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史百将传》名将介绍(5)
81、韩擒虎
  韩擒虎(公元538年—公元592年12月26日),别名韩擒豹、韩子通,隋朝名将,官至上柱国、凉州刺史,封爵寿光县公。韩擒虎容仪魁伟,有胆略,好读书;曾是灭陈先锋,直捣金陵,引入朱雀门,占领建康城,俘后主陈叔宝。公元592年12月26日(开皇十二年十一月十七),韩擒虎去世,时年五十五岁。人物生平早年经历韩擒虎原是河南东垣人,后迁居到新安。他的父亲韩雄,以勇猛有气节而闻名,在北周做官,官职到大将军、洛
[] 隋朝名将(538592)
82、李典
  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曹操麾下将领。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人物生平少年成名李典年少时好学,不喜欢读兵法,于是拜师读《春秋左氏传》,熟读各种书籍。李典的伯父李乾,有英雄气概,在乘氏(地名)集合了好几千食客。初平中,带领众人跟随曹操,在寿
[三国]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83、刘词
  刘词(891-955)字好谦,五代元城人,以勇悍闻名,曾适后梁唐晋汉周五朝的武职。后汉时曾随郭威平定李守贞叛乱,当时李守贞曾命数千敢死士兵偷袭汉军,众将都不知所措,唯有刘词镇定自若,亲自引兵击退。后周时,世宗与北汉契丹联军战于高平,刘词的后军及时赶到才决定了最后的胜局。刘词虽是武将,但从不苛政扰民,还能够知人善任,北宋名相赵普就是经他推荐才得以入仕的。显德二年(955)卒,年六十五,赠中书令,谥号
[五代十国] 十七史百将传(891955)
84、贺若弼
  贺若弼(公元544年—公元607年),复姓贺若,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将领。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贺若弼以伐陈有功,封上柱国,进爵宋国公,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公元607年(大业三年),贺若弼被隋炀帝加以诽谤朝政的罪名杀害。少时豪杰贺若弼,少有大志,甚为骁勇,善于骑射,博闻强识,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北周齐王宇文宪闻后,对他十分器重,
[] 隋朝著名将领(544607)
85、史万岁
  史万岁(549—600.11.2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隋朝名将。 史万岁的父亲史静,为北周沧州刺史。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隋书·史万岁列传》)。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北周和北齐战于洛阳城北之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15岁的史万岁随父从军,他观察战场形势,认为周军将败,并令左右换装离去。不久,周军果然大败,其父因此奇之。北周建德六年(577
[] 隋朝名将(549600)
86、斛律光
  斛律光(公元515年——572年),字明月,高车族,北齐朔州人、出身于将门之家,是北齐著名将领。其父就是那位以军功任北齐左丞相、封为咸阳郡王的斛律金,老将军在高欢军中唱《敕勒歌》名扬古今。 斛律光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17岁被高欢提为都督,后为高澄亲信都督,不久为征虏将军,累升卫将军。一次随世宗打猎,一大鸟在云际飞翔,斛律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大鸟如车轮旋转落地,却原来是一只大雕,被时人称之为“落
北齐著名将领(515572)
87、于谨
  于谨(493年—568年),字思敬,北朝时期洛阳人。他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是北魏名将于栗的六世孙。于谨性深沉,有识量,通经史,尤好《孙子兵法》。他是北周开国功臣。于谨曾率兵征伐茹茹,攻铁勒,皆取得大胜。从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到节闵帝普泰元年(531年),于谨多次率兵镇压各地的起义和割据势力,战功显赫,官职、爵位不断提升,历任积射将军、别将、都督、宣威将军、征北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
[南北朝] 北周开国功臣(493568)
88、崔浩
  崔浩(?-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一说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曹魏司空崔林之后,北魏司空崔玄伯的长子,母亲卢氏是卢谌的孙女。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崔浩长相如美貌妇人,自比张良,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崔浩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使太武帝得以依次成功击灭胡夏
[南北朝] 北魏军事谋略家(381450)
89、吴明彻
  吴明彻(512—578年),字通照,秦郡(今江苏)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 吴明彻祖父吴景安,为南齐南谯太守。父亲吴树,为梁右军将军,吴明彻是其幼子。吴明彻幼孤,其性至孝。十四岁时,见自家坟墓因贫寒而无法修整时,便辛勤地耕种,时天下大旱,禾苗焦枯,吴明彻心中哀愤,常坐在田中放声痛哭,仰天自诉。几日后,有人从田间回来,告诉吴明彻干枯的禾苗已经复活。吴明彻认为是对方在和自己开玩笑,等到田地后,一切皆如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512578)
90、王忠嗣
