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市历史人物介绍
许少鸿
  许少鸿(1921-2010),物理学家。福建龙海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7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48年至1950年先后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和得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春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兼厦门大学教授,上海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固体发光研究工作。1953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与黄有莘建立我国第一个发光实验室,后又与徐叙**建立了我国第一
物理学家 (19212010)
王德
  王德,1906年生,原名曾宗乾,又名庄玄,福建省澄海县(今龙海市)浮宫乡后宝村人。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闽南地区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帮助中共中央派来的陈明同闽南特委接上关系,迅速恢复福建的党团组织。1928年1月任共青团福建省委组织部长,1929年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1930年5月25日,参与组织和领导著名的“厦门破狱”行动。随后任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1931年调上海团
(19061996)
蔡如松
  蔡如松,字劲节,龙溪(今福建漳州)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特奏名进士,曾任新兴推官。有《漳南十辩》等,已佚。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三、五一。
[]
郑怀魁
  郑怀魁(1563—1612),字辂思,号心葵,福建龙溪人,家中莳葵,园名葵圃,集亦此名。著《葵圃集》、《观海居汇编》、《海上杂谣》、《渡江小草》、《农臣暇笔》、《括州备乘》、《莲城纪咏》等。
[] (15631612)
蔡振家
  蔡振家(?-1934),又名蔡振奎,福建省龙海县海澄镇后厝村人。在母亲的支持下,和蔡光宗一道参加党的地下活动。1926年任中共海澄临时县委委员,并在上级党组织派来的谢景德、谢少萍的协助下,开展海澄地区党的工作。1930年12月起主持海澄临时县委的工作,领导海澄人民开展抗捐抗税斗争。1932年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进驻海澄后,积极协助红军做好扩军筹款和抗日宣传工作。同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回师中央苏区后,曾一度调往闽南红军独立三团工作,不久又
黄天足
  黄天足(?-1949),福建省海澄县(今龙海市)角美镇石美村人。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角美镇后,随即组建南台船管大队,发动组织渔民船工,筹集船只载运解放军渡海解放厦门。黄驴积极要求担任支前船工。1949年10月15日与母亲张水锦、父亲黄进川一起运载人民解放军第31军91师271团战士登陆鼓浪屿。在滩头上被不幸敌军炮火击中,壮烈牺牲。10月17日上午10时,解放厦门的战役胜利结束。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司令部、政治部
黄富足
  黄富足(?-1949),福建省海澄县(今龙海市)角美镇石美村人。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角美镇后,随即组建南台船管大队,发动组织渔民船工,筹集船只载运解放军渡海解放厦门。黄驴积极要求担任支前船工。1949年10月15日与母亲张水锦、父亲黄进川一起运载人民解放军第31军91师271团战士登陆鼓浪屿。在滩头上被不幸敌军炮火击中,壮烈牺牲。10月17日上午10时,解放厦门的战役胜利结束。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司令部、政治部
黄驴
  黄驴(?-1949),福建省海澄县(今龙海市)角美镇石美村人。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角美镇后,随即组建南台船管大队,发动组织渔民船工,筹集船只载运解放军渡海解放厦门。黄驴积极要求担任支前船工。1949年10月15日与母亲张水锦、父亲黄进川一起运载人民解放军第31军91师271团战士登陆鼓浪屿。在滩头上被不幸敌军炮火击中,壮烈牺牲。10月17日上午10时,解放厦门的战役胜利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黄驴
黄进川
  黄进川(1889-1949),福建省海澄县(今龙海市)角美镇石美村人。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角美镇后,随即组建南台船管大队,发动组织渔民船工,筹集船只载运解放军渡海解放厦门。黄进川不顾年事已高,坚决要求参加支前船工队伍。再三要求下,部队领导破例批准他参加支前。1949年10月15日与妻子张水锦一起、带着三个儿子和两艘渔船运载人民解放军第31军91师271团战士登陆鼓浪屿,在滩头上不幸被敌军炮火击中,黄进川一家五人均壮烈牺
(18891949)
张水泉
