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历史人物介绍2
林秋光
  林秋光(1911~1938年)原名辉军,号菊人。宁德七都人。家庭小商贩。林秋光幼时,在七都有源书院读书。民国12年(1923年),赴霞浦作元学校求学,与马立峰同学。在进步教师魏阿拾的教育下,接受马列主义真理。与马立峰一起,参加魏阿拾发动的冲击军阀十一旅的革命行动。林秋光还同马立峰等人组织学生联合会,带领同学上街宣传、-,收缴商店日货,发起-运动。民国18年秋,林秋光奔赴福安柏柱洋,与马立峰组织抗租、抗捐、抗债、抗税、抗粮的斗争。次年,经
(19111938)
池陈旺
  池陈旺(1905~1936年)又名文衡,霍童坑头村人。自幼务农,家庭贫苦。民国22年(1933年)6月,池陈旺参加村赤卫队不久,就参加了叶飞、颜阿兰领导的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袭击坑仔里民团的战斗。随后,由颜阿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池陈旺带领5名赤卫队员袭击石堂民团,夺取22支0,他的机智勇敢,深受叶飞赏识。不久,被任命为坑头村赤卫队队长。民国23年7月,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在坑头村成立,池陈旺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0月,他带领游击队阻
(19051936)
蔡威
  蔡威(1907~1936年)原名蔡泽鏛,乳名景芬。宁德城关人。蔡威出生富家。民国11年(1922年),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翌年,随舅父林振翰赴宁波补习英语。民国14年,入上海惠灵英语专科学校读书。当时,他受马列主义思想熏陶,锐意投身革命。民国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被上海党组织派回福建,旋归宁德,与郑长璋以筹组国民党宁德县党部的名义,开展革命活动,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反帝反霸斗争。民国16年4月3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夕,
革命烈士 (19071936)
谢大大
  谢大大(1901~1934年)漳湾王坑村人。30年代初,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闽东农村,灾荒不断,赋税繁重,民不聊生。时宁德城关有名的“十八帮”头目谢大大,以忠义结交朋友,抱打不平,劫富济贫,成为民间传奇人物。谢大大等为了生活,也干些如贩运私盐、宰私牛、开赌场的事,他们还在一起练拳习武,谈论时政。民国19年(1930年),马立峰在福安领导革命的消息传到宁德城关,谢大大深受鼓舞。是年冬夜,明伦堂教员黄荣国从福安带回一批革命传单、标语。大家聚在谢
(19011934)
颜阿兰
  颜阿兰(1910~1933年)大名敦愉,别名棠民,乳名阿兰。霍童镇人。民国11年(1922年),颜阿兰入私塾读书。民国16年,就读于霍童民众夜校。经进步教师潘于光的启发,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革命道理。民国17年,离家赴福州,找到中共组织,结识马立峰、叶秀蕃,走上革命道路。民国18年4月,马立峰等4人在福州西湖成立闽东中共党小组。会后,他们发动和组织福州人力车工人-运动。阿兰化装成人力车夫,拉车到闹市或戏院散发传单,并与工人们一道烧毁日
(19101933)
林振翰
  林振翰(1884~1932年)字永修,号蔚文。宁德城关人。自幼勤奋好学,思想新颖。是我国第一个把世界语引进国内的学者,也是我国近代盐政专家。林振翰出生在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林延伸,号理斋,清末举人,官罗源县教谕,是维新派代表康有为的好友。后因时政日非,理斋弃官归里。在家乡,他创办乡学,围垦农田,兴办茶厂,视实业、教育为“富强之大本”。林振翰13岁入福州格致书院,18岁应试补弟子员,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鳌峰、智用书院。又以高才生被选
(18841932)
郑长璋
