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历史人物介绍3
张际升
  张际升(1872~1932年),乳名顺德,字纯清,祖籍书洋塔下。清末、民国时期有名的知县、县长和名医。清光绪年间,县学科试,张际升名列前茅。后随父去南洋,厌倦经商,以极大的兴趣自学中医学,并有所成就。不久回国继续攻读诗书,获贡生。而立之年涉足仕途,曾任广东从化知县,替百姓办许多实事、好事。未满3年荣调。百姓捧清水一碗,清香一束,夹道欢送。此后,他历任高明、四会、三水、香山等县知县和广东省候补道台等。清末,拥护孙中山,捐款支持辛亥革命。民
(18721932)
萧佛成
  萧佛成(1862~1939年),字铁桥,祖籍书洋,出生于泰国曼谷,后定居暹罗(今泰国),以经商为业。萧佛成少年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塾师高传百曾是太平天国军师,革命失败后逃到暹罗任教。萧佛成在他的影响下,萌发民族革命思想,成为辛亥革命前暹罗革命的中坚分子。光绪十四年(1888年),萧佛成参加暹罗以反清为宗旨的三合会。不久又和一些革命分子成立光复会(同盟会前身)。为了扩大反清影响,光绪三十二年创办华文报《晨钟日报》,光绪三十三年又和陈
(18621939)
简大狮
  简大狮(?~1900年),原名简忠诰,出生于台湾淡水县,祖籍梅林坎下。简大狮胆量过人,嫉恶如仇,富有民族气节,是台湾抗日义勇军首领,被称为台湾“三猛”之一。大狮年青时回祖籍南靖县梅林坎下学武3年,技艺超群,常在漳、厦、码一带演武献艺,广交朋友。不久,渡海返台,在市集演武授徒,济困扶贫。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大狮的妻、妹被日军0致死,母、嫂、侄子多人惨死在日-下。大狮愤而变卖家产,募集义民1000余人在台北起义,抗击日本侵略军
[] (?~1900)
詹永和
  詹永和(1845~1895年),祖籍南靖县,祖上移居台湾,定居淡水龟山乡。詹永和幼年时读过两年私塾,长大后从事农耕。他精拳术,为人豪爽侠义,深得乡人敬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军侵占台湾,詹永和义愤填膺,动员乡民“吾辈乃汉人之子孙,岂能替日寇作牛马为奴隶乎?是父母所生者随我来!”。在他的召唤和组织下,有80多名义士同仇敌忾,誓杀敌寇、詹永和倾尽家产充作粮饷,揭竿抗日。同年五月二十三日,詹永和带队在龙寿尾狙击日军南进侦察大队,因
[] (18451895)
刘金榜
  刘金榜(1837~1909年),又名诚正,字文超,船场亭仔角人,是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今称中华总商会)发起人之一。曾任新加坡福建会馆董事、英国殖民政府华人参事局参事、保良局委员及皇家艺术会会员。刘金榜幼年家境贫寒,咸丰八年(1858年)只身到新加坡谋生。先做工,后做小生意,以后创办“万山栈”中药铺。当时,新加坡还没有侨办银行,华侨小商人常为借贷无门而忧虑。刘金榜集资创办“福南银号”,以低息贷款、手续简便等招揽业务,颇受华人欢迎。由此宏图
[] (18371909)
张丙
  张丙(?~1833年),白河天地会领袖,清道光年间台湾农民起义军首领,祖籍梅林坎下。其祖父于乾隆中期移居台湾嘉义县店仔口庄(今台南白河镇白河里及永安里)。道光十二年(1832年)夏,当地大旱,粮价暴涨,各庄订立禁止粮食输出的公约。奸商陈壬癸勾结生员吴赞,偷运数百石出境,途中被庄人吴房、詹通等截获。陈壬癸恼羞成怒,到嘉义县衙诬告张丙通盗,知县邵用之逮捕并处死吴房,又出票拘捕张丙。张丙义愤填膺,决心铲除污吏,为民伸冤。同年闰九月初,嘉义县北
[] (?~1833)
吴锡璋
  吴锡璋(?~1778年),靖城尚寨人,自幼习武,长大后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考中武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考中武科第一甲第一名,是漳州历史上此科唯一的高中者。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前侍卫,晋封五品武德骑尉。乾隆皇帝还钦赐“御前侍卫府”和“七叶金绍”匾额悬挂在吴锡璋故居大门上。他在京任职仅三年多就逝世了。吴锡璋的后裔至今尚保存着他当年使用的铁制大刀一把,长2米,重50多公斤,刀与柄衔接处镌刻“张茂远制
[] (?~1778)
郭锡镏
  郭锡镏(1706~1765年),又名天赐,生于龙山庙兜。幼年随父去台,初居半线(今彰化县属),后迁大加蚋(今台北市)。在兴雅庄一带垦荒种植,凿洞修渠,引水灌溉,为台湾农田、水利建设奋斗一生,是闽南人开发台湾的突出人物之一。郭锡镏约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之后随父去台,经过父子10余年惨淡经营,积蓄一定财产。随着大批移民的涌入,新垦土地日广。为实现大规模经营农业的雄心壮志,郭锡镏于乾隆初年北迁大加蚋兴雅庄一带开发大荒埔。同时兴修水利,改
[] (17061765)
赖翰颙
  赖翰颙(1697~1765年),字孚仲,号竹峰,世居南坑葛竹。雍正十年(1732年)举人,雍正十一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参缮御制《文集》。乾隆元年(1736年)授为文林郎,任翰林院编修,后被特派稽察六科参修《大清律》和国史馆纂修官等职。乾隆二年,翰颙双亲相继逝世后,无意功名利禄,即上表辞职。回乡后,翰颙隐居南坑山区,潜心钻研学问,著书立说。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牵头修建葛竹通平和县的乞天岭大道和大岭通往南靖县城的九曲岭大道。他还帮助家乡
