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名人录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字飞卿,别名温八叉、温庭云,晚唐诗人、词人,花间词派代表词人。温庭筠出生没落的贵族家庭,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他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温庭筠代表作有《商山早行》、《过陈琳墓》、《菩萨蛮十四首》、《望江南》等,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生平事迹才华横溢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
[] “花间词派”鼻祖 (812870)
王僧辩
  王僧辩(?—555年10月26日),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僧辩初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后任平南将军、左卫将军、骠骑大将军、尚书令等职。他智勇兼备,所经战阵,多获胜利。梁大宝二年 (551),萧绎以他为大都督,领军讨伐兴兵作乱的原东魏大将侯景,获胜。王僧辩因功任征东将军、江州刺史。承圣元年 (552),他与东扬州刺史陈霸先会师,水陆并进,攻破石头城(今南京城西),大败侯景。四年,在北齐的威逼利诱下,迎立北齐扶植的梁贞阳侯萧渊明为帝,遭陈霸先反对,被其缢杀。王僧辩最初在北魏政权任职、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随父王神念从北朝投奔南朝,出任梁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以
[南北朝] 十七史百将传 (?~555)
王溥
  王溥(公元922年-公元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又为著名之史学大家,编撰《世宗实录》、《唐会要》、《五代会要》——三部史籍共170卷。出生于官宦世家,乾祐年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官至宰相。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王溥任丞相十年,三次迁升一品。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封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八月去世。朝廷停朝两天,赠侍中,谥文献。早年经历 王溥,后汉乾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任秘书郎。当时李守贞占据河中,赵思绾在京兆反叛,王景崇在凤翔反叛,周祖带领部队讨伐他们
[] 宋朝宰相 (922982)
温峤
  温峤(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东晋名将,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曹魏名臣温恢的曾孙,西晋司徒温羡之侄。东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温峤17岁出仕,由司隶都官从事累迁至潞县县令。后任刘琨的参军,积功至司空府左长史。317年,温峤作为刘琨的信使南下劝进,从此历任显职,并与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曾任江州太守,参与平定王敦、苏峻的叛乱。苏峻之乱平定后,温峤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后赠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温峤“博学能属文”,《隋书·经籍志》有《温峤集》十卷。早期生活温峤聪明敏捷,凤仪俊美,自幼便以孝悌著称。十七岁时,州郡都来征辟,温峤皆辞而不受。后担任司隶校尉属下的
[] (288329)
温佶
  温佶(?—780),字辅国,以字行。温大雅五世孙,并州祁人。安禄山乱,往见平原太守颜真卿,助为守计。李光弼厚遇之。后居邺,薛嵩荐之朝,授太常丞,一谢嵩即去,屏处郊野,世推其高节。子造。 唐礼部尚书温大雅子无隐,任工部侍郞、瀛州刺史;温无隐儿子叫温晋冲,任范阳令;温晋冲的儿子叫温仁礼,任金吾卫长史;温仁礼的儿子叫温景倩,任南郑县令、赠谏议大夫;温景倩的长子就是温佶,字辅国。温佶娶唐初大将军李绩之女(山西高平人)生五子:温遘、温邈、温造、温逊、温□(缺字)。温邈生四男,至宋时已达千余口人,并繁衍至南阳、洛阳、晋城、冀南一带。济源温氏人才辈出,是继唐初太原祁县“三彦”之后,温氏历史上最辉煌时期
[] (?~780)
温式之
   温式之(?—371),字穆祖,东晋太原郡祁县都乡仁义里人,大将军温峤之次子。官至散骑常侍,为官清正,封新建县侯。据《晋书》“(温放之)弟式之,新建县侯,位至散骑常侍。” 《晋书》等史书对温放之的资料很少,温式之墓的发掘填补对其卒年和兄妹及子女的情况。温式之墓于2001年9月至10月出土于南京市区下下关区郭家山西端南坡,郭家山位于南京市北郊。墓志作碑形, 圆首,额有穿, 两面穿上各饰一道弧形凹痕。正反两面均有文字, 隶意楷书, 阴刻, 文字间以界郭, 满行18 字, 每面首尾两行各缩进1 字,志文残存265 字。墓志下端出集, 可插于志座内。盈顶座, 平面呈长方形, 中有长方形墓志插槽。
[] (?~371)
王方翼
