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名人录
黄道周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号石斋。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出生于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深井村。父亲黄嘉卿,涉猎书史;母亲陈氏,也通经史。黄道周8岁勤勉嗜学,10岁能写古文词,14岁到广东博罗拜访翰林韩日缵,遍览韩家藏书,游览博罗诸名胜,写《罗浮山赋》,挥笔立就,被称为“闽海才子”。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父亲亡故。两年后,奉母命,迁居漳浦县城东郊(今绥安镇石斋村讲堂自然村),建陋室“东皋书舍”,从事教书和著作,并与龙溪学者、诗人张燮等交往,知县汪泗论对道周极为赏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选为庶吉士,两年后散馆,授翰林编修,参
[] 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 (15851646)
林日瑞
  林日瑞(1586~1643),初名日娘,因避东宫太子慈娘讳,改名日瑞,字廷辑,又字浴元。明诏安县五都(今属东山县)康美村人。林日瑞出生于士大夫家庭。其父林而兴,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由归德府推官累升南京户部主事。林日瑞自幼在父教导下,勤学苦练,10岁应童子试名列榜首,万历四十一年应乡试中举,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林日瑞登第后,便被委任为庐州推官。由于为人廉直,秉公办案,任职后庐州政简刑清。天启四年(1624),为父丧守制毕,补池州推官。时魏忠贤亲信顾秉谦入主内阁,阉党气焰嚣张,宣、昆诸党纷纷投靠阉党。池州乃宣党巢窠,林日瑞考虑到办事多有制肘,便执意辞任。在待命时以散官身份受命出视苏松诸府
[] (15861643)
唐文灿
  唐文灿(1525~1603),字若素,号鉴江。明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广西按察使。唐文灿五六岁时入私塾。12岁参-试名列第一。16岁儒学成绩冠居镇海卫,享受廪膳待遇。嘉靖二十八年(1549)参加乡试,中举。唐文灿中举后,放弃赴京会试的机会,回乡于崇文书院办塾学。他教学有方,诲人不倦。办学十余年,培养学生两百多,促使铜山的文化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唐文灿的楷书端庄峻峭,刚劲雄拔。隆庆元年,他被选入中书省,当值内阁,深受内阁官员申瑶泉、余同麓等人的器重。大凡国家的政策、法规、诏文、敕旨多由他誊写。隆庆二年,礼部对中书进行考试,成绩优异者准予参加会试。唐文灿以
[] (15251603)
蔡诗东
  蔡诗东,物理学家 1938年5月1日生于福建东山。1960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物理系。1969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6月20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等离子体研究会主席。在相对论性广义回旋动力论方程的建立与应用、高能离子对各种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的作用、等离子体中的普遍色散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中获多项创见性成果,并从理论基础上推进了高温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和日、地、空间磁性等离子体等相邻学科领域的开拓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81996)
