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历史人物介绍5
卢邺
  卢邺,唐朝诗人。生卒年月,籍贯生平不详。
[]
李朋
  李朋,唐朝诗人。生卒年月,籍贯生平不详。
[]
裴諴
  裴諴,唐朝诗人,闻喜人,晋公度之从子,官历职方郎中、太子中允。诗五首。
[]
裴潾
  裴潾,生年不洋,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以门荫入仕,一生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唐敬宗宝历初年,裴潾曾任给事中,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调任汝州(河南省临汝县)刺史,兼御史中丞,后来因为违法杖死人命,被贬为左庶子,在东都洛阳任职,大和七年(833年)升任左散骑常侍,充任集贤殿学士。这期间,裴潾曾收集历代文章,续后梁昭明太子的《文选》,编成
[]
裴骃
  裴骃(Yīn),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南朝史学家,“史学三裴”之一。裴松之之子,继承家学,博览宏识,官至南中郎参军,以注解史书著称于世。其著作《史记集解》是不朽的史学著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
[南北朝] 史学三裴
裴子野
  裴子野(469~530年),字几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生于南朝宋泰始五年(469年),卒于梁中大通二年(530年),仕齐、梁两朝,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裴子野的著述甚丰。他年轻时著《宋略》,影响深远。当初,裴子野曾祖裴松之刘宋时曾受诏续修何承天的《宋书》,未完成就逝世了。裴子野有志继承祖业,完成修史重任。他在《宋略·总论》中说; “子野生乎泰始之季,长于永明之年,家有旧书,闻见又接,是以不用浮浅。”两晋南北朝私家修史甚众,单
[南北朝] 史学三裴 (469530)
裴松之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裴松之为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
[南北朝] 史学三裴 (372451)
裴贽
  裴贽,字敬臣。及进士第,擢累右补阙、御史中丞、刑部尚书。昭宗时,拜中书侍郎,兼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幸凤翔,为大明宫留守。罢,俄进尚书左仆射,以司空致仕,为朱全忠所害。 【生卒】:?—905郡望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字敬臣,排行三十五。懿宗咸通十三年(872)登进士第,任主客、司勋员外郎。僖宗时,义成节度使郑昌图辟为掌书记,后擢右补阙、御史中丞。昭宗时,三知贡举。光化三年(900)由礼部尚书转刑部尚书,寻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
[] 唐朝宰相 (?~905)
裴枢
  裴枢(841—905)字纪圣。绛州闻喜(现运城市闻喜县)人。吏部尚书裴向之孙,开元朝尚书右仆射裴耀卿的侄孙,咸通十二年进士,升为蓝田尉,值宏文馆。跟随唐僖宗入蜀,擢拔为殿中侍御史。龙纪初年官至给事中,改为京兆尹,常以清流自居。裴枢,字纪圣,中眷裴。肃宗、代宗宰相裴遵庆曾孙,吏部尚书裴向孙,御史大夫裴寅子。绛州闻喜人也。咸通十二年登进士第。宰相杜审权出镇河中,辟为从事,得秘书省校书郎,再迁蓝田尉。直弘文馆。大学士王铎深知之,铎罢相失职,枢
[] 唐朝宰相 (841905)
裴遵庆
  裴遵庆(?—775),字少良,绛州闻喜人。幼强学,该综图传,外晦内明,不干当世。年既长,始以仕家推荫为兴宁陵丞,调大理丞。边将萧克济督役苛暴,役者有丑言,有司以大逆论,遵庆曰:“财不足聚人,力不足加众,焉能反?”由是全救数十族。频擢吏部员外郎,判南曹,不久担任徐州刺史。天宝时,选者岁万计,遵庆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肃宗时,为吏部侍郎。萧华辅政,屡荐之,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宗初,仆固怀恩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
[] 唐朝宰相 (?~775)
裴光庭
  裴光庭(678年-733年),字连城,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孙,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之子。裴光庭出身于河东裴氏中眷房 ,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常寺丞、郢州司马、司门郎中、兵部郎中等职,后因建议让突厥参与封禅,升任鸿胪少卿、兵部侍郎。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初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次年又升任侍中。他任相期间,提出“循资格”,以资历作为擢用官吏的标准,还建议向吐蕃传播中原典籍,后封正平县男。开元
[] 唐朝宰相 (678733)
裴行俭
  裴行俭(619年-682年),字守约,汉族,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臣。裴仁基之子。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10余年,甚有能名,时称裴李、裴马。创立一些法规,使选任官职有条可循,为后来所承用。行俭少时从大将军苏定方学习兵法,后来领兵出征东、西突厥,善于料敌决胜。他诚恳待人,获得士兵爱戴,故战多取胜。由于他文武兼资,高宗特授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他善于识拔人才,军中提拔的将
