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人物介绍(13)
241、岑羲
  岑羲(?-713年),字伯华,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唐朝宰相,中书令岑文本之孙。文昌右相岑长倩之侄。岑羲进士出身,历任太常博士、郴州司法参军、金坛令、汜水令、天-外郎、中书舍人、秘书少监、吏部侍郎。710年(景云元年),岑羲升任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便被罢相,出任陕州刺史。712年(先天元年),岑羲再次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后以保护睿宗之功进拜侍中,封南阳郡公。唐玄宗继位后,岑羲依
[] 唐朝宰相(?~713)
242、高智周
  高智周(602---683年),常州晋陵人。少好学,举进士。初补越王府参军。迁费县令,与丞尉均分俸钱,政化大行。人吏刻石颂其美。寻授秘书郎,弘文馆直学士,预撰瑶山玉彩、文馆辞林三迁兰台大夫,以儒学为东宫侍读。总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请假归葬父母,因称疾去职。俄起为寿州刺史,为政宽厚。每行部,必先召学官,见诸生,试其讲诵,问以经义及时政得失,然后问及垦田狱讼之事。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
[] 唐朝宰相(602683)
243、陆希声
  陆希声,字鸿磬,自号君阳遁叟(一称君阳道人),唐代苏州府吴县人氏。博学善属文,昭宗(八八八至九零四)时召为给事中,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太子太师罢。六世祖陆元方在武周时期,两度出任宰相。家世有书名,六世伯父柬之以草书高天下。五世祖陆象先为唐睿宗时宰相,爵位兖国公。其高祖父陆景融曾任工部尚书,博学工书,至希声一出,遂能复振家法。其曾祖陆涓为唐朝诗人,曾任阳翟令其祖父陆孟儒官至苏州司士参军。其父陆翱为
[] 唐朝宰相
244、韦保衡
  韦保衡,字蕴用,京兆人。祖元贞,父悫,皆进士登第。咸通五年登进士第,累拜起居郎。十年正月,尚懿宗女同昌公主。公主郭淑妃所生,妃有宠,出降之日,倾宫中珍玩以为赠送之资。寻以保衡为翰林学士,转郎中,正拜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承旨。不期年,以本官平章事。保衡恃恩权,素所不悦者,必加排斥。王铎贡举之师,萧遘同门生,以素薄其为人,皆摈斥之。以杨收、路岩在中书不加礼接,媒孽逐之。自起居郎至宰相,二年之间,阶至特
[] 唐朝宰相
245、陈夷行
  陈夷行(?-844年),字周道,颍川(今属河南)人,唐朝宰相,牛李党争中李-表人物。陈夷行出身于颍川陈氏,进士及第,早年历任侍御史、虞部员外郎、起居郎、史馆修撰、司封员外郎、吏部郎中、翰林学士、谏议大夫、太常少卿等职。开成年间,陈夷行以工部侍郎之职拜相,加授同平章事,又改门下侍郞。他与郑覃同属李党,与牛-表杨嗣复、李珏相对抗,后罢为吏部侍郎,又出为华州刺史。唐武宗继位后,陈夷行再次担任门下侍郎、同
[] 唐朝宰相(?~844)
246、郑愔
  郑愔(?- 710)唐诗人。字文靖,河北沧县(属沧州)人。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十七岁举进士。武后时,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张易之下台后,被贬为宣州司户。唐中宗时,任中书舍人,太常少卿,与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称“崔、冉、郑,辞书时政。”唐初流行《桑条歌》,其词有“桑条韦也”之句;明韦后妄图篡位,以《桑条歌》为其“受命”这证。愔迎合韦后之意,作《桑条乐词》十首进献,擢升史部侍郎。景龙三年
[] 唐朝宰相(?~710)
247、萧俯
  萧俯,字思谦,梁武帝后裔,唐代-,官至宰相。贞元中进士,穆宗时官至门下侍郎,终太子太傅。善草书。载于《唐书本传、书史会要》。贞元七年(七九一)举进士。登贤良方正制科,拜右拾遗。元和六年(八一一),召为翰林学土,累迁御史中丞。穆宗即位,为令狐楚推荐,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段文昌献“销兵”之议,致河朔再叛。长庆元年(八二一)十月,改兵部尚书。二年,授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宝历二年(八二六),以太子
[] 唐朝宰相
248、李训
