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名人录
魏敬中
  魏敬中(1778~1860年),又名建中,字治原,号和斋、和宇,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生于樟源村。祖昌佐、父德化,读书未仕,为人纯谨。敬中幼年聪敏好学,五岁入塾启蒙,有人问他:“独不恋母乎?”他回答:“恋学即恋母也。”读《易·乾象》,叹息道:“欲为君子宜法天。”要祖父替他书“天”字贴在书房墙壁上,以自惕励。他十一岁就能下笔成文。稍长,博览经史典籍,立志远大,为文跌宕有奇气,不同凡响。福安名士郑英山发现他是个人才,曾留他在家中读书。敬中十八岁进县学,嘉庆六年(1801),考选拔贡,并为本科乡试经魁。翌年春,赴京参加会试,没有考取,回闽主讲松溪湛卢书院和政和星溪书院,曾先后七次赴京应试,候试期
[] (17781860)
汤耳
  汤耳,字闻之,里渺村(川中村)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宣宗间中进士,任长溪县(今霞浦县)知县。汤耳原居宁德黄檀,后与其弟携家眷迁至里渺,筑屋凤山南麓,修道路,建木桥,造磴步,以便行人。汤耳致仕后回川中定居,开发良田。咸通二年(861)捐舍基地与普济和尚建凤山寺,舍己田作寺田。此后,遣长子汤让迁梅山,次子汤谦迁孝悌,三子汤讲居川中,三兄弟互相提携,汤姓子孙世代繁衍,使川中、梅山、孝悌及其附近村庄得到开发。汤耳卒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享年88岁,墓葬川中南山岭。
[] (806893)
凌福顺
  凌福顺(1912~1936年),化名庞飞虎,莲地村人,民国元年(1912)2月生于端源村。家境贫苦,全家住在他人破败的旧屋里,父亲凌建保靠打短工维持家庭生活,后因贫病交加双目失明,生活无靠,母亲方娇带着襁褓中的福顺,求乞度日。福顺13岁,母亲病故,从此便开始打零工、当学徒谋生,在困苦的生活中磨炼就一副强壮的身体和倔强的性格,常替穷人打不平。民国20年,到周墩区常备队当兵。在常备队期间结识了肖志芳、郑佛前,志同道合。次年4月,在肖、郑的影响下,加入周墩革命组织,他斗争性强,敢做敢为,很快就成为革命骨干。民国22年(1933)春,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书记詹如柏到周墩,在“陈振记”杂货店秘密召集王大尧、
(19121936)
孙翼如
  孙翼如,名贻谷,字兆燕,号翼如,以号行,洋中村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月生于书香世家。祖湘湄,少司马奉政大夫,父武翼都尉。翼如自幼聪慧,受到良好的家庭影响,对经史研习有素,能诗善文,弱冠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同治八年(1869),补博士弟子员。次年,参加乡试,中副榜举人。光绪三年(1877),北上京都,考取八旗官学教习,例选知县。为奉侍双亲,久居在家,屡征不仕,父母去世,丧满,于二十一年春,奉派四川任资州罗泉井分州别驾。翼如任职期间,深入体察民俗舆情,撤并政府机构、裁减冗员、重视农业、劝课农桑、整顿盐政、禁令缉私兵勇巡哨差丁骚扰偏隅、下令禁赌、案牍风清。开公仓赈济饥民,令富户减价粜粮
[] (18481898)
叶允馨
  叶允馨,字正梓,号少斋,端源村人,清咸丰五年(1855)生,家境清寒,自幼随父寅清学习,受家学影响颇深。光绪七年(1881)考取生员后,承继父业,在万寿、孝义、水云等禅林设帐授徒,四方学子负笈求教,从游者多为生员。中年考取增广生,掌教初晴书院,执教不怠,见善勇为。清末,周墩县丞窦世忠、牛元慎贪婪违法,不断加取串钱,勒减银价,百姓深受其害。允馨与擎友李树玑不阿权贵,毅然赴省城上诉,历经三年周折,终于得以胜诉,县丞罢职,粮照旧例,百姓负担赖以减轻。科举废后,受周墩县丞梁兆熙特聘为狮城小学堂堂长,革旧鼎新,振兴文教。清末颁行-时,允馨以“学行纯笃,名望素孚”被选为省谘议局初选议员,民国初任周墩自治议
