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历史人物介绍10
胡子春
  胡子春(1860~1921),一名国廉,下洋镇中川村人。父母早丧,与祖母相依为命。十三岁,随乡人远渡马来亚谋生。先在吡叻当商店学徒,近十年,稍有积蓄,便在督亚冷买了一片矿山经营锡业。由于引进欧洲新技术,获利甚丰,业务日益兴旺,最后拥有矿业机构30余处,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锡矿企业家,人称“锡矿大王”。此外还开辟了数千英亩的橡胶园和规模巨大的种植丁香豆蔻的“春园”。鉴于子春对开发马来亚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当时英国驻南洋参政大臣特封他为“太
(18601921)
王绍经
  王绍经(1852~1927),原名景生,字小鹤,高陂乡富岭村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顺天府应乡试中式。次年录为候选知县,但久不见举,遂绝意仕途,转赴马来亚经商和从事教育。他热爱祖国,热心公益,积极动员当地侨胞回国兴办实业,以此与永定爱国侨领胡子春结为知交。后即受胡委托,在马来亚各埠创办华侨学校,并处理国内的办学和实业投资等事务,甚著声誉。他还在新加坡创办华侨“育英中学”,亲自主持教务,卓有成绩。1905年后,孙中山到南洋进行建立
(18521927)
温月楼
  温月楼(1825~1893),又名东州,号树棻,洪山乡半迳村人,祖上在潮州开烟丝厂致富,即寓居潮州。父亲是清朝武举。道光五年(1825年),月楼出生,二十九年(1849年),在广州中举。以后任潮州府海阳县知县政绩斐然。从此接连担任潮阳、惠阳、饶平、龙川、惠来、澄海、连平、开平、广宁、始兴,以及四川的长宁等11县的知县,最后回任海阳,合计经历12县13任,共39载。光绪十九年(1893年)积劳成疾,以殉职任所。月楼精明干练,刚正廉洁。历任
[] (18251893)
巫宜福
  巫宜福(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字鞠坡,大溪乡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二甲进士,后入选为翰林院编修,在院内国史馆任纂修。本县明清两代殿试二甲得授翰林院编修的仅3人,宜福就是其中之一。供职年余,坚拒吏部侍郎桂某、郎中狐某的0,愤而作《感事》诗一首,中云:“梅瘦自怜冰玉洁,道高何惧鬼(谐“桂”)狐狂!”一年后,诗句为桂、狐获悉,桂大怒,即以宜福和他的弟弟宜禊(也是翰林,时任户部主事)同在朝为官,宜一人事君,一人回乡事亲,庶几“忠孝两全”为
[]
廖鸿章
  廖鸿章(清雍正、乾隆年间人),字羽明,号南崖,坎市镇青坑村人。父冀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曾任江苏吴县知县,善决狱,有政声,尤其是督教子孙甚严。鸿章从小聪敏,勤奋好学,在父亲的督教下,课业日进,乾隆元年(1736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与侄廖瑛一起到北京参加廷试,两人同时得中进士。接着参加朝考,成绩优良,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内的教习馆肄业三年,散馆后授检讨。不久,经在籍礼部侍郎、著名文学家沈德潜的推荐,出任苏州
[]
童祖庞
  童祖庞(1703~1799),驰名中外的“副榜炉”的创制者,峰市乡下水村人。天资聪颖,博学强记,文思敏捷。中秀才后,自谓科甲连捷唾手可得。不料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乡试,仅得一“副榜”,顿觉无颜再见家乡父老,连仕进也心灰意懒了,便到福州鼓山涌泉寺落发为僧。在寺中,煲茶煮水时,见所用福州风炉,不但笨重,而且散发着一股臭气。原来炉子用黄土掺马粪烧成,即使用过一两年,臭味仍难散尽。于是萌生改进风炉的念头,佛事之余,常潜心于此。他先参透制
[] (17031799)
马琳