[] (16971765)
庄亨阳
  庄亨阳(1686~1746年),乳名天钟,字元仲,号复斋,奎洋上洋人,出生于贫寒农民家庭。自幼天资聪敏,19岁中秀才,26岁中举人,33岁中进士,殿试二甲第八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出任山东莱州潍县知县。次年由于其母病故,回家服丧。服满后在漳州芝山书院任教。乾隆元年(1736年)由大学士杨文定推举,进京担任国子监助教。乾隆四年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乾隆六年改任汉阳府同知、湖北内监试、德安府同知、徐州府知府等职。乾隆九年升任江南按察
[] (16861746)
徐登甲
  徐登甲,字仲升,南靖县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登进士。授福山县知县,在职七年,政绩显著,升任署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知州。当时,海州连年水灾、旱灾,居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徐登甲忧心如焚,说:“民困急矣,古良吏大兴工程,以佣钱当赈贷,其法可师也。”遂报请上司,拨银2000余两,修筑州城。对踊跃参加的县民,计工发给工资;另发仓谷6000石,救济老弱残疾无劳力的贫困户。灾情逐步缓解,全县没有因饥饿而死亡的灾民。
[]
陈常夏
  陈常夏(生卒年不详),生于明末,字长宾,号江园,南靖人。幼聪颖好学,年少时曾致力于复明筹划。顺治八年(1651年)参-试,中举人。顺治十八年,登进士,但未能人翰林。陈常夏毅然归隐,在邺山下九龙江边建屋以居,名“江园”。期间,他虽然贫寒仍赞助穷人。时有钟、黄二家仇杀,陈尸2具无人敢收,他出银代为收殓。明故臣杨联芳家道中落,死无以葬,他支30两银为其收葬。之后,又出资葬其友蔡俊之父母及知交徐某。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间,陈常夏家买一女子
[]
陈羽帛
  陈羽帛(1602~1647年),号眉丈,别号可丹。祖籍靖城,后移居和溪。明崇祯六年(1633年)中举人,十三年登进士。历任广东道监察御史、陕西巡抚兼甘肃提督。奉旨钦差监督办理大仓粮饷事务,劳绩卓著,崇祯皇帝特赐“南天一柱”匾额。崇祯十六年春,陈羽帛上 书弹劾阉党汪拱等朋比为奸,弄权误国,词旨激昂痛切。皇帝览奏极为震怒,将汪廷杖。其敢于批龙鳞、捋虎须,曾名震一时。至明王朝覆亡后,陈羽帛遁居深山,其衣冠坟在今山城镇紫荆山龙交砂仑。其遗著仅存
[] (16021647)
王命爵
  王命爵(1525~1603年),号一所,金山水美(今新内村)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考中举人。嘉靖四十年,任河南密县教谕。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升安徽庐江知县。庐江田粮不均,农民连年赔累粮赋,王命爵实行丈田均粮的办法,按户按田立籍写明田亩数及应缴粮赋数额,将盖有大印的田赋帖子发给各户收存,解除无田载赋农户多年的赔累重负。命爵还全面整顿县政,革除积弊,乡民交口称道:“王知县是天赐我们的好父母官。”他离任时,父老乡绅联名挽留,竖
[] (15251603)
陈祖生
  陈祖生,出生于明正统年间,祖籍靖城前街,其父移居习贤里竹园总(今龙山镇双明村下涂楼)。祖生少年时人宫当太监,由于学问渊博,性情忠厚,天顺皇帝调他到东宫伺候太子(即成化皇帝)读书。后来升任司礼监太监,参与草拟国家机要文件。成化十三年(1477年),御马监太监汪直利用皇帝委派他负责西厂特务机关之机,00,大兴冤狱,百姓怨声载道,百官敢怒不敢言。陈祖生激于义愤,支持尚书项忠、大学士商辂等人上奏成化皇帝,受到斥责。项忠和商辂均被撤职,陈祖生被贬
[]
何葆国
  何葆国 (1966~)笔名何奈。福建南靖人。198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学教师、报社记者,现为自由职业者。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土楼》、《冲动》、《同学》、《石壁苍茫》等,长篇散文《永远的家园》、《驿站》,中短篇小说集《土楼梦游》、《爬墙回家》、《寂寞山城人老也》,共出版文学作品九部。短篇小说《来过一个客》获1994年福建省优秀文学奖一等奖,长篇小说《土楼》获2006年福建省第二
李贞
  李贞于永乐九年(1411)乡试得中第四名举人。永乐十三年(1415),顺利通过会试成贡士,殿试夺得榜眼,授翰林院修撰,此科一甲三人破例均授翰林修撰。李贞曾参与修纂《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九年任满,本当升迁,但因其不肯参与修佛书,改乡官便养。被贬高州府教授,遂以此官终其身。李贞志行超群,文章振藻。今存有其诗作几首。录《荔枝词》七言绝句一首,以见榜眼文采:雪水新调赤玉盘,佳人剥落玉浆寒。缘何不语停纤手,留得殷勤并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