时他化名陈刚加入国民党。10月,到广东大学农学院深造,并参加旅粤福建左派青年团体福建革命青年团,与共产党人交往甚密。民国15年7月退学回家。11月,
(19051985)
58、李景昀
  李景昀,美籍华人,民国11年(1922)2月25日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湖头下东。先在湖头读小学,后进入集美中学。30年,毕业于集美高中14组,考入厦门大学,后转广州岭南大学。36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继当讲师。1955年,景昀往香港,在香港大学医学院从事解剖演示教学工作。1957年往加拿大,就任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科助理研究员,旋任该院解剖学助理教授。196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221987)
59、罗丹
  罗丹(1904~1983),原名桂秋,字稚华,号慧印居士,福建省连城县人,出身贫苦,仅仅读了三年私塾和一年高小便因家贫辍学,十四岁开始在龙岩、漳州地区当学徒和写字工人,然而酷爱书法,工余时间勤习法书,从秦朝碑版、篆书着手,临遍晋唐楷、行、草书,尤得力于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东方先生画像赞》、《斐将军诗》等,得其壮阔浑厚、奇伟大方,摹汉隶《张迁》、《衡方》、《曹全》、《华山》,得其雄强灵秀,爱《张
(19041983)
60、郑贞文
  郑贞文(1891~1969)郑贞文,字心南,长乐云路郑华南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3岁丧父,自幼勤读,12岁考取福州府学秀才。光绪三十二年,随亲族东渡日本,先后就学于日本宏文学院普通科、正则英语补习学校、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本科。宣统元年(1909),参加同盟会。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贞文辍学回福州参加革命。福建光复后,贞文任福建都督府政务院教育部
(1891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