  马琳(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字兰桂,号玉堂,别号仰斋,仙师乡西洋坪人。少时先习儒业,成绩优异,后鉴于其父虽富才学却屡试不第,毅然弃文就武,苦练骑射。乾隆九年(1744年)中武举人,十三年(1748年)成武进士,以“营守备”分发到广东香山水师任守备。嗣后累功历升游击、协镇、总兵。64岁殉职于南澳总兵任上。他勤于学习水师军事知识技能,熟识海洋气象,谙练船务。治军严饬,尤重训练。将士技艺卓异者,破格提拔,低劣者,深加训诲,务令娴熟。每出海巡哨,
[]
胡焯猷
  胡焯猷(清雍正乾隆年间人),字瑞铨,号仰堂,下洋镇中川村人。例贡生,通医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随即制定了薄赋招垦台湾的政策,“令各府商民有能力者任地开垦”,每甲(合11.31市亩)上等水田只收田粮二石七斗四升。闽粤一时许多人赴台。雍正十一年(1733年),胡焯猷到台湾淡水新庄定居。不久,当地发生瘟疫。他热情施医给药,活人甚众,深受人们感戴,为以后发展开垦事业提供了很大方便。其开垦从兴直堡的一片荒滩开始,在获得淡
[]
王见川
  王见川(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人),字道存,号畜斋,别号介石,仙师乡锦丰村人。雍正十年(1732年)乡试中式,次年联捷进士。随以父丧,回家守制。十三年(1735年)守制期满,被派往浙江担任乡试评阅试卷的“同考官”。乾隆元年(1736年)参加殿试,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受褒赠回乡侍亲。七年(1742年)被任为歙县知县。此前在京候补期间,曾奉委到六安查水灾,到天长、盱眙、泗州放赈,甚获好评。知县任上亦以办事干练敏捷著称。由于歙县离乡数千里,不能
[]
熊兴麟
  熊兴麟(1606~1694),字维郊,号石儿,湖雷乡上湖雷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乡试中式,次年连捷进士。十七年(1644年)授江苏宜兴县令。在职期间明朝覆亡,清兵入关,大江南北,杌陧动荡,兴麟仍一秉素志,绝贿赂,平讼狱,革除苛税,安抚百姓,治绩斐然,民众称颂。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陷南京,南明弘光政权崩溃,隆武即位福州,任命兴麟为礼部主事,后又转为河南道御史,随阁办事。不久隆武覆没,永历即位于广东肇庆,兴麟又匆匆赴粤勤王
[] (16061694)
张恩选
  张恩选(?~1651),明末清初闽粤赣边区农民起义领袖,洪山乡(原上杭中都乡)人。明朝崇祯年间,在全国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他率领饥寒交迫的农民,聚义于洪山乡西部闽粤交界处的王寿山。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受李自成胜利进军北京的鼓舞,挥师首克上墩等村乡,接着乘胜扫荡。豪绅污吏,闻风丧胆,纷纷窜往上杭县城以求庇护。知县罗万藻慌忙增集“民壮”加固城防。四月初四,汀州的明朝官军麇集反扑,与义军激战于广东松源的宝坑,结果大败,长汀威远营
[] (?~1651)
詹天颜
  詹天颜(1595~1652),字僯伍,湖雷乡下湖村人。明泰昌元年(1620年),应童子试,文题《独孤臣孽子》,督学谭凡同阅其卷毕,批道:“忠孝之气,贯日呼霜,此国之桢也。”拔为冠军。崇祯元年(1628年),以恩例拔贡。十年(1637年),被选任为四川石泉县知县,任内招集-,苏民困苦,发展生产,深得民众爱戴。十三年(1640年),擢升龙安府知府。这时张献忠率义军从剑阁渡绵水,距天颜设防驻守的龙安县仅三十里。从乡人口中得知守防官乃詹天颜,就
[] (15951652)
黄华音
  黄华音(明万历崇祯年间人),是永定“第一名山”东华山的开辟者,抚市乡华丰村人。曾在青草湖随著名道士沈龙湖学道,为沈龙湖的入室弟子。东华山嵯峨千仞,林密竹深,未开辟前是虎穴狼窝,人迹罕至。华音不避艰危,探幽履险,寻奇觅胜,选择建筑道观地址。然后筹集资金,率工人披荆斩棘,凿石级陡,开通道路,建成颇为壮观的观舍。后在龙岩的刑部侍郎王命璇等众多人士的大力资助下,开拓山中诸景点,终于使东华山成为永定著名胜地。其间,华音备尝苦辛,也因此获得了邑人的
[]
赖先
  赖先(明天顺、正德间人)字伯启,号中峰。祖上居丰田里,后迁凤城。弘治三年(1490年)参加殿试,获中二甲,成为永定建县以来的第一位进士。随后以双亲年迈,请准回乡侍奉。弘治十一年(1498年)授户部主事。任内,负责支应边防军饷,收管京仓粮食,清理四川屯田,以廉洁干练著称。尤其是革除浒墅钞关积弊,更为民众称颂。原来,明朝从宣德四年(1429年),在各商运中心地点设关收税,以“钞”(纸币)交纳,谓之“钞关”,常州浒墅关即其中之一。按该关税则,
