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会隐忍的十大历史人物
勾践
  越王勾践的隐忍程度可以说是到达了巅峰境界。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之后,为了活命,堂堂一国之君入吴做了吴王夫差的仆人,每天做着杂役的工作,甚至还为夫差尝粪诊病,这种屈辱可想而知,可是越王勾践硬生生的忍下了,之后被吴王夫差特赦归国。回国之后的勾践卧薪尝胆,发展越国国力,终于得以重聚雄兵,发动攻吴战争,一战而下吴国,一雪前耻,一跃成为春秋霸主。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求和。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 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灭吴国称霸,是春秋时期最
唐宣宗李忱
  唐朝自唐玄宗之后明主不多,唐宣宗李忱算是一个。唐宣宗小时候就沉默寡言,宫中上下都都认为他”不慧“也就是不聪明。唐宣宗身经太和、会昌两朝,深知其中厉害,所以他与众人在一起尤其人多之时几乎从不说话,这更坐实了他”不慧“的传言。他的几个侄子皇帝对他也不尊重,宴饮集会的时候经常强逼他说话,以此为乐,特别是武宗对他更是不甚礼貌。其实唐宣宗的隐忍不言是出于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他的沉默不语和”不慧“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公元846年唐武宗病危之际,宦官马元贽等人认为李忱”不慧“又不怎么说话可能会比较容易控制,于是就以武宗诸子年幼,需立贤德之人为由拥立李忱为皇太叔。唐宣宗登基之后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一改之前的沉默寡言,处理政务有条不紊,直到这时群臣和宫中才明白二十多年以来唐宣宗之前种种都是隐忍不发,韬光隐晦而已。  唐宣宗李忱(公元810-859年),别名李忱、李怡、琼俊,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宪宗李纯之子。唐宣宗李忱代表作有吊白居易、百丈山,在位期间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唐朝出现了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史称“大中之治”。公元859年,病入膏肓的唐宣宗驾崩,谥号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李忱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为唐宪宗的第十三子,生母原为
(810859)
光武帝刘秀
  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在初期,他征战有功,更始帝却将他的兄长杀了。此时刘秀极为悲痛,但他强忍悲痛,不现于形色。刘秀以有功之身,隐藏自己的功劳,还向更始帝承认了兄长犯上之罪。更始帝于是对刘秀放下了戒心,封其做武信侯。刘秀最终凭借强大忍耐力躲过一劫,并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东汉王朝。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 ,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朝王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3-4] 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
(前557)
司马懿
  司马懿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能忍的人。曹操在世期间,多疑的曹操一直提防着他,司马懿只得小心谨慎的隐忍潜伏。曹丕继位之后,虽然说司马懿的处境好了一点,可是依旧被曹丕所忌惮,司马懿处处受制,只能继续选择隐忍。曹睿在位时期,诸葛亮开始北伐魏国,曹睿于是任命司马懿领军出征,司马懿开始掌握军事大权,可是基本上只要战事一停,司马懿的军权就会被剥夺,司马懿再一次忍了;曹芳登基之后,司马懿被大将军曹爽排挤出朝廷,成为毫无实权的太傅,司马懿再一次忍下了,可是这是司马懿最后一次的容忍。之后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占领洛阳,除掉了曹爽,掌握了曹魏政权。  司马懿(179—251年),208年为文学掾,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乘曹爽陪曹芳离洛阳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
(179251)
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在史学界的地位极其之高,对中国的历史研究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作者司马迁也被后人称之为“史圣”。可是在写出这部鸿篇巨著之前,司马迁却遭受了男人最不能忍受的屈辱:宫刑。作为根正苗红的史官世家的传人,遭受宫刑的司马迁可以说是绝望的,面对这种天大的屈辱,司马迁不止一次的想终结掉自己的生命,可是最终他还是忍受住了这莫大的屈辱,忍受住了世人非议的眼光,最后才写出了《史记》这一史学界的煌煌巨著。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
楚庄王熊侣