[] 唐高宗时名臣 (619682)
裴镜民
  裴镜民,字君倩,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属东眷裴。隋朝将领。初仕北周为大将军,入隋为兵部侍郎,兼西南道行台兵部侍郎、益州总管府司马。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西南夷构乱,他总率士卒讨伐,由于援军不到,陷于危局,于三月十九日被俘遇害。
[]
裴居道
  裴居道生年不详,但可以考证到他的家族来自绛州(今山西运城)。他的祖父裴镜民曾任隋朝兵部侍郎,父亲裴熙载曾任唐太宗的尚书左丞。裴居道(?-690年7月22日) ,唐朝将官,在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时担任宰相。裴居道大半的仕途生涯都不详,只知道他在唐高宗年间任左金吾将军,唐高宗把裴居道的女儿嫁给太子李弘为太子妃。唐睿宗年间685年,在高宗之子唐睿宗(李弘之弟)年间,裴居道任刑部尚书,李弘和睿宗的母后武太后(武则天)摄政,封裴居道为同凤阁鸾台三品
[] 唐朝宰相
裴矩
  裴矩(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隋唐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裴矩出身于河东裴氏西眷房 ,早年历仕北齐、北周、隋朝,曾参加隋灭陈之战,并率三千敝卒定岭南,安抚突厥启民可汗,历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等职,封闻喜县公。大业年间,裴矩仍受重用,与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等人一同掌握朝政。他为隋炀帝经营西域,打击吐谷浑,并用计
[] 唐朝宰相 (547627)
晋武公
  晋武公(前754年—前677年),又称曲沃武公,姬姓,名称,晋穆侯曾孙,曲沃桓叔之孙,曲沃庄伯之子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公元前716年,继父位成为曲沃的国君,在吞并晋国前称曲沃武公。公元前678年,杀死晋侯缗,吞并晋国,并以珍宝贿赂周釐王,周釐王便封其为晋国国君,列位诸侯。曲沃武公改称晋武公,纪年仍沿用曲沃武公纪年。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其子晋献公继位。始封曲沃晋武公的祖父名叫成师,是晋穆侯的小儿子 ,晋文侯的弟弟。晋昭侯元年
韩献子韩厥
  韩厥,生卒年不详,姬姓,韩氏,名厥,因其谥号献,故亦称韩献子。他是韩武子韩万的玄孙,韩赇伯的曾孙,韩定伯韩简的孙子,韩舆(亦称韩子舆)之子,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韩厥始为晋国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前573年,晋悼公重组四军八卿,晋悼公破格提拔铁面无私的韩厥为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韩厥迎来人生事业的巅峰,成为晋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卿,在政坛混迹近40年之久的韩厥印证赵盾昔日的预言。一生侍奉晋
[春秋战国] 赵氏孤儿案
杨深秀
  杨深秀,山西闻喜县仪张村人。生于1849年4月24日(清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初二日)。12岁成秀才,21岁中举,榜列第三名经魁。1871年22岁,入京参加辛未(同治十年)科会试,未中。在京拜师求教,钻研汉学,力主今文经,尤喜《公羊传》。1877——1878年(光绪三至四年),北方冀、豫、秦、晋数省,出现了亢旱,尤以山西为最。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文中云:“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侵奇灾,古所未见。”山西发生如此严重的灾荒,居于京城
[] 戊戌六君子 (18491898)
赵鼎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闻喜县阜底村人,南宋时与岳飞共同抗金兵的名相。赵鼎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及第,官授洛阳令,随即升任开封士曹。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金兵攻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求和。赵鼎坚决反对说:“祖宗之地不可与人,何待于议!”次年四月,京师开封失守,徽、钦二帝被俘,金人欲立张邦昌为帝,逼迫宋朝诸臣签署议状。赵鼎躲避在太学里,几经周折,终于逃到了南方。高宗赵构即位后,建立了南宋政权。赵鼎
[] 南宋政治家、词人 (10851147)
郭璞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汉族,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他还是中国风水学鼻祖,其所著《葬经》。西晋末年战乱将起,郭璞躲避江南,西晋末,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324年,敦欲谋反,命他占卜,璞言必败,被杀,时年49岁。晋明帝在南京玄武湖边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郭璞是风水界的泰山北斗。郭璞为正统的正一道教徒,长于赋文,尤以“游仙
[] (27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