  王忠嗣(706年-749年),初名训,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唐朝名将。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父王海宾以骁勇闻名,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追赠为左金伍大将军。忠嗣接入宫中抚养,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常与忠王李亨一起游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论兵法,他“应对纵横,皆出意表”。开元十八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
[] 十七史百将传(706749)
91、韦叡
  韦叡(442—520.9.20),字怀文,史称韦虎,京兆杜陵(今陕西蓝田附近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韦叡的祖父韦玄,不愿为官,隐居在长安南山。刘裕北伐后秦(参见刘裕灭后秦之战)时,曾让韦玄为太尉掾征,但被韦玄拒绝。韦叡的伯父韦祖征,宋末为光禄勋。韦叡的父亲韦祖归,为宁远长史。韦叡对继母十分孝敬,因此受到乡里人的称赞。伯父韦祖征为郡守,常带韦叡去办理公事,视之如子。时韦叡内兄王登、姨弟杜恽在当地都
[南北朝] 十七史百将传(442520)
92、吕蒙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期汝南富陂(今阜南县吕家岗)人,东吴名将。吕蒙幼年丧父,随母投靠邓当,生活于军营之中,练得一身武艺。少年随邓当征战,因作战勇猛,受孙策看重。邓当死后,吕蒙代邓职,拜别部司马,成为东吴年轻的将领,屡立战功。建安十二年(207)吕蒙随孙权出征夏口(今武汉市境内),吕蒙为前部先锋,大败刘表部将黄祖,攻占夏口,被擢升为横野中郎将。是年赤壁之战,吕蒙率吴军袭焚乌林曹营,
[三国] 十七史百将传,三国时期吴国名将(178219)
93、王镇恶
  王镇恶(373年6月11日-418年3月7日),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前秦灭亡后归晋,成为东晋名将。王镇恶官拜征虏将军,封爵汉寿县子,曾助刘裕平定叛乱,灭亡后秦。义熙十四年(418年),随刘裕次子刘义真留守长安时王镇恶被沈田子诬陷斩杀,享年四十六岁,追封龙阳县侯,谥号壮侯。人物生平早年经历王镇恶出生于宁康元年五月初五(公元373年6月11日)。按习俗,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家人便想把他送给别人家养活
[] 东晋著名将领(373418)
94、檀道济
  檀道济(?—公元436年),南朝宋名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随主征战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左将军檀韶的弟弟。
[南北朝] 十七史百将传(?~436)
95、长孙晟
  长孙晟(551—609年),字季晟,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军事将领。 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书·长孙晟列传》)。北周时崇尚武功,贵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艺相夸相敬,每次共同驰射,同辈皆在长孙晟之下。长孙晟十八岁时为司卫上士。起初没有名气,别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杨坚一见,深赞其异才,携其手并对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隋书·
[] 十七史百将传(551609)
96、慕容恪
  慕容恪(321年—367年),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之弟,十六国时期前燕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誉为十六国十大名将之一。慕容恪“幼而谨厚,沈深有大度”,十五岁时就统领军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官至太宰,总览大权,却毫无私心,平定内乱,勤于吏治,辅佐幼主,尽心尽责,成为前燕支柱。而在其死后,前燕迅速衰落。去世后谥号为“桓”。早年经历 慕容恪
[南北朝] 十七史百将传(321366)
97、郭元振郭震
  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名将、宰相。郭元振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郭元振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使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更兼任安西大都护。后来,郭元振因反对朝廷引吐蕃兵攻打娑葛,得罪宰相宗楚客,被诬“有异图”,险遭陷害。唐睿宗继位
[] 唐朝名将、宰相(656713)
98、李嗣业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这是唐代诗圣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中的句子,高度赞扬了万里赴国难的安西士兵,他们军容严整、秋毫无犯,堪称大唐军人的典范,五千安西士兵的领头人就是大唐名将李嗣业,这位陌刀将一生屡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乱的生死存亡中,为军前驱,率领陌刀队“如墙前进”,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 李
[] 十七史百将传(?~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