  张水泉(1942-1967),福建省龙海县海澄镇人。1964年12月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3师63团战士。1965年9月赴中越边境地区执行援越抗美的交通保障任务,任后勤一支队5大队侦察员。1967年12月23日,数十架美军战机空袭克夫车站,投下了大量磁感应定时炸弹。张水泉冒着生命危险奔向遍布炸弹的战场,以便摸清敌机此次空袭中投下炸弹的性能。因炸弹突然0,光荣牺牲,被所在部队树为“排弹英雄”。安葬在越南陶美烈士陵园。
烈士 (19421967)
林九千
  林九千(1946-1966),福建龙海县东园乡白水村人。1964年12月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3师63团二-士。1965年9月底赴中越边境地区执行援越抗美的交通保障任务,任后勤一支队5大队二-士。1966年9月19日(《福建党史》曾跃基文章《抗美援越战争中的龙海儿女》为9月31日)在太原地区抗击美军轰炸的作战中,因伤在卫生队治疗期间遭敌空袭牺牲。安葬在越南陶美烈士陵园。
烈士 (19461966)
王进来
  王进来(1944-1967),福建省龙海县步文乡(今漳州市龙文区步文镇)人。1964年12月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3师63团战士。1965年9月赴中越边境地区执行援越抗美的交通保障任务,任后勤一支队5大队战士。1967年9月5日在抗击美军轰炸的战斗中为排除定时炸弹英勇牺牲。安葬在越南嘉林烈士陵园。
烈士 (19441967)
陈缘茂
  陈缘茂(1948-1966),福建省龙海县浮宫乡人。1964年12月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3师63团卫生员。1965年9月赴中越边境地区执行援越抗美的交通保障任务,任后勤一支队5大队卫生队卫生员。1966年9月31日在太原地区抗击美军轰炸作战中牺牲。安葬于广西凭祥烈士陵园匠止5区8排8号。
烈士 (19481966)
高克正
  高克正(生卒年未详),字朝宪。明海澄县人。8岁即能作文;12岁时,督学胡定来县考诸生,拔置第一。自此,岁考辄居榜首。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每遇庶常馆考试,又是成绩最优者,授职翰林院检讨,纂修国史。国史馆同事疏请册立其所撰稿文。高克正天性笃孝,突接双亲相继逝世的讣信,擗踊号哭,悲哀几绝。上疏请求服丧6年,诏许加2年,“以展孝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高克正主持浙江乡试,选取的都是才俊之士。却有人嫉妒,蜚
[]
林雍
  林雍(生卒年未详),字万容。明龙溪县人。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授职行人。因母亲年老多病,请求归家赡养;及母病逝,服丧完毕,才就行人职。成化元年(1465年),林雍上疏劝宪宗修德格天,亲贤讲学,以图长治久安之计。旋升任行人司司正。又上疏说: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其学说皆大中至正,纯粹至善,可以兴起斯文,而当道统之传,应该并列于颜渊、曾参、孔伋、孟轲,当为文庙的“八配”。又建议:陈淳德行道术纯正无疵,有卫道之功,宜“从(配)祀两庑
[]
郑深道
  郑深道(生卒年未详),名文玄,以字“深道”行。明龙溪县人。洪武二十年(1387年)郑深道乡试中举,次年入京参加会试落第,暂任两浙盐运司视狱官。深道得知狱中有数人受屈,报告上级给他们开释。事后还乡时,有人带白银追上深道乘坐的船送给他,表示感谢。深道坚辞拒收。后任程乡县(治所在今广东梅县)教谕,升宁波府教授,并曾受聘参加主持顺天、湖广、江西、广东乡试。永乐末年,郑深道升司经局校书。时仁宗皇帝尚为皇太子,每有谕问,深道回答称旨,奉召入侍经筵读
[]
黄元渊
  黄元渊(生卒年未详),字君翌。元龙溪县人(其先南靖人,入元迁居龙溪)。科试未第,遂为隐士。后因捐资重建龙江书院有功,被荐为漳州、泉州二路学官。早在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任漳州知州时,就计划把登高山(今芝山)临漳台建为书室,未果;至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漳州知州危稹始建成龙江书院,用以聚徒讲学。后知州方来又在书院左侧建祠祀朱熹。元时,龙江书院被佛教徒占据,遂中止讲学。黄元渊有心发展教育,遂与漳州路博士冯灏翁、龙溪县教谕郭元发共相
[]
颜颐仲
  颜颐仲(约1184~1258年),字景正,颜彻子,颜耆仲弟。福建漳州龙溪人。。颜师鲁孙,以祖荫补官。初任宁化县尉转西安县丞、西安县知事,任内皆有美政。遭母丧,服满调衡山知县,尚未到任,委转运司干办公事。继迁临安府通判。宋端平元年(1234年)颜颐仲升将作监主簿,出任严州知州。政府规定农民所纳的田赋,开始实行钱银、楮币(即纸币)各半的缴纳制度。对此,经办官员和民众大为震惊,认为难办。颐仲就同朝廷主管部门争论,说:“州县收入全用楮币,而缴纳
[] (11841258)
孙叔谨
  孙叔谨(生卒年未详),字信之。宋龙溪县人。是当时倡言“攘外必先安内”的朝议大夫孙昭先之子。孙叔谨自幼刻志问学,长成后以父功补官,初任广东揭阳县尉。揭阳税重民苦,叔谨力言于知州减税以便民。次年,转任大理寺评事,持法公正,朝中称美。他在轮对时说:当前旱灾、蝗灾严重,作物歉收,盗贼蜂起。朝廷对地方长官,应责成其办好赈恤实政;对守土军人,应责令其着实防御盗寇。嘉定十年(1217年),孙叔谨登进士第,受任莆田知县,公务剖决明允,属下员吏不敢扰民,
[]
丁知几
  丁知几(生卒年未详),字潜仲。宋龙溪县人,唐丁儒后裔。庆元五年(1199年),丁知几以特奏名授广东潮阳县主簿,任内有政绩。后因母丧归里。自此不再从仕。在此之前,曾经致力于家乡水利建设,倡修一条由官方主办、规模较大的人工港道,后人称为“官港”。丁知几家乡龙溪县二十八、二十九都一带村庄,唐代以前原是海滩地带,旧称海壖。自唐中叶漳州迁治龙溪以后,九龙江下游靠海地段逐渐围垦海滩,建村辟地。至宋,由江东南行里许,上自文甲、官埭,下至石美,都是海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