孙有全
  孙有全(1819~1890),乳名狗(九),字希南,清诏安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富商。一生致力于发展商业和海上运输业,在铜山航运史上留下芳名。孙有全少时随父下海捕鱼。其原配林氏早逝,后娶潮州一商贾女儿陈氏为继室。陈氏父亲是布商,姐夫从业航运。孙有全在岳父和连襟的资助下,在铜山办起保合布店。孙有全艰苦经营。某一除夕夜,一艘商船投泊铜山港,时街头店铺多已关门,唯保合店铺灯火通明,照常营业。商船货主找上门来,孙有全一手承揽全盘生意,得利甚多,自此资本颇足。不几年,先后办起钱庄、布店、南北行等20爿商店,还在汕头等地设商业网点。为了商业发展,孙有全先后购置永合丰、永合安等8艘货船,北上温州、上
[] (18191890)
张学敏
  张学敏(1797~1890),名补,字来轩。清诏安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一生从业医药,服务桑梓,深得乡人崇敬与信任,人们尊称他“补仙”。张学敏出生于武功医药世家。父滨南开办“茂德堂”中药铺,以行医鬻药为生。有四子,学敏居四,诸兄弟也从业医药。学敏少时,于私塾读书之暇,就到“茂德堂”学药剂,习中医。稍长,随父兄作临床见习。清道光十二年(1832)他在铜山所教场前自办“庆德堂”中药铺,并挂牌行医。张学敏在长期行医中,博采众家医说,结合时令和地域的差异,总结出“调脾胃,固中土,有攻有补,扶正祛邪”的医说。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功能正常,方能吸收药效,达到医疗目的。”“治杂症重脾胃,治外
[] (17971890)
陈士奇
  陈士奇(1587~1644),字弓甫,号平人。明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人,天启五年(1625)中进士,授中书舍人,转礼部主事,官至四川巡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陈士奇少时在铜山崇文书院读书,虽贫苦,却好学博览,凡是经、史、子以及舆图、医卜等书,无不览读。参加童子试时,曾以奇异的文才惊动县令蒋英,称其是当代颜常山。崇祯二年(1629),陈士奇回家为母守孝,时倭寇侵犯铜山所城,陈士奇捐银制造火攻炮石、扭攻车,带领乡勇杀退倭寇。崇祯四年,陈士奇守孝期满,出任江西参议兼赣州守备。在任时励精图治,明察秋毫。任前,石城、宁化两县民众因人挑起争地械斗,双方诉讼10多年,
[] (15871644)
朱旋
  朱旋(1660~1747),字周旋,号眉峰,清诏安县五都双山村(今东山县宅山村)人。举人出身,官至户部主事。康熙三年(1664),清政府对沿海地区实行“迁界”,朱旋随父朱子明、母林氏徙居海陆丰。至康熙十九年“复界”,才搬回双山村。康熙二十九年乡试中举人。康熙三十七年钦取文林郎后回归故里,创建西埔圩场。康熙四十二年出任浙江分水县知县。康熙四十六年迁江西东乡县知县。上任伊始,值大旱,有些豪绅趁机掠夺,百姓卖儿鬻女,四出逃荒,社会混乱。朱旋视察灾情,即开仓赈济,奏请赦免田亩477顷的皇粮;同时兴利革弊,修堤筑渠,广辟水源。于是流落者回归故里,田野复绿。康熙五十八年,朱旋受命为江西抚州知府。时抚州青湖
[] (16601747)
林美圆
  林美圆(生卒年月未详),清诏安县五都浯龙村(今东山县梧龙村)人,鱼贩出身。咸丰年间组织“义兴会”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岁值饥荒、民不聊生,而政府官员还加紧对百姓盘剥0,民怨沸腾。时海澄、石码、厦门一带发生以江源、黄德美为领袖的“小刀会”反官府的起义。林美圆即在五都组织“义兴会”,与“小刀会”相呼应。参加“义兴会”的有浯龙、探石、山后、钱岗、康美、城垵及云霄的峛屿等18村农民200多人。义兴会于四月初九在浯龙底坑聚会宣布起义。农历四月十二,义兴军攻陷铜山城,占领了参将衙。参将游硕坊潜逃,后与当地豪绅密谋,用调虎离山计诱引义军进攻诏安县城,诏安县知事接游硕坊密报,已有防备。四月十八日,林美
[]
陈瑸