  王方翼(625年-687年3月18日),字仲翔,并州祁(今祁县)人,唐朝名将。少号孝童,唐太宗时为右千牛。唐高宗时随裴行俭讨伐李遮匐,为副将,兼检校安西都护,修筑碎叶城。永淳初年(682年),西突厥阿史那车薄带兵围困弓月城,王方翼率军与其在伊犁河交战,大获全胜。突厥军援至,又在热海交战,杀敌七千,擒其首领300人,西域震服。武则天猜忌他是王皇后本家、唐朝忠臣,把他流放到崖州病逝。家庭骤变王方翼幼时丧父,与母亲李氏相依为命,博得“孝童”的美称。后来,李氏因与婆婆同安大长公主关系不和睦,被大长公主将他们母子赶到到乡下的凤泉别墅。家庭的骤变,对王方翼的成长影响极大。刚迁入凤泉别墅时,由于年久失修,显
[] (625687)
温顗
  温顗,唐朝国子助教、著名词人温庭筠之孙。五代十国时期,仕前蜀高祖,官至常侍。继承先祖才华,擅长隐僻绘画之事 父温宪,唐光启中为山南从事,也是位著名诗人。《唐才子传》卷九:宪,庭筠之子也。龙纪元年李瀚榜进士及第,去为山南节度府从事。大著诗名。词人李巨川草荐表,盛述宪先人之屈,辞略曰:“蛾眉先妒,明妃为去国之人;猿臂自伤,李广乃不侯之将。”上读表恻然称美,时宰相亦有知者,曰:“父以窜死,今孽子宜稍振之,以厌公议,庶几少雪忌才之恨。”上颔之。后迁至郎中,卒。有集文赋等传于世。 《十国春秋》前蜀八列传:“温顗,唐助教廷筠之孙也。父宪,光启中为山南从事。李巨川草荐宪表,盛述廷筠之屈,曰:“蛾
[]
王鉷
  王鉷(?-752年),唐玄宗时期,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南)人,父亲王晋。祖父为唐朝西域名将王方翼。公元745年,唐玄宗任命户部郎中王鉷为户口色役使,并下敕免除百姓当年租庸调。王鉷奏请征收百姓的运费,夸大钱数,又让用钱购买本地所产的贵重物品,这样百姓所交纳的比不免除租庸调时还多。按照过去所定的制度,戍守边疆的士卒应该免除租庸,六年替换一次。但是守卫边疆的将领都以战败为耻,对战死的士卒都不向官府申报,所以这些士卒在家乡的户籍没有注销。王鉷一心聚敛财物,将有户籍而没有人的都当作逃避赋税,按照户籍登记,戍守边疆六年以上者全部征收租庸,有人被一次征收三十年租庸,而民众无处申诉。唐玄宗在位日久,用度日益
[] (?~752)
温君悠
  温君悠,太原祁人。北齐文林馆学士。隋朝建立后任泗州司马。泗州,原属河南现安徽,清时改为泗县。他见朝廷政体纷乱,托病辞官回到家乡。他的三个儿子长子彦弘、二子彦博、三子彦将,对父亲十分孝敬。隋唐才子薛道衡赞叹说:“三人都是卿相才子”。温君悠归隐乡间安度晚年,再没有出去做官。 时局-在政治上没有多大的成绩,但是隐居家乡祁县教子却成教影响中国历史对唐朝建立有重要推动贡献的三个儿子。这就中国历史有名的“三公堂”。 唐朝时,温大雅(温彦宏)为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其二弟大临(温彦博)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温彦将)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在其父的教诲下,大雅并其两个弟弟大临(
[]
王缙
  王缙(700-781),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唐代诗人,尚书右丞王维之弟。少好学,与兄王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历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子宾客。文笔泉薮,善草隶书,功超薛稷。大历十年(775年)元载所撰唐赠兵部尚书王忠嗣碑,为其所行书。卒年八十二。王缙遗作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册等体,意义不大,诗作与王维的风格相似,具有一种平淡清新之美。事迹收录于《金石录》《唐书本传》《述书赋注》。科举及第后,累任侍御史、兵部员外郎等官。“安史之乱”时,任太原少尹,协助李光弼守太原,颇有功绩和谋略,被舆论所推重,升任宪(刑)部侍郎。后,两次出任宰相。外任河南副元帅、侍中持节都统
[] 唐朝宰相 (700781)
温恢
  温恢(178年-223年),字曼基,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曹魏大臣,任扬州刺史,后迁凉州刺史。温恢在史书《三国志》中与汉末扬州刺史刘馥、兖州刺史司马朗、并州刺史梁习、豫州刺史贾逵、凉州刺史张既(曾为雍州刺史)等六人合为一传。此六位刺史被陈寿评为当时所有州刺史中“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的典范。早年经历温恢的父亲名叫温恕,曾担任东汉涿郡太守。温恕去世时,温恢才只有十五岁,他随队护送父亲遗体回乡后,家中薄有积财。可是温恢却认为,当今世态已乱,苟且为一方富户又有何用,于是把家财一朝散尽,以赈济乡党宗族中有需要的人,此举令州里乡人甚为称道,比喻其所为就像西汉时期的郇越(郇越,字臣仲
[三国] (178223)
王凌
  王凌(172年—251年),字彦云,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司徒王允之侄。李傕、郭汜杀害王允后,他逃归乡里。后来举孝廉,为发干长,迁中山太守。后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曹丕即位,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以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正始初年,为征东将军,正始二年(241年)与孙礼于芍破力战,败吴将全琮,以功进封南乡侯。后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九年(248年)代高柔为司空。嘉平元年(249年)代蒋济为太尉。后与其甥令孤愚谋废曹芳,事泄,服毒自尽。时年79岁。早年经历王凌是太原祁县人。叔父王允为汉朝司徒,主持刺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为董卓报仇,在长