[] (18551915)
周召南
  周召南,字敦诗,别字雅言,号棠坡,狮城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自幼好学,授业于周道兴,勤究四书、经史,学业猛进,19岁考取秀才,因母寡,在家奉侍。召南性情敦厚朴实,言行谨慎,事母至孝,母亲起居饮食,事必亲躬,邻里称颂。居家勤究经史,尤长书法,学习欧体,笔划瘦硬神妙,书法之精,首屈斯时。后由七步陈荫堂推荐,赴福州主事宁周会馆,主馆八年,奉公守职,经济往来,毫不染指。后因母年老辞归。召南为人坦诚,对人不论亲疏皆以诚相待,他常说:“彼实宥我,余非能善此”,或受郁抑之事,也是以“我之咎也,彼何罪”处之。他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处世态度,众人称赞:“使世尽如棠坡者,则朝廷之事清,而有司之事寡矣
[] (18471925)
徐援
  徐援,又名义援,号汉烈,后改名马援,纯池村人,明天启五年(1625)生。少负大志,性旷达,体强壮。家贫,早年跟随长辈往闽北、浙江等地谋生,从事打铁、烧炭,辛劳困苦,生活艰辛。时值清初,战事频繁,民不聊生,徐援毅然聚众举义,结寨为营,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人称马二爷。在浙江丽水、庆元一带劫富济贫,历十余年,深受穷苦百姓拥护,归附者达千余人。清康熙七年(1668),闽浙总督李宣奉诏招编,徐援率众归顺,授浙江杭州府督标左营参将,后升选广西平乐府副总兵。康熙十三年,徐援奉诏讨伐“三藩”叛乱,收复柳州、梧州等府,征战有功,升任都督。康熙二十年辞职,诏准带都督同知衔回乡。徐援回家后,热心为乡里兴利除弊,整肃盐
[] (16251703)
汤荣标
  汤荣标,字尚宾,号霞城,玛坑村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七月生于将门望族。祖父汤贵玉,清云骑尉,乾隆五十三年带兵随军进驻台湾,在战斗中阵亡,诰赠“武翼都尉”,赐“世袭罔替”。父汤宝华世袭任闽安守备、建宁松溪都阃府、峰火门游击,诏赠“武翼都尉”。荣标自幼习武,体魄魁梧,练就一身武艺。因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出外谋生。中年遇亲戚题荐,由云骑都尉署闽安都司、彭湖都司,历升泉州、厦门守备,南澳左营游击,闽安协镇,下铜山参将等职。荣标守卫闽安时,于道光间三次奉命护解“皇银”上京,有功加奖。道光十八年(1838)海寇侵犯福建沿海,荣标率船队迎战,击沉寇船建立战功,升任闽安都督。道光二十年海寇再次侵犯闽海
[] (17711841)
黄颐
  黄颐,字松龄,号鹤年,福建闽侯桐口乡渡坞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生于贫苦农民家庭。黄颐自小习农,好学勤奋,半耕半读完成中学课业,后出洋到北婆罗洲、沙涝越等地办学。民国18年(1929)回国,考取中山大学师范专修科,在校期间深受林植夫先生新民主主义思想影响。毕业后,曾在霞浦、福安、建瓯、南平、晋江等地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任福建省抗敌会干事,福建、江西等地建设人员训练班主任、教育长等职。民国38年5月,参加福建省第三届县长检定考试及格,任省政府民政厅视察。6月初,被委任为周宁县县长。11日,他带随员8人到周宁上任。一路上目睹国民党李延年残部过境时留下的满目疮痍、民
(19041974)
詹正良