  根据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明白这是在暗讽自己三年无所作为,于是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半年之后,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废除十项不好的政令,启用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此楚国内部整顿完毕,国力大增。进而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楚庄王春秋楚国国君(前613——前591)。名旅(或作吕、侣)。在位时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使“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国势大振。庄王三年(前611年),灭庸(今湖北竹山西南)。继攻陆浑之戎,向周室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后大败晋军于邲(今河南荥阳北),迫使鲁、宋、郑、陈等国先后归附,称霸中原。楚庄王(?~前591)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芈姓,名旅。又称熊侣。在位期间(前613~前5
刘备
  刘备胸怀天下,有大志,只可惜他所拥有的只有一顶“汉室宗亲”的破帽子。刘备很有心计很能忍,没背景没实力没颜值没霸气,所以只能忍。先后投靠过刘焉,卢植,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终究却坑了投靠的人。刘备正是凭借超强的忍耐力,才能从一无所有到带领关、张、诸葛亮等人,三分天下而得其一。  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庙号烈祖。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东汉汉灵帝末年,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三顾茅庐后始得诸葛亮辅佐。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孙权将周瑜等大胜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荆州五郡,后又夺取益州。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刘备于建安二十
(161223)
韩信
  韩信早年的时候,胸怀大志,虽然仰望星空,却不懂得脚踏实地。他一个有手有脚的大男人,整日游手好闲,却还要靠着洗衣的老婆婆施舍饭菜,因此非常被人看不起。终于一天,当地的一个恶霸没事儿找事儿,让他要么拿剑杀了他,要么从他胯下钻过去。韩信本来可以将这个恶霸杀掉,但是没有,因为这样他就会成为一个囚犯,自己的宏图大志再也不能实现了。因此韩信最终选择的遭受胯下之辱,之后就离开家乡,拜师苦学,最后成为一代名臣,著名军事家,名留青史。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 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 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
孙膑
  孙膑本名孙伯灵,是兵圣孙武的后代,拜于享誉天下的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在学艺期间,他结识了表面兄弟庞涓,并视其为知己。之后庞涓忍受不了深山学艺的枯燥生活,加上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优秀,所以就先行下山入魏出仕。不得不说,庞涓确实是有本事的人,入魏之后,打了不少胜仗,很快就成为了手握大权的魏国大将军,成为魏国政坛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而另一方面的孙膑,依旧在鬼谷子门下研习兵法,对军事的理解越发的透彻,兵法大成之后的孙膑下山到了魏国投靠庞涓。没想到庞涓担心兵法大成的孙膑会取他而代之。于是先下手为强,将孙膑迫害入狱,并对他施以膑刑,废掉了孙膑双腿,之后庞涓还不放心,准备将孙膑置之死地。孙膑只能忍辱偷生,于是装疯卖傻,甚至做出了吃屎的举动才得以躲过庞涓的屠刀,之后辗转到了齐国,成为齐国的军师。最后帮助齐国击败魏国,奠定了齐国的霸主地位,晚年的孙膑隐居著作《孙膑兵法》,对后世的军事影响极为深远。    孙膑(生卒年不详),,齐国鄄邑(今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人,孙武的后世子孙。原名不详,因受膑刑,被砍去两个膑骨,故世称孙膑。大致于孙武去世后百余年、即公元前3世纪,生于阿、鄄(今山东阳谷阿城镇、鄄城县)之间。他是战国中期齐国人,我国历史上享有盛名并富于传奇色彩的军事家。战国中期,战事频仍,吸引了许多有识之士尚武习兵、建功立业。孙膑青年时期,曾同庞涓一起拜当时隐居山野的鬼谷子学习兵法,有很深的军事理
(?~前316)
薄姬
  薄姬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经历的最苦的事她都经历了。幼时丧父,中年丧夫,守完死寡守活寡,晚年又白发人送黑发人。她的隐忍与克己,躲过了吕雉的“清洗”,她的教子有方,成就了刘恒“文景之治”的伟业。也许她自己都没有想到,在皇室争斗中当了半辈子透明人,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清晰的一笔。  薄姬(?―公元前155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汉高祖刘邦的嫔妃、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姬原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妾室,魏豹被韩信击败后,薄姬被召入汉宫,但入宫一年多,却连刘邦的面都没有见过。薄姬年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交好,约定三人之中不管谁先富贵,都不要忘了其他二人。后来管夫人、赵子儿先后受到刘邦宠幸。两个美人侍候刘邦时,相见笑说与薄姬初时的约定。刘邦问起当中因由,两人俱以事实相告。刘邦心凄
(?~前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