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名人介绍(12)
221、张伯声
  张伯声(1903~1994),曾用名张谲骏,河南荥阳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教育家。 张伯声父亲张铭宸,为河南省议员,南阳中学监督。张伯声幼年就学于农村,经常参与农事,深知农民疾苦。1913年,进荥阳县城高小学习,喜爱自然地理。1917年考取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同年进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6年,他在清华毕业,遂被公费保送赴美留学。张伯声先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31994)
222、何友
  何友(1956.10.19- )信息融合专家。吉林磐石人。1982年、1988年分获海军工程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不伦瑞克工业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战场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IET Fellow等。 长期从事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研究、工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223、孙家广
  孙家广(1946.1.4- )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专家。出生于江苏镇江。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十五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管理技术与系统以及软件工程与系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负责研制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224、顾秉林
  顾秉林, 材料物理专家。原籍吉林德惠,1945年10月8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2年获丹麦Aarhus大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长。曾任清华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材料微观结构设计,特别是功能材料的组分、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上,居国际先进水平。建立的多元半导体合金设计模型,为某些新材料探索打下了基础提出的原子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
225、傅熹年
  傅熹年(1933.1.2- )建筑历史学家。原籍四川省江安县,出生于北京。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古代建筑史研究,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设计规律,揭示出中国古代城市以宫城、里坊为模数,大建筑群以主院落为模数,单体建筑以所用材和柱高为模数等一系列运用模数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方法。发现了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群在规划时用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26、王大中
  王大中, 核工程与核安全专家。1935年2月11日生于河北省昌黎。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2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0年代参与领导了我国自建屏蔽实验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70年代中以来,主持领导了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发展工作,提出了一种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获德、美、日等国发明专利。主持领导863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
227、陈厚群
  陈厚群(1932.5.3- )水工结构专家。江苏省无锡人。1950~195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在混凝土坝的抗震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及解决重大工程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小浪底、小湾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国家级和水利、水电行业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3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28、周丰峻
  周丰峻(1938.7.8- )防护工程专家。出生于山东省黄县,1961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防护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周丰峻研究员长期从事和主持防护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0效应试验、0理论计算以及防护工程抗冲击0作用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开创性的研究,对防护工程的发展起了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29、陈冀胜
  陈冀胜(1932.07.15- )军事医学与药物化学专家。天津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现任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研究员,曾任国防科委某研究院副所长,防化研究院四所所长、院政治委员、总工程师以及中国化学会、中国毒理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天然药物》、《应用化学》、及《J. Nat. Toxins》、《J. Med. Chem. Def.》编委、学术顾问等。 从事药物化学与药物设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230、郝吉明
  郝吉明(1946.8.25- )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经过3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231、贺克斌
  贺克斌(1962.8.28- )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四川成都人,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 的研究,以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复合污染-溯源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为核心,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新技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主持建立了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在线技术平台,为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在精细溯源和定量评估方面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出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232、孙宝国
  孙宝国(1961.2.28- )香料和食品添加剂专家。山东省招远市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工系。2003年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构建了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特征结构单元模型,研究成功了一系列重要肉香味食品香料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3--硫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233、杨志峰
  杨志峰(1963.8.20- )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专家。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兼任民盟中央委员会生态环境专委会主任、国际环境生态学会主席、国际能值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研究,在流域生态需水保障、湿地和城市环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234、周孝信
  周孝信, 电力系统专家。1940年4月7日生于山东蓬莱。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方法的研究。70年代开始研究现代电力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主持开发我国第一套“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大型软件,在全国各地电力系统广泛应用。30多年来,参加或主持我国多项大型超高压输电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在我
中国科学院院士
235、廖翠凤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林语堂与她的兄弟很有交情,应邀去廖家吃饭。席间林语堂觉得有一双眼睛在偷看他(后来廖翠凤说是看他吃几碗饭),接着又发现他远行换下来的脏衣服被廖翠凤拿去洗了。后来廖翠凤上了圣玛丽亚书院,她听说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读大二时连续三次上台领奖,大出风头,对林语堂更有了钦佩之情。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
236、黄胜年
  黄胜年,核物理学家 1932年2月10日生于江苏太仓。1950~195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1952~1955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学习。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子物理与原子核裂变的实验研究和组织工作。测定或澄清了(国外有分歧的)-与核能发展所需要的某些核数据。先后完成了各种能量中子引起铀、钚、钍核素以及铀
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2009)
237、蒲富恪
  蒲富恪,物理学家 1930年7月18日生于四川成都。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5月2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应用统计物理中的双时格林函数方法,改进了反铁磁的量子理论,首次建立了在整个温度区域内适用的磁化强度公式。与合作者导出稀土金属f-f间接交换作用的哈密顿量,解释了新的赝偶极
中国科学院院士(19302001)
238、孟宪民
  孟宪民,地质学、矿床学家 1900年2月2日生于江苏武进。19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4年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矿业学院。192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9年2月18日逝世。 曾任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矿床地质研究,特别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矿物组成以及成矿理论有深入研究,擅长矿物微量化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01969)
239、吕保维
  吕保维,(1916.7.22-2004.2.10),电波传播科学家。江苏常州人。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4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7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国电波传播科研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主持规划和建立合理布局的全国电离层观测站网。主持对流层前向散射传播实验和从事理论研究,所得结果和经验为后来设计对流层散射通信设备和建立这种电路提供了依据。从事无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62004)
240、方秦汉
  方秦汉(1925.4.20-2014.10.14)桥梁工程专家。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人。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现任中铁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兼任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名誉院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铁道部参加武汉长江大桥设计,1954—1958年,先后任湘江大桥、乌江大桥设计负责人,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工程副总工,1958—2004年,主持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192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