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名人介绍(7)
121、周同庆
  周同庆,江苏昆山人,1907年生,1989年2月因病逝世,物理学家,是我国教育界、科学界的老前辈,被誉为我国光谱学的开拓者。1955年,周同庆教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他曾担任过中国物理学学会理事,上海市第一、二届物理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上海市人大代表。■ 成就1953年12月27日,《解放日报》报道:“复旦大学物理系X光管
我国光谱学的开拓者(19071889)
122、陈清泉
  陈清泉(1937.1.14- )电机,电力驱动和电动车专家。原籍福建省漳州市,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马吉朗市。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1957-1959年在北京清华大学进修研究生,1982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1993年获乌克兰敖德萨理工大学荣誉科学技术博士学位,2008年获英国洛夫堡大学荣誉技术博士学位。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123、陈难先
   物理学家 1937年10月30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北京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在国际上明确提出凝聚态物理和应用物理中玻色、费米及晶格三大类逆问题,并发展了独特而系统的方法,得到一系列新结果。在晶格比热逆问题研究中发展并统一了爱因斯坦
中国科学院院士
124、倪晋仁
  倪晋仁,环境水利专家。北京大学教授。1962年8月生于山西山阴县,籍贯山西山阴。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5年和1989年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流域水沙运动理论、水体污染控制及河流综合治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适用范围广泛的紊动水流中悬移质泥沙垂直分布公式,实现了了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泥沙分布的微观描述。针对河流氮污染源控制的难题,发现了具有特殊脱氮功能的系列高效微生物菌株,
中国科学院院士
125、洪朝生
  洪朝生(1920年10月10日—),出生于北京。物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洪朝生少年时对星空十分好奇,宇宙的深邃让他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从小便萌发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中学时代的洪朝生是在北京汇文中学度过的。在名师指点下,他陶醉于物理学的无限乐趣。1936年洪朝生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在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担任电信课助教。当时,西南联大工科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2018)
126、向涛
  向涛,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4月12日出生于湖北省兴山县,籍贯湖北兴山。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8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凝聚态理论研究。提出并建立了动量空间密度矩阵重正化群、量子转移矩阵重正化群、以及基于虚时演化和二次重正化变换的张量重正化群方法,解决了多体量子模型的热力学量及其它物理量的计算
中国科学院院士
127、丁衡高
  丁衡高(1931.02.03- )惯性技术和精密仪器专家。江苏省南京市人。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1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学校名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128、李德平
  李德平,辐射物理、辐射防护及安全学家 1926年11月4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苏兴化。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研究员、名誉院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 建立了我国核工业辐射防护研究和监测体系。指导了我国初期放射性计量实验室科研及建立实验室的工作。在从事辐射探测器研究中,参与我国首次研制卤素计数管、强流管及稳压管的工
中国科学院院士
129、顾夏声
  顾夏声(1918年5月6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环境工程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1年加入九三学社。顾夏声于1918年5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辈多在教育界和工程界工作,对顾夏声影响较大。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附中时,就决定上大学时报考工科。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名声极大,是报考工科学生最向往的大学,顾夏声也是梦寐以求。1936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19182012)
130、费维扬
  费维扬,1939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针对能源、资源和环保等领域的迫切需要,在萃取、吸收等传质分离设备的数学模型、设计放大和性能强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结合。近年来,开展了CO2捕集过程强化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专利创造发明金奖各一项,省、部委科
中国科学院院士
131、李惕碚
  李惕碚,高能天体物理学家 1939年6月12日生于重庆北碚,籍贯湖南攸县。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天体高能辐射的空间观测与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在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
132、张锦秋
  张锦秋(女)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36.10.生于成都。1954-1960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61—1966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2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1987至今担任院总建筑师。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 张锦秋的建筑生涯可分为三个阶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133、林为干
  林为干,微波理论学家。1919年10月20日生于广东台山。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电子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关于一腔多模的微波滤波器理论》首先发现一个圆柱谐振腔中有5个同谐振频率的简并模可资利用,受到同行们的重视,至今仍广被引用。在发表的百篇科学论文中,保角变换应用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英国马可尼丛书》第二卷大量引用他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92015)
134、王补宣
  王补宣, 热工学、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家。1922年2月5日生于江苏无锡。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1949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硕士学位。清华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我国最早建立的清华大学热物理专业的创办者。参加我国三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1963-1966年,领导教研室和指导研究生接力参与四川化工厂氨合成塔的技术改造,创造了单塔日产量翻番、达到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22019)
135、陆建华
  陆建华,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清华大学教授。1963年7月生于江苏南通市,籍贯江苏南通。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89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8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无线传输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提出一种结构化的信息传输方法,建立无线多媒体协同通信模型,发展了无线通信传输容量优化理论。发明了一种结构化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方法,可形成规律性的构造设计,有效解决逼
中国科学院院士
136、张希
  张希, 高分子化学家。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65年12月生于辽宁本溪,籍贯湖南长沙。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9年、1992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现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聚合物的各种组装技术研究。发展了基于分子间不同相互作用的界面分子组装方法,实现了多种构筑基元的有序组装,并用以制备有机薄膜材料和功能表面。基于弱相互作用的协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
137、吴宏鑫
  吴宏鑫,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1939年10月8日生于江苏丹徒。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这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对于一类对象在参数估计未收敛到“真值”的过渡过程阶段,能保证系统闭环稳
中国科学院院士
138、郑厚植
  郑厚植, 物理学家 1942年8月26日出生,籍贯江苏常州。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973”计划IT前沿中的量子结构、量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 在半导体低维物理的系统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揭示了量子霍耳效应的尺寸效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
139、陈达
  陈达,核科学与技术专家。1937年3月22日生于江苏通州。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核诊断学领域中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了在特定条件下各种核素的分凝规律及其关联关系,创造性地解决了裂变燃耗的测试技术难题。研究某些核材料在深度燃耗后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快速放化分离技术的基础上,创建了“增长法”诊断技术方法。创建了极端条件下诊断中子剂
中国科学院院士(19372016)
140、周尧和
  周尧和, 铸造学家。原籍河北深县,1927年5月30日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钢及合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对铸件凝固过程的传热、传质和动量传输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强制性凝固组织形成原理的新理论框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定义了铸锭凝固过程中的第三对流区,据此提出的钢锭头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