  詹正良,杉洋村人,生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道光间恩贡生,为人正直,乐善好施,热爱交通建设事业。杉洋村位于福安、宁德、周宁三县交界地,溪流山涧错综,道路崎岖,往来交通不便。正良致力于桥梁道路修建,或独资,或为首捐资募建。咸丰五年(1855)铺长峰村外通往咸村、霍童石路一条,路边建路亭一座,俗称观音亭。咸丰八年,在福安界紫竹村建造石板桥一座,名立昌桥(又名德昌桥),交通湖头、罗洋、穆阳等地。咸丰九年,在观音亭边合溪处独资建石拱桥一座,取名淑风桥,在桥下巨石上镌刻“保斯桥,留群石,题此语,嘱千秋”,同时开辟一华里石路接连旧路,改建赤洋村边旧木廊桥为石板桥。同治间(1862~1874),为首募资
[] (18101880)
周道兴
  周道兴,号仁山,狮城人,清道光七年(1827)生。父志京,性慈,疏财好义,在政和一带肩挑买卖,养家糊口。道兴因家贫童年失学,由于天资聪颖,奋发勤学,曾说“三年得句,欲为贾岛执鞭”,寝食出入手不释卷,数年痛绳于学,博览深究“四书”、“五经”。咸丰十年(1860),取入邑庠。同治二年(1863)鄮山状元、学政章载鋆殿视学福宁府,阅道兴考卷,见其诗文立志不卑,论古有识,遂取古学第一名,准为廪贡生,并书“入圣希贤难一唯,穷经究史可千秋”联句以勉励。随即例捐训导,加捐浙江某县丞。光绪四年(1878),道兴出任杭州府代理经历,著有《初仕要言》一文,版藏杭州崇文堂。后弃官回乡,设馆法云庵、孝义寺、兴福寺,收
[] (1827~?)
罗金木
  罗金木,又名罗世全,梧柏洋村人,光绪十二年(1886)生于福安县康厝石尖村。罗家世代务农,金木自幼帮助父亲劳动,吃苦耐劳,正直仗义。16岁出外当长工,20岁时因家遭火灾,迁居梧柏洋,租种地主土地,艰难度日。24岁时逼于生计,去政和山区烧炭谋生,饱尝生活艰苦,目睹炭工的工伤病痛、无医无药困状,他拜师学青草药为炭工医伤治病,广交穷朋友。他的为人表现引起闽北游击队关注。民国22年(1933)初,在浦城溪东被吸收参加革命,活动于炭工之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遣回周墩,与吴华禄接上关系,在梧柏洋一带从事游击活动。民国23年10月,周墩-胜利后,国民党和地方反动势力进行反扑,革命武装暂时撤出县城,转入
张华山
  张华山,原名先梨,绰号柴头梨,梧柏洋村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聪明好学,利用放牛空隙读点书,粗识文字,在家务农。民国22年(1933),华山参加革命,民国23年1月参加安德县游击第一支队,同年冬受党组织委派与吴华禄、张云腾等成立梧柏洋苏维埃政府,罗金木任村主席,他是成员之一。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贫苦农民配合游击队,打土豪、分粮食,开展“五抗”斗争。8月,中共周墩中心县委成立,他担任周墩县委南区区委书记,深入发动群众分散隐藏粮食,抗粮抗租;带领游击队配合红军独立师第三纵队攻打杉洋王贵生警察队;截击国民党独立旅,缴获大批子弹;攻打玛坑民团,捕获豪绅汤乃德,征饷460
(19071940)
魏锡华
  魏锡华(1913~1982年),原籍周宁樟源村人,民国2年(1913)6月26日出生于福州。父鸿翚,清光绪癸卯(1903)科恩贡,历任县学教谕、训导,山东即墨县知县。锡华幼年丧父,生活清苦,8岁入小学,发奋读书。民国18年(1929)初中毕业后,因生活贫困辍学,到上海华通书局部当校对员,后又入上海私立惠灵中学读书。不久,转学福建省立福州第一中学。民国23年考入国立江苏医学院医学系,29年毕业后任福建省立医学院助教。民国30年入陆军军医学校血清研究所进修,在李振翩导师指导下,研究磺胺类药物对噬菌体溶菌作用的影响,发表论文《磺醯类药物对于伤寒噬菌体溶菌作用的影响》。民国32年进中央卫生实验流行病预
(19131982)
叶寅清
  叶寅清,字宏本,号敬斋,端源村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生。家贫,道光十年(1830),考入县学后补廪生。同治八年(1869)岁贡,候选儒学正堂。寅清生平急公好义,待人宽厚,嗜书好学,致力于《左传》、《史记》、《汉书》及韩愈诗文的研究,遇有不解,常勤奋深研不懈。其文思敏捷,挥毫立就,作文赋诗,言简意赅,不拘繁文缛节,能脱故旧藩篱,立意清新,为当时文人楷模。寅清连任初晴书院山长,执教20余年,学生遍布四方,学有成就,当时入庠者30余人出其门下。他的文章道德,为时人所敬仰。高足杨钟南等人,是当时周墩知识界的名士。寅清补廪出贡后,未曾赴乡试,一生教书为业,安贫乐道,不因生计艰难而怨尤。他捐赠7年束