  郑长璋(1901~1927年)字仲珊,乳名细记,城关人,祖上经商。长璋小时就读于福宁府中学堂。民国10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预科。在学期间,接受马列主义熏陶,参加北京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民国15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长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1月,受北京党组织派遣回福建工作。长璋抵闽后,经中共福州特委组织部长陈应中与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工人部长、共产-表马式才商议后决定,以建立国民党宁德县党部筹备处名
(19011927)
刘廷珍
  刘廷珍(1852~1926年)又名斯盛,字式儒,号聘臣。宁德城关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进士。次年任奉天凤凰厅知县(今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四日,沙俄侵略中国,占领陪都奉天。时刘廷珍任职于凤凰厅。兵临城下,民情忧惧。奉天巡道本仪出迎,廷珍拒之,宁死不屈,誓与城邑共存亡。廷珍朝服衣冠,独坐正堂候之。俄兵直入中堂,廷珍浩气凛然,毫不畏缩。俄兵骇叹而退,兵士亦不敢扰乱市境,全城赖之以安。光
(18521926)
林高名
  林高名(1852~1923年)宁德霍童人。是霍童老牌“仁记”剪刀生产的继承和发展者。最先由其祖父林元封于清嘉庆年间,师从泉州名匠后,回霍童设炉生产,并取名“仁记”剪刀,其产品颇受欢迎。元封卒后,林必通继承其父生产工艺继续生产剪刀。而后再传至儿子林高明之手。林高名聪明好钻研,大胆改进祖传工艺,将烧红的铁坯锻打成剪刀再在坯件刀口安上精钢,烧红锻打溶合。准确掌握淬火度,刚柔并济,剪刀锋利耐用,不曲不卷,硬到二片铜币相叠一剪即断,软到丝绸软料一
(18521923)
黄树荣
  黄树荣(1863~1923年)又名有晬,字作敷,宁德霍童石桥人。16岁应县试入邑庠,以优异成绩名列一等廪生。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诰授朝议大夫,任户部江南司主事。值甲午中日战后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黄树荣面对“庸碌无所见”的京城政界,十分愤慨,毅然辞职归里。光绪二十九年,黄树荣谒部改选,朝廷加以同知衔,授广东茂名县知县;先后调任广东阳春、龙门县知县。任内廉正奉公,深受人民爱戴。后调省会,历任广东全省警务公所总务科科长、臬
(18631923)
蔡步钟
  蔡步钟(1831~1869年)字则玉,号监泉,城关人。清廪生,其父蔡志谅任户部员外郎,他随侍在京邸,以输饷得官,任刑部员外郎分发四川。知府督臣骆秉章委蔡步钟谳局提调,备加器重。嗣后,奏报朝廷,以蔡步钟补用雅州府知府。任初,李永利起义,攻陷名山县,蔡步钟与总兵唐友耕率兵讨伐。清同治二年(1863年)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到云南边境从米粮坝渡江急进,拟攻雅州不备。蔡步钟首承督臣骆秉章围剿石达开檄文,统带汉族、土族兵卒,驰防大渡河。三月二
[] (18311869)
吴国华
  吴国华(1579~1627年)字朝宾,号爱日,城关人。性忠朴,折节读书,崇拜程、朱,排黜佛、老。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举人,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尝奉使赵、鲁,温恭有体,谢绝馈赠,贤声著于藩服。天启初年,升任兵科给事中。当时宦官弄权,朝中以直言受祸者,踵踵相接。工部营缮司主事曹钦程,结党营私,胡作非为。国华愤慨,上疏劾曹钦程,指数奸党,字字诛心。宦官大怒,假传圣旨削去其官职。吴罢官归里,忧思君国,于天启七年(1627
[] (15791627)
蔡景榕
