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名人介绍(7)
121、王景唐
  王景唐(1929.3.2-1992.11.24),金属材料学家。河南安阳人。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巴依可夫冶金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提出液态与非晶态相关性研究,得到液态与非晶态合金粘度的数学表达式率先研究105-108K/S急冷速度的测量及其对非晶合金膨胀、比热及磁各向异性的影响、二元和三元系列合金熔体的表面能与表面组织、过冷液态金属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1992)
122、钱皋韵
  钱皋韵(1927.3.14- )核燃料工程、同位素分离专家。上海市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3-1955年作为莫斯科大学研究生进修两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研究员。曾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和中国核学会第四届理事长。先后在中子物理、聚变物理和铀同位素分离的科学研究及其组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60年代初组织并参加了气体扩散机中核心元件-分离膜研制的协作工程,取得了出色成绩,是我国分离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123、何友声
  何友声(1931.07.28- )水动力学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7年清华大学首届力学研究班学员兼辅导教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200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2年遴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船舶流体力学和高速水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奠定了我国水翼水动力学设计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9312018)
124、许国志
  许国志(1919.04.20-2001.12.15)系统工程、运筹学专家。江苏省扬州市人。194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堪萨斯州大学理学硕士,1953年获堪萨斯州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的主要创建人之一。50年代负责起草我国第一个科技规划——“中国十二年科技规划”中有关运筹学发展的条目;筹建并领导了第一个运筹学研究室;组
中国工程院院士(19192001)
125、饶芳权
  饶芳权(1934.09.27- )电机专家。广东省大埔县人。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曾任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总经理顾问。先后参加或主持设计过我国云峰、刘家峡、龚咀、龙羊峡等重大电站的水轮发电机,并获多项奖励。在设计、制造和调试我国当时单机容量最大、海拔高、水头高、水头变幅大、设计参数要求高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工作中解决不少技术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126、顾夏声
  顾夏声(1918年5月6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环境工程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1年加入九三学社。顾夏声于1918年5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辈多在教育界和工程界工作,对顾夏声影响较大。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附中时,就决定上大学时报考工科。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名声极大,是报考工科学生最向往的大学,顾夏声也是梦寐以求。1936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19182012)
127、吴学周
  吴学周(1902年9月20日—1983年10月31日),出生于江西萍乡。物理化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吴学周于1902年9月20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一个书香家庭,祖父是清朝举人,父亲以教私塾为业,崇尚新学,思想开明,勤奋好学,1909年专门到萍乡师范学校改学新学。吴学周自幼受着良好的家庭教
中国分子光谱研究创始人(19021983)
128、席泽宗
  天文史学家 1927年6月9日生于山西垣曲。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在古代天象纪录的现代应用、中国出土天文文献整理、天文学思想史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等领域都有突出贡献。提出了从史书中鉴别新星的7条标准和区别新星与超新星的2条标准,从中、朝、日3国的历史文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2008)
129、夏培肃
  夏培肃, 女,计算机专家。原籍四川江津,生于四川重庆。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5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50年代设计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从60年代开始在高速计算机的研究和设计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解决了数字信号在大型高速计算机中传输的关键问题负责设计研制的高速阵列处理机使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32014)
130、徐晓白
  徐晓白, 环境化学家、无机化学家 1927年5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曾先后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工作。1980-198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访问学者,后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访问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早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在卤磷酸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2014)
131、许学彦
  许学彦, 船舶设计专家。1924年5月11日生于江苏武进。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708所技术顾问、研究员。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性能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主持设计了海军重点、批量生产并出口的“62”型高速护卫艇主持设计国家重点“718工程”中的主要三型船舶:即远洋跟踪综合测量船队的主测量船“远望号”、海洋调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2016)
132、杨嘉墀
  杨嘉墀(1919.7.16-2006.6.11)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 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人物生平1919年(是民国八年)7月16日生于江苏省吴江县。 他的祖父曾任震泽丝业公会会长,他的堂伯父建立了震泽丝业小学。崇文厚德的人文环境和殷实的家境,使童年的杨嘉墀较早接受了良好的启蒙
空间自动控制学家(19192006)
133、袁见齐
  袁见齐(1907年9月22日—1991年10月28日),出生于上海奉贤。矿床地质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袁见齐,原名张耕虞。生父张鼎铭,清末儒生,世居江苏海门县和合镇(今属启东县)。因家道中落,他8岁时入继上海市奉贤县袁应天,遂更名为袁见齐。他自幼沉默寡言,好学多思,才智敏捷,兼之家业凋零,求学不易,从小就培养了他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71991)
134、张文佑
  张文佑,地质学家 1909年8月31日生于河北唐山。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2月11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应用地质力学分析和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概观全球和中国的地质构造运动的规律,积累几十年地质工作的经验,在板块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断裂体系和断块大地构造学说,对断块理论和地质力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参加了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91985)
135、张沛霖
  张沛霖(1917.12.17-2005.9.15),物理冶金学家。平定人。1940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1949年获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博士学位。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研究员。早期从事物理冶金方面的工作,在英国钢铁学会会刊上发表过《钢的冷加工》和《氢在铁和铁合金中的扩散》论文。回国后在《金属学报》等刊物发表过相变方面的论文。近30余年来长期从事核燃料冶金、核材料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工作,领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重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72005)
136、汪菊潜
  汪菊潜,(1906.12.29-1975.2.27),铁路桥梁工程专家。上海市人。早年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后,保送去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铁道部副部长、总工程师、研究员。在负责修复被严重破坏的钱塘江大桥工作中,应用了结构力学原理,采用套箱加固基础,用少数排架顶换修补钢梁等方法,使严重破坏和变形的钢梁恢复原状,保证了修复质量。1958年,在参加指挥抢修被洪水冲毁的黄河铁路大桥时,改变临时结构,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61975)
137、诸福棠
  诸福棠(1899.11.28-1994.4.23),医学家。江苏无锡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31年赴美进修,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北京儿童医院教授、名誉院长。1931年到1933年成功地提取胎盘球蛋白,主要对易感儿接触麻疹后及早作肌肉注射,大大降低了麻疹死亡率1960年与北京、上海、长春等地的医务工作者协作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获得成功,在全国推广应用后,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
中国科学院院士(18991994)
138、唐九华
  唐九华,(1929.10.7-2001.10.27),光学工程总体设计专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负责研制成功光学测地经纬仪和自动记录红外分光光度计并推广至工业生产。60年代起负责研制成功多种大型光学跟踪测量设备和坐标基准传递设备,用于飞行器测控,这些产品在实际执行任务中,获得0结果,并达到国际水平,为中国飞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2001)
139、谢友柏
  谢友柏(1933.09.23- )机械学设计及理论、摩擦学专家。江苏省高邮市人。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上海)。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在国际上首先与他的同事们提出转子轴承系统广义能量守恒原理,从理论和实验证明可倾瓦轴承不是天然稳定的。首次在国内完成油膜刚度阻尼测量。发展国外建立在简单系统上的摩擦学系统方法,提出摩擦学系统工程思想,构造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140、朱英浩
  朱英浩(1929.05.24- )变压器制造专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宁波。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曾任沈阳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变压器、互感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多次主持和组织开发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等新产品;并多次主持起草与修制订多项变压器国家标准工作。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特邀专家参与了国内首条1000千伏变压器的研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