  李训(?-835年),本名仲言,字子训,后改名训,字子垂,祖籍陇西 ,唐朝宰相,右仆射李逢吉从子。李训出身于陇西李氏姑臧房,进士及第,早年曾入河阳幕府,因罪流放象州,遇赦得还。后投奔郑注,得到大宦官王守澄的推荐,被引入禁中,为唐文宗讲解《周易》,历任四门助教、国子监博士、侍讲学士、兵部郎中。太和九年(835年),李训拜相,担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谋划诛杀宦官,并策划甘露之变。结果行动失败,引起宦
[] 唐朝宰相(?~835)
249、刘滋
  刘滋,字公茂,左散骑常侍子玄之孙。父贶,开元初为左拾遗,父子仍代为史官。贶依刘向《说苑》撰《续说苑》一十卷以献,玄宗嘉之。滋少以门廕,调授太子正字,历涟水令。吏部侍郎杨绾荐滋堪为谏官,拜左补阙,改太常卿,复为左补阙。辞官侍亲还东都,河南尹李廙署奏功曹参军。无几,丁母丧,服除,迁屯田员外郎,转司勋员外郎,判南曹,勤于吏职,孜孜奉法。迁司勋郎中,累拜给事中。从幸奉天,转太常少卿,掌礼仪。兴元元年,改吏
[] 唐朝宰相
250、李景谌
  李景谌,唐朝大臣,在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武则天临朝期间,684年担任宰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李景谌任宰相之前的经历几乎没有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一般有宰相的传,却都没有他的传。684年九月,李景谌时任凤阁舍人(中书舍人),当时英国公李敬业反对睿宗的母亲武则天临朝称制在扬州造反,宰相裴炎说太后将权力交给皇帝,叛乱自然平定。李景谌证明裴炎必定谋反。结果,武则天以裴炎勾结李敬业谋反之罪,将他处死。
[] 唐朝宰相
251、崔昭纬
  崔昭纬,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人,字蕴曜,生年无考。卒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唐僖宗中和三年(883)癸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礼部侍郎夏侯潭。崔昭纬出身望族,登第后于昭宗大顺二年(891)拜相,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内结宦官,外通藩镇,每当不利于己时,便使人密告强藩王行瑜,令其上疏反对,自己则暗地里相助,甚至借三镇势力压于皇帝之上。昭宗深恶昭纬,于乾宁二年(895)罢相,
[] 唐朝宰相(?~895)
252、卢迈
  卢迈(739—798),男,祖籍范阳,先辈迁入河南。他于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83年)担任宰相职,达到权力顶峰,为众大臣所景仰。卢迈自小尊敬师长,友爱同伴,为人诚实忠厚,责已严而责人宽,受到时人好评。卢迈历任蓝田尉、河南主簿、集贤殿校理、滁州刺史、右谏议大夫、尚书右丞等职。他当官时奉公守纪、不谋私利;胸怀坦荡、待人谦恭;作风正派、不拉帮结派。唐德宗贞元九年在众大臣一致举存下,登上宰辅之位。德宗皇帝
[] 唐朝宰相(739798)
253、乔琳
  乔琳(?-784年),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宰相。乔琳进士及第,历任成武县尉、监察御史、巴州司户、南郭县令、果绵遂三州刺史、大理少卿、怀州刺史等职,曾先后进入郭子仪、张献诚、鲜于叔明的幕府。唐德宗继位后,乔琳拜相,授御史大夫、同平章事,但无宰相之才,被罢为工部尚书。朱泚之乱时,乔琳随唐德宗出幸奉天,改任吏部尚书。兴元元年(784年),乔琳以老迈为由,与德宗分手,并削发为僧。但却被朱泚追回长安,
[] 唐朝宰相(?~784)
254、魏扶
  魏扶(?-850年7月14日),字相之,唐朝-,唐宣宗年间任宰相。魏扶虽居高位,但作为唐朝官史的两唐书没有他的传,故其家世几无记载。据《新唐书·宰相世系二(魏氏)》所载,他的祖父叫魏盈,父亲叫魏昌,均无官职。《全唐诗》收入了魏扶的三首诗并对他做了简单介绍,称他在唐文宗年间的太和四年(公元830年)中了进士第,大中三年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唐宣宗年间的849年,魏扶在兵部侍郎、判户部任上被授同中书门下平
[] 唐朝宰相(?~850)
255、崔湜