  蔡景榕(1538~1609年)字尚秀,自号日东来。金涵蔡洋人,出身雇农家庭。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秀才。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月,倭寇侵占宁城。翌年五月初九,蔡景榕被倭所掳,东渡扶桑,时年25岁。在日被贩卖为奴,后又转卖于商人,无业可就。适逢八月十五日,商人携景榕往松原山南林寺焚香,谒见高僧俊可。僧询问景榕身世。因言语不通,他要来纸笔,书曰“大明秀才蔡景榕”。僧欲面试其才,指庭前芙蓉为题。景榕见物思情,挥毫书下:“风来翠盖动,露滴霞
[] (15381609)
陈琯
  陈琯(生卒年月不详)字谐卿,号东川,宁德县城关人。生于明嘉靖初年,享寿89岁。陈琯由岁贡授江南凤阳府太和县(在今安徽省)训导时,为太和县编纂第一部县志。之后,历官徐州砀山县教谕、代理萧县县令,后任广东琼州府会同县令,均有政绩。海南盛产槟榔,收入颇丰,上官欲按株征收捐税,而槟榔以果定产,产量不稳,以株计征不利百姓。陈琯在任会同县令时,抗议止之,事遂寝,海南百姓赞琯德政。陈琯任内,政通人和。后得病,请求离职。当道惜其才,留他在任调理。此时,
[]
林聪
  林聪(1415~1482年)字季聪,号见庵,宁德七都峬源人。明正统四年(1439年),赴京应试,中进士。八年,拜刑科给事中。林聪秉性刚直,骨鲠诤诤,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上任伊始,林聪就针对明初六大官办银矿之一的宁德宝丰银矿劳动条件恶劣、劳役艰难、课银额重等情况,上了《请免宁德县除办银课外别项差办状》,建议“无图银课之利”,应“将坑冶封闭,银课免办,与民休息”。未被英宗采纳。次年,该矿改由浙-田小业主叶宗留等人经营,福建参政宋彰以“矿盗日炽
[] (14151482)
周斌
  周斌(1331~1394年)字质夫,洋中人。明洪武五年(1372年)举乡试,授建宁教授。任上,一心兴学课徒,培植后秀。他素来健谈,言论风生。与郡有司所论皆政教大计,从不言及私事,彼此非公事不私谒。时值明朝初立,兵革未息,社会不宁,教育弊端颇多。为修废起弊,砥砺学行,他严立教规,督诲门生;勉其振肃士风,励志求学;对贫苦而勤奋的青年奖掖揄扬。周斌颇有知人之明,任建宁教授时,学生杨文敏出身微贱,家道贫寒,见其气质不凡,倾力指授。一日,他对文敏
[] (13311394)
韩信同
  韩信同(生卒年月不详)字伯循,号古遗,又号中村,五都中村涵头人。元初,陈普讲学于石堂山。信同与其友杨琬等执弟子礼受业其门。在陈普指授下,信同对宋代濂学、洛学、关学、闽学诸典籍搜览殆遍,废寝忘食,悉心探究。在此基础上,他又对诸家经典著作重新整理。曾刊刻《落华藻》,贯通周(周敦颐)、程(程灏、程颐)、张(张载)、朱(朱熹)之学,为初学者所珍视。他还对许多古籍重加注释和考订。由于他学识渊博,且深思熟虑,独辟蹊径,发前人所未发。后人称其“发明礼
[]
林仲麟
  林仲麟(生卒年月不详)字景仲,宁德二都梅溪人。少时倜傥有大志。宋绍熙五年(1194年),初试太学第一,自此久居太学,以忠耿称著。绍熙五年,权臣韩侂胄窃权误国,遭到赵汝愚、朱熹、彭龟年等人反对,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听信谗言,罢汝愚相位,并将其贬到永州。大臣中有奏请收回汝愚者,也相继遭祸。仲麟素来仰慕汝愚懿德风范,闻其因谗遭逐,遂偕同太学生杨宏中、周端朝、蒋傅、徐范、张衢等冒死-,力驳“汝愚图谋不轨”之说,指出李祥
[] 庆元六君子 (1173~?)
陈成父
  陈成父(生卒年月不详)字玉汝,自幼继承其父陈骏家学。辛弃疾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任福建福州安抚使时,慕成父才,罗致宾席,并以女嫁之。成父学问以诚正为本,《近思录》一书,口诵心悟不少辍。安贫守道,心志澹泊,极似其父为人,无愧“理学”名家之称。著有《律历志解》、《和稼轩词》、《默斋集》等。今无存。
[]
黄一府
  黄一府(1082~1166年)虎浿乡黄家村人。自幼敏捷,俭朴勤奋,好学上进,尤爱习武,八岁能诗文。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年方15岁的黄一府,以其灵巧的手艺,挥刀劈天杉树成薄纸,曲卷片块,再用线缝固定接头处,坚如盆桶,用作蒸食器具,轻便易熟。杉片饭甑的问世,更新了自古用于蒸饭的笨重瓦器。次年,黄一府应试中秀才,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读书,在家以天杉树切片制造饭甑度日。到了中年,一府在永泰经商的叔叔回乡探亲,见一府书生魄态,重活劳累,
[] (1082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