  陈瑸(1588~1643),字宾王,又字六息,号亶州,明铜山所(今铜陵镇)人。天启元年(1621)中举人,天启五年成进士。其官职由知县累升司理、司务、参议,并曾提调七省军务。陈瑸少时,随父移居南澳隆澳乡后宅村,不久,返乡读书。陈瑸登第后,即授任浙江慈溪知县。时海上武装船队首领刘香佬在浙江海面劫掠商船,骚扰慈溪。陈瑸上任后,一面加强海务防备,一面发动群众修筑河渠,兴利除弊,使慈溪民众得以安居乐业。后因母病逝,陈瑸才回乡治丧守孝。守孝期满,补任为浙江永嘉知县。他办事精明,使永嘉政令通行。崇祯十年(1637),陈瑸调升江西袁州府司理,旋升户部司务。不久便出任湖广参议,分管衡州、永州、郴州、桂阳等地。
[] (15881643)
唐朝彝
  唐朝彝(1640~1698),字偕藻,明末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清康熙六年(1667)中进士,官至宗人府府丞。唐朝彝少家贫,淡泊明志,勤苦攻读。康熙三年(1664),铜山实行“迁界”,唐朝彝-徙居漳州,寓居于南靖南华岩读书。越两年,乡试中举。康熙六年,会试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学满文。散馆后,任广西道御史。尔后近30年间,先后任过山东、山西、京畿、河南、广东等道御史。后升通政司左右参议,转任大理少卿、太仆寺卿、太常卿、宗人府府丞等职。唐朝彝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公务开支力求节约。任广西道御史出巡北城时,亲自取消供给规定。掌河南道事中,一尘不染,为治理黄河劳碌终年,无半点
[] (16401698)
沈开宏
  沈开宏(1905~1967),东山县陈城乡澳角村人。捕鱼能手,省劳动模范。沈开宏祖辈居诏安,迁到澳角后,以捕鱼为生。他12岁随父下海放,18岁当驶船手。沈开宏体魄粗壮,机智勇敢。有时风浪大作,别人不敢出航,他却出航。抗日战争中,他照常出海。有一次,日本侵略军侵犯东山岛,窜进澳角时,沈开宏的渔船正要冲滩抛锚,适遇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在澳角村及附近海面扫射,沈开宏指挥众人跳入海里,躲进船底下,待日本飞机飞走后,船才靠岸。1952年夏季的一天,渔船遇台风袭击,沈开宏临危不惧,命渔工逆风、逆潮流拼命划桨,保证渔船不会拖锚,避免了冲滩破船危险。澳角海域的龙、狮、虎、象等岛屿,由于暗礁多,夜间无人敢问津此地,
(19051967)
谢联棠
  谢联棠(1888.12~1974.6),又名莲塘,东山县南埔村人。早年出洋谋生,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他为人敦厚诚朴,乐善好施,被誉为“慈善老人”,是东山县著名的爱国华侨。谢联棠的父亲务农兼营榨油业,油坊倒闭后家庭经济急剧衰落,谢联棠是在父亲去世7个月后出生的,母亲忍着丧夫的哀痛租田耕种抚育他。16岁,母去世。18岁,便远渡重洋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民礼市二哥家,先当学徒。两年后,协助二哥开办小商店。23岁,二哥去世,他便独自经营。此后几年间,商务活动发展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谢联棠热心侨胞的公益事业,他常对侨胞们说:“凡是有益于人群的社会事业,不必权衡个人的利害得失,要勇
(18881974)
林火保
  林火保(1935~1970),东山县杏陈乡张家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56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历任村基干民兵副排长,生产队长等职。林火保的祖上十分贫穷,歉收之年,常四出行乞,祖母因此饿死在行乞路上。民国30年,林火保随同父母行乞流落他乡。至1950年5月东山解放后,他回到东山。在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生活才安定。1953年7月,在东山保卫战中,林火保参加担架队,为解放军抬伤员、送饭菜、运弹药。战斗结束后,被评为支前积极分子。1955年4月,林火保参加3613国防工程建设。在工地上,他吃苦耐劳,被选入朝阳突击队,并在劳动中荣立三等功。1958年6月,林火保参加漳龙铁路建设,11月荣立一等
(19351970)