[] (18091874)
肖安轩
  肖安轩,狮城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父亲开中药店,勉力送子读书。安轩10岁进宁德莲峰小学读书,聪慧好学,成绩优良。毕业后,受聘到周墩初晴小学(原宁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任教,后任校长。“五四”运动后,安轩思想进步,关心政治。民国21年(1932),王大尧等人回周墩秘密串连,宣传革命,安轩深受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民国22年春,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书记詹如柏到周墩活动,在“陈振记”杂货店开革命骨干会议,安轩参加会议,接受任务,以教员身份为掩护,来往于浦源、官洋等地,发动群众参加革命组织。同年,周墩革命小组以“保护地方治安”为名,组织“白带会”,安轩受委派任“白带会”文书,负责内部组织工作,以
(18941936)
叶培山
  叶培山,原名承琛,学名培山,别号寿南。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于端源村。6岁入塾启蒙,8岁随外祖父学习四书、五经,后随母舅谢凤岐就学于寿宁鳌阳高等小学,凤岐辞去校长职务后,培山转学宁德蕉城高等小学。民国9年(1920)毕业,升学到福建第三中学(校址霞浦)。民国13年,培山考入福建省法政专科学校预科,学习成绩好,交游广。在学期间任福宁留省同学会会长,兼任《民国日报》社,笃信-。国民党省党部筹备处委派他任宁德县国民党筹备处主任委员,到宁德宣传革命,为地方旧势力所不容,返校继续学习。毕业后,派往尤溪县任司法承审员,意欲秉公执法,为民办事。但当时尤溪处在卢兴邦势力威慑之下,法律受到践踏,培山愤而辞职
(19021949)
郑德厚
  郑德厚,字克淳,浦源村人,生于明嘉靖初。少负壮志,习文练武,熟谙武略,为乡亲所器重。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萌源村遭匪首徐颛六率匪徒300余人劫掠,德厚召集乡勇400余人增援抗击,匪溃败逃遁。嘉靖四十年,德厚与其兄组织乡勇出剿山匪刘大眼,擒拿其头目朱二、黄孝四、郑品十等人送官府究办,其残部溃散。嘉靖四十二年,倭寇-周墩,劫掠烧杀,德厚为安乡保民,与众乡亲筹集白银百余两,赶筑塞堡,日夜巡逻,加强防御,乡里得以安宁,德厚因此倍受乡民敬重。德厚卒年不详。
[]
何道武
  何道武,又名何德诚,后垄村人。光绪二十年(1894)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0岁时,父亲逝世,第二年母亲又病故,孤苦伶仃,靠给人看牛、打短工过日子,受尽-。在困境中,磨练就倔强性格,拜师学拳术,练就一身武功。28岁回到家里务农劳动,深受国民党、地主的剥削压迫,他组织“法兵”进行反抗,遭到国民党镇压,“法兵”溃散后,道武在后垄溪摆渡度日。民国24年(1935)6月,周墩西北区区委书记郑启奎和瞿汉坤等人到后垄宣传发动革命,组织武装,道武参加革命活动,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后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开展“五抗”(抗粮、抗捐、抗税、抗租、抗债)斗争。先后在后垄、溪山、溪坪、屏南半岭村等地发动群众开展分
(18941985)
全部周宁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