[]
潘了拳
   惭愧祖师(817— 866),俗姓潘,名了拳,唐元和十二年(817年)生于汀州上杭场山羊窠(现永定县下洋镇东洋村),从小就是一个富有宗教色彩的方外奇人。据《福建通志》记载,他初生时,“左手拳曲,有僧抚之,书‘了’字于掌中,指遂伸,因名了拳。八岁牧牛,枯坐石上如老僧。以杖画地,牛不逸去”。又据民国《永定县志·名胜志》说:“在东洋山羊窠田垅,一石广丈余,高亦相等。顶略平,无罅隙,惟中心两孔如鼻孔,各大六寸,泉水汨汨,其来源不可知,不溢不竭
[] (817866)
范元辉
  范元辉(1908~1986年),又名富煌,出生于福建永定县金砂乡上金村农民家庭。民国16年(1927年)8月初中毕业后回村当小学教员。在张鼎丞引导下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同年加入共青团并加入农民秘密武装组织“铁血团”。民国17年范元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奉张鼎丞之命率领一批青年参加永定武装-,攻打县城。翌年红军入闽时随红-战闽西、粤东、赣南等地。历任股长、苏区常备队-表等。民国20年春夏,闽西苏区发生错误的“肃清社会民主党”严重事件,
(19081986)
胡炽基
  胡炽基(1911~1989年),永定人,出生于缅甸。民国12年(1923年)随父返乡,民国1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担任共青团永定县委书记。民国17年6月,参加“永定-”,在战斗中不幸被捕,经营救出狱。后经罗明介绍转共青团厦门市委,协助做工人、店员中的团员、青年工作。民国18年10月,其父派人将他硬押上去南洋的轮船,在新加坡闽南子弟知行义小学任代课教师。翌年5月,他用代课积下的钱作路费,又从新加坡返回厦门寻找党组织。同年7月
(19111989)
胡资周
  胡资周(1905~1963年),永定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永定中学,民国14年参与创办下洋公学,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7年参加永定-,-失败后-前往缅甸,继续参加当地革命。民国23年被英国殖民者当局驱逐出境。回国后,在汕头任《星华日报》社长。民国24年来厦门筹办《星光日报》。9月1日,《星光日报》正式出刊,任发行人兼社长。七七事变后,被推举担任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长,并在报纸上开辟副刊“繁星”,为抗日救亡运动造舆论。他的
(19051963)
苏节
  苏节(1904~1987年),原名豪村,又名继武,笔名洪人、鲁方,永定人。早年就学于集美高师和厦门大学。民国15年(1926年)参加北伐。民国16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南渡新加坡,历任马来亚关丹商业学校、怡保培南学校、进德学校教员、校长和《星洲日报》主任。民国22年,参加“闽变”失败后,避居香港。民国24年,任厦门《星光日报》国际版。民国27年5月厦门沦陷,往香港任大诚中学教务主任,后转《星岛日报》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回闽,任福
(19041987)
李觉民
  李觉民(1902~1970年),原名李占先,永定人。民国11年(1922年),考入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民国12年与-、刘仁静、恽代英有书信联系,在集美学校积极推销《向导》、《中国青年》、《新青年》等革命书刊,传播马列主义,被吸收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他又同罗明等进步青年一起组织福建青年协进社,创办《星火周报》。民国14年6月,任共青团厦门支部书记。同年7月,国民党厦门市党部成立,他根据恽代英的指示,领导共青团厦门支部,积极帮助国民党
(1902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