陈财
  陈财(1897.8~1982.9),字保卿,俗名胡须财,东山县城关镇(今铜陵镇)人,捕鱼能手。陈财出生于贫渔家庭,小时读过3个月私塾。因生活所迫,8岁便以贩卖糖果、捡草、做工帮助家庭维持生计。16岁开始捕鱼,22岁当大船的船老大。陈财当船老大后,常与其他船老大交流、探讨捕鱼经验,在实践中他掌握到7~8月是捕鱿鱼的旺季、1~2月是放捕大鲨鱼的旺季、2~4月是捕带鱼的旺季、2~3月是捕吧哴鱼的最佳季节。在民国15年至民国33年的18年间,他驾驶的渔船,捕鱼量几乎年年独占鳌头。民国27年4月间,他“一封海”捕带鱼150担。1953年冬创“三潮水”(连续18个小时)捕大鲨鱼260多条的纪录。陈财不断改
(18971982)
萧笠云
  萧笠云(1897~1984),原名焕章。东山县城关(今铜陵镇)人。县内第一个出国留学生,县立初级中学首任校长。萧笠云生于书香之家,父亲萧伯庸(箫森)是清末秀才,县商会首任会长。萧笠云幼时就读于东升小学堂。他兴趣广泛,课余也修练昆曲和中西乐器弹奏。高等小学毕业后受聘为养正初等小学教员。民国4年考入汀漳龙师范学校本科。20岁时经考试赴法国东方工学院留学,攻纺织专业。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获纺和织一等文凭及银质奖章,又承该校校长介绍,到相关工厂实习。未几,代理厂技师和监工。旋即转入法国N、S、C纺织机器制造厂任见习工程师。在见习中亲自进行设计、绘图、制模、翻砂、磨制及机修,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民国15年,
(18971984)
沈蒲
  沈蒲(1899.11~1967.4),祖籍云霄县,是东山县髹漆业著名行家。沈蒲3岁丧父母,生活无着,跟随三叔到处流浪,过着露宿风餐的生活。11岁流落到广东省大埔县,一位客家髹漆师傅收他为学徒。沈蒲学髹艺专心致志,从煮油、清底、补漆面到上油,都聆听师训,细察师行,反复琢磨。3年艺就,本可出师,但由于师傅留他当帮手,他也想把技艺学得更扎实高深一些,因此继续从师6年。在此期间,沈蒲还到南澳拜画师学画,从而成为漆、画兼工的名师。他20岁出师后,回闽南从事髹漆业。到东山县岱寮村时,入赘于沈姓农家。由于其技艺较高,常受邀请而奔走于东山城乡及邻县。沈蒲苦心钻研漆画技艺,将师承知识与自己的实践融为一体。在煮油
(18991967)
陈华
  陈华(1916~1975),原名陈仙花,东山县东陂村人,著名潮剧乐师、潮曲作者。陈华8岁入私塾读书,9岁随担任导演的父亲进皮影戏班学艺。16岁时,吹、拉、弹、打等乐器演奏技艺已享有声誉。19岁起,先后任过东山及邻县8个民间戏班的扬琴手、主弦手、导演。1950年后,先后受聘于东山县振声园潮剧团、广东省正顺潮剧团、广东省潮剧团,当主弦手与潮曲创作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并被推选为理事。陈华精于多种乐器的演奏,唢呐吹奏更具功力。有一次,他在表演唢呐吹奏时,两鼻孔吸香烟,双手分执唢呐,烟雾缭绕,乐声婉转,博得观众多次喝彩。陈华曾两次随中国
(19161975)
马兆麟
  山水画家马兆麟(1837-1918)马兆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中举后,不求仁禄,筑“宜宜轩”为作画、练字、写诗的处所。其国画以“构图清新,造型优美、笔画超脱、画面生动、风格独特”见长。光绪三十一年,其水墨画《春》《夏》《秋》《冬》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中获荣誉奖(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书法,凝重端庄,以行楷见长。其诗文,题材广泛,想像丰富,风雅逸致,气节豪爽,辑成《吹剑轩诗钞》一书。他喜爱音乐,精通琴弦。马兆麟到过潮州的莲阳、漳州的海澄讲学。返回故乡后,在铜山南溟书院执教,任山长(即校长),为铜山培养出一批人才。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他积极倡办新学堂,经多方努力,公立东升小学堂终于
(18371918)
全部东山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