[三国] (172251)
温曦
  温曦,唐初宰相虞国公温彦博的曾孙,尚唐睿宗之女凉国公主驸马都尉,官至太仆卿。台揆门阀,风流儒雅,佥谐是图,历选伊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见温曦家族。温彦博有子振、挺(延州刺史,驸马都尉)。其中温振官至太子舍人,有子翁归、翁念(太仆少卿)、翁爱。其中温翁归至库部郎中、括州(治所在今浙江丽水市东南)刺史,有子缅、续、绩、缵、绍、缄、绚。其中温续官至阆州(治所在今四川阆中县)刺史、封虞公,有子皓、皎、曦。 凉国公主(687年—724年)李(少免),字花粧。唐睿宗李旦女,母王德妃,与惠宣太子李业、淮阳公主同母。始封仙源县主,后更为凉国。公主名为单字,“少”+“免”,念nou。凉国公主始
[]
王卓
  王卓(?—137年),字仲远,东汉太原祁人,尝封邑猗氏并著籍于河东郡。司徒王允祖父,先为光禄勋,官至司空进“四府”为相。 曾祖殷,中山太守,始居祁邑。祖父亥,抱经不仕,著书授乡里东。父岱,征为功曹椽,梁氏檀权辞不赴命。王卓东汉阳嘉三年,以光禄勋代孔扶为司空,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三月卒。列为中国历代宰相。其孙王允为东汉末年司徒。 东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十一月壬寅(十一日),司徒刘崎和司空孔扶,均被免职,这是由于顺帝采纳周举谏言的结果。乙巳(十四日),擢升大司农黄尚为司徒,光禄勋王卓为司空。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三月,司空王卓去世。丁丑(三十日),擢升光禄勋郭虔为司空。
[] (?~137)
祁午
  晋人,中军尉祁黄羊之子。在祁黄羊告老还乡后接替其父职位。出处大公无私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去私》。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9课《祁黄羊》是根据《左传》改写的.晋悼公作国君的时候,中军尉祁黄羊要告老还乡,请求辞职。晋悼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代替你呢?”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官合适。”悼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代替我,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悼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谁知解狐大病在身,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又问祁黄羊:“你看现在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悼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温彦博
  温彦博与他的兄弟温大雅、温大有从小就被薛道衡断言皆卿相才,曾被突厥流放阴山的温彦博最终成为与房玄龄、魏征等名臣共同辅政的宰相之一,死后获得陪葬昭陵的殊荣。温彦博,字大临,生于北周建德二年( 573年),卒于唐贞观十一年( 635年),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温君悠曾任北齐文林馆学士、隋泗州司马。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温彦博不仅有学识渊博的父亲。还有和他一样自幼就博览群书、聪颖异人的哥哥温大雅和弟弟温大有。还在他们青少年时代,父亲的朋友薛道衡、李刚就断言三兄弟“皆卿相才。”隋朝开皇末年,“通书记,警悟而辨”的温彦博通过对策及第,被授为文林郎,直内史省。隋末
[] 唐朝宰相 (573635)
王珪
  王珪(571~639年),唐初大臣。字叔玠,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人【注:《新唐书》本传称“世居郿”,《旧唐书·王珪传》称:太原祁人也。祖僧辩,梁太尉,父顗,北齐乐 陵太守】,他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前期的重要谋臣之一,在辅助李世民进行政治改革、选拔人才中起过重要作用。珪出身于官宦世家。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他以门荫入仕,在秘书内省为太常治礼郎,校勘书籍文献。汉王杨谅事件中,王珪的叔父王颇受株连被杀,他害怕殃及自己,急忙逃出长安城,隐居于终南山中十多年。大业十年(617)底,李渊父子率领军队攻占了长安。他出山寻求政治出路,受到李纲推荐,到李建成府中担任咨议参军。武德元年(618)六月,李建成被
[] 唐朝宰相 (570639)
温大雅
  温大雅(572-629),字彦弘。大雅出身官宦士族之家,其父温君悠,北齐时即步入宦海,任文林馆学士。入隋为泗州司马,大业末谢病离任返归原籍。温大雅与弟大临、大有等俱以文学闻名四海;时人云:“诸温儒雅清显,为一时之称。”《旧唐书·温大雅传》有“温陈才位,文蔚典礼”之说。当时以文学和家教著称的士族首推颜、温两家,颜即颜之推,亦有三子。时有“颜氏三雄”和“温氏三雄”之美誉,可见颜、温两家子弟皆为一时之选。隋文帝开皇末年,初及而立之年的温大雅即以才学卓著授东宫学士职。大业末年又授长安县尉,不久丁父忧辞官回乡,与三弟大有居太原。是时,隋朝风雨飘摇,农民起义如火如荼,隋炀帝被困江都,朝不保夕。大业十二年(
[] (572629)
全部祁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