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名人介绍(17)
321、张锡钧
  张锡钧(1899.6.3-1988.3.20),生理学家。天津人。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及芝加哥大学罗虚医学院学习,至1926年先后获理学士、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30年代创立了定量分析乙酰胆硷生物测定法,即蛙腹直肌法,此法可测出动物各种组织中乙酰胆硷的含量最早提出中枢神经内化学传递的存在,并证明乙酰胆硷是一种介质研究了人胎盘中乙酰
中国科学院院士(18991988)
322、朱亚杰
  朱亚杰,化学工程学家 1914年12月4日生于江苏兴化。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3月13日逝世。 曾任石油大学教授、副校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创建了北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专业。开展粉煤和油页岩流态化干馏研究,曾主持鲁奇低温干馏炉的恢复设计和改进,完成褐煤氧化制腐植酸试验等,为培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41997)
323、张景钺
  张景钺(1895-1975) 字岘侪。江苏武进人。著名植物学家。1916年考入清华学堂。1920年去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学院留学,1922年转入芝加哥大学,师从国际著名植物学家张伯伦(C.J.Chamberlain)攻读研究生课程,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学成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授。1930年赴英国伦敦参加国际植物学第五届大会。会后去英国Leeds大学和瑞士BaSel大学作访问
中国科学院院士(18951975)
324、张恩虬
  张恩虬(1916.10.26-1990.5.7),电子学家。广东广州人。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在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从事电子管的研究工作,首先研制成我国第一只实验型示波管。长期从事阴极电子学研究,提出了动态表面发射中心模型的理论,不仅能解释很多阴极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而且与最新表面分析仪器所得的数据也相吻合,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领导研究室研制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61990)
325、袁翰青
  袁翰青(1905年9月7日—1994年3月2日),出生于江苏通州。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4年参加民主科学座谈会(九三学社前身)。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袁翰青于1905年9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通州市(今南通市)的一个商业职员家庭。父亲是商店职员,略有文化,望子成龙,对袁翰青自幼严格要求。1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51994)
326、余瑞璜
  余瑞璜,物理学家 1906年4月3日生于江西宜黄。192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7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5月19日逝世。 曾任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教授,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主要从事X射线晶体学、金属物理、固体物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1929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1942年创立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新综合法,被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61997)
327、李德群
  李德群(1945.8.7- )材料成形专家。江苏省泰县人。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冶金系。1981年获华中工学院硕士 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材料学院学位审议委员会主任,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 长期从事塑料注射成形模拟和智能型塑料注射机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显著工程应用效果。获2002年、2007年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328、许宝騄
  许宝騄 (1910.9.1-1970.12.18) 原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许宝騄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曾任两浙盐运使,著名昆曲家;兄许宝驹为民盟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兄许宝骙为著名民主人士;姐夫俞平伯为著名文学家、红学家。幼年受业于家庭教师,攻读《四书》、《五经》及其他传统经典,10岁起学作文言文。1925年入北京汇文中学高一,1928年毕业,同年考入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1970)
329、戴浩
  戴浩(1945.8.3- )自动化网专家。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某部第六十一研究所总工程师。现任某部第六十一研究所研究员。 担任某系统二期工程副总设计师,破析了网络软件DECnet的目的代码,发现并修改了程序中的致命错误;逆向编制链路层的专用协议文本,实现了国产微机与DECnet的互通。任该自动化网三期工程”总设计师时,统一了该系统网络和应用的技术体制,在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330、武迟
  武迟,石油化工专家 1914年12月16日生于浙江杭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年3月1日逝世。 曾任清华大学等校教授,石油工业部副总工程师,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在参加铂重整等炼油新工艺开发,利用炼厂气制取聚合级丁二烯和生产顺丁橡胶等攻关会战中,发挥了技术领导作用。参与并组织了分子筛催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41988)
331、蔡方荫
  蔡方荫(1901年4月27日—1963年12月13日),出生于江西南昌。土木建筑结构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蔡方荫,1920年考入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1925年以优异的成绩在清华学堂土木科毕业。同年,公费留学美国,在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学习研究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1928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并成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通讯会员。1928—1930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11963)
332、李幼平
  李幼平(1935.5.1- )电子学家,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小学教师家庭。1953年至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学习,1957至1959年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研修通信与遥测,此后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担任助教、讲师。1964年10月,被调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电子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70至80年代,在解决我国电子学系统许多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李幼平获得多种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333、龚晓南
  龚晓南(1944.10.12- )岩土工程专家。浙江省金华市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建系,。1984年获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1986年获洪堡奖学金赴德留学,1988年春回国。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地基处理、基坑工程、岩土工程施工环境效应及对策和工程教育等领域业绩突出。创建广义复合地基理论,促进形成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出版《复合地基》、《土塑性力学》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334、张履谦
  张履谦(1926.3.1- )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湖南长沙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抗美援朝期间为部队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为我国电子对抗事业做了开创性工作。参加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制导雷达。参加其抗干扰研究,多次击落U-2高空侦察机。负责研制多种远程精密空间跟踪和引导雷达,拓宽了雷达应用。主持研制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实现了我国第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335、孟昭英
  孟昭英(1906年12月24日—1995年2月25日),出生于河北乐亭。电子学家、物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孟昭英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一个偏僻乡村。他3岁丧父,靠长兄帮助,得以完成学业。1913年入走马浮村初等小学。1917年入乐亭县立高等小学。1919年入昌黎县成美中学初中。1923年入北京汇文中学高中。1924年考入燕京大学,1928年大学毕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61995)
336、李龙土
  李龙土(1935.11.20-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福建省南安市人。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研究。曾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 “高性能低烧多层陶瓷电容器”重大项目,对发展高技术产业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八五”先进工作者一等奖。带领课题组首次研制成功低烧多层压电陶瓷变压器并推广应用,在弛豫铁电陶瓷、高性能压电陶瓷及器件、复合特性热敏电阻、纳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337、朱永濬
  朱永(濬)(1929.12.15- )核化学化工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安徽省泾县。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长期从事核燃料萃取化学及工艺和高放射性废液分离化学的研究。60年代研究成功-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化学工艺并顺利用于生产,满足了国防需要;80年代以来,成功地研究开发了由高放射性废液去除锕系元素的三烷基(混合)氧膦TRPO萃取法,正在研究用于我国后处理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338、吴全德
  吴全德(1923.12-2005.12.29) 浙江黄岩人,著名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3年考取西南联大,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留校任物理系教师。1952年院系调整,改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1953年任电子学教研室代主任,1955年任电子物理教研室主任。1959年转到北京大学新建立的无线电电子学系,继续任原职。1961年被提升为副教授,1978年晋升为教授。曾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32005)
339、翁文波
  翁文波先生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石油地质学家、知名预测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测井和石油地球化学技术的创始人。浙江鄞县人。1912年2月18日生于浙江鄞县。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帝国大学哲学博士学位。40年来,总结、吸收先进经验,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了石油勘探工作。特别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参加指导了大庆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石油地质学家、知名预测论专家(19121994)
340、王志均
  王志均(1910年8月3日—2000年12月24日),出生于山西昔阳。生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王志均出生于山西太行山区土地贫瘠的昔阳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王贵祥在乡务农,母亲田氏在家操持家务,家中还有姐、弟、妹各一人。家境虽不富裕,但尚能维持。王志均少年时代在本乡读小学,学制7年,除国文、算术外,还念了四书、《诗经》等。王志均学习刻苦努力,每学期
著名生理学家和教育家(191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