  崔湜(shí)(671年-713年),字澄澜,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户部尚书崔挹之子。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进士及第,曾参与编纂《三教珠英》,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由考功员外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典选受贿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又起复为尚书左丞。唐中宗驾崩后,崔湜依附韦皇后,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变后,他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进中书令
[] 唐朝宰相(671713)
256、孙元亨
  孙元亨(?-696年10月26日),唐朝大臣。696年四月,时任检校夏官侍郎(兵部侍郎)的孙元亨被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明堂县尉吉顼、合宫县尉来俊臣密告箕州刺史刘思礼、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凤阁舍人(中书舍人)王勮谋反。河内王武懿宗(武则天伯父武士逸的孙子)命刘思礼牵连朝廷-,说这样可以免死。刘思礼诬告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孙元亨、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刘奇、给事中周譒及王勮的哥哥泾州
[] 唐朝宰相(?~696)
257、刘崇望
  [唐](公元838年~899年)字希徒,先居代郡,后徙河南洛阳。生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卒于昭宗光化二年,年六十二岁。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登进士第。以员外郎主南曹,选事清办。僖宗幸山南,王重荣不肯率职,崇望以谏议大夫持节往。既至,陈君臣大义动之。重荣顺服。昭宗时,为门下侍郎,判度支。杨守信反,帝列兵延喜门,命崇望守度支库。禁卒将大掠,崇望驻马劳曰:“公等不啻前杀贼取功,而反欲剽掠成恶名乎?”士
[] 唐朝宰相(838899)
258、崔胤
  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昌遐,一说字垂休。右仆射崔从之孙,工部侍郎崔慎由之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进士及第,多次升迁后官拜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官拜宰相。与朱温相结,想要靠朱温掉除宦官。屡次被罢官,均因为朱温的支持再起,先后四次官拜宰相,当时人们称他为“崔四人”。天复元年(901),崔胤遗书朱温,令他出兵迎驾,宦官韩全诲先劫昭宗到凤翔投靠李茂贞。天复三
[] 唐朝宰相(853904)
259、窦参
  窦参(733~792年),字时中,中唐大臣。平陵(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西北)人。工部尚书窦诞之玄孙。以门荫累官御史中丞。参习法令,通政术,“为人矜严悻直,果于断”。唐德宗时以为宰相,“阴狡而愎,恃权而贪”,因故贬至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宣武节度使刘士宁送给窦参绢五十匹,湖南观察使李巽上疏检举他“交通藩镇”。德宗怒欲杀之。陆贽替窦参说情,才未被杀,贬作郴州(湖南省郴州市)别驾(总秘书长),隔年,再贬驩
[] 唐朝宰相(733792)
260、王德真
  王德真,雍州(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岳州刺史王武宣之子。永隆元年(680年),唐高宗任命王德真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与裴炎、崔知温同时为相。同年九月,王德真被罢去宰相,改任相王府长史。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改立相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王德真被任命为侍中。685年(垂拱元年),王德真被贬为同州(今陕西渭南)刺史
[] 唐朝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