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名人录
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初入仕途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出生于北京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十六岁的张廷玉准备参加会试,但因张英(其父)奉命为总裁官而回避不试。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张廷玉的夫人姚氏
[] 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16721755)
程芳朝
  程芳朝(1611~1676),初名钰,字其相,号立庵。桐城人。清顺治四年(1647)中殿试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国史院编修。著有《皇华草》、《中裕堂集》。史籍记载顺治四年丁亥科殿试制策要求“务各出己见,逐条献策,勿用四六,不限长短,毋得予诵套词,拘泥形式。”策试题为《帝王之治天下,莫不以得人为急务。朕深维真才希觏,知人实难。必如何而后真才可得欤?》、《近闻观任官员,伯叔昆弟宗族人等以及废伸劣衿,大为民害。必如何而后可痛革欤?》、《今当混一之初,尚在用兵之际,兵必需饷,饷出于民,将欲减赋以惠民,又虑军兴莫继,将欲邓盈以足饷,又恐民困难苏。必如何而后能两善欤?》程芳朝以策对称旨,赏识有加,拔为进
[] (16111676)
戴钧衡
  戴钧衡(1814-1855),字存庄,号蓉洲,桐城孔城人。少时聪慧绝伦,才华早具,写诗撰文颇有才气。 20多岁时恃才自负,刻印了自编的《蓉洲初稿》传世,当时见到这初稿的人,都惊叹不已,说他是个奇才。这本初稿传到了家乡大学者方东树的手中,方先生看了以后笑说:“十年以后,等他的学识磨炼到一定火候的时候,会自责的。”此时,方先生正在研究诗学, 著了一部诗论--《昭昧詹言》,这部诗论代表着桐城派的诗论观点。戴钧衡从传抄中得以阅读了这部书,潜心钻研了三年,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写过一首诗。 他从方先生诗论中得到了启示,省察到自己从前所做的诗,实在太草率了,于是收回以前所刻的《蓉洲初稿》。踵府拜见方先生,请方
[] (18141855)
余珊
  桐城的嬉子湖中有个小岛叫嬉子墩。在嬉子墩的蓊郁草木中,藏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墓叫“余珊墓”,墓前神道如仪,石人、石马俱在,乃是一处挂牌保护的省级文物单位。余珊何许人也?史书记载:“余珊,明桐城人,字德辉,号竹城。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原来是个管纪检的言官。言官的本分便是纠察风纪,与不良人事作斗争。然而这斗争的形势却往往极其微妙,因为你面对的常常是比你更加位高权重之人。这时,你往往是打不着狐狸反惹一身骚,更有甚者,会因此罹祸倒霉。余珊屡次进谏,并无效果。比如某次他上疏提拔-过滥,矛头直指内阁大臣,人家官比他大,根本对他的谏章不予理睬。正德皇上忙着收干儿子、宠宦官、信-,也没空
[]
张英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生平1637年(明崇祯十年)张英出生。1663年,27岁的张英考中举人。康熙六年,他又得中二甲第四名进士,成为内弘文翰林院庶吉士,进入庶常馆学习满、汉课程。入庶常馆后不久,因其父亲离世,张英离馆回乡丧居。1672年初,张英重返京师,仍为庶吉士。闰七月,康熙亲自考试张英等32人的满文情况,张英成绩突出,被授以编修职务。1673年,张英充任
[] 清朝文华殿大学士 (16371708)
范增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是居(今中国南部安徽省桐城南)人,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范增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劝说他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以此号召天下百姓。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来封位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公元前206年,范增跟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趁机消灭刘邦以绝后患,但没有被采纳。刘邦后来赴鸿门宴,范增几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又让项庄舞剑,想寻机刺杀刘邦,又因为项伯也出来舞剑从中作梗,除掉刘邦的计划落空,最后刘邦逃脱。后来,刘邦被困
[] 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 (前277前204)
徐南平
  徐南平(1961.4.5- )化学工程专家。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市。1989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党组成员,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书记。 从事陶瓷膜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从筹集经费、培养队伍开始,到创建研究所、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和工程公司,解决了陶瓷膜产业化过程中的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编制国家行业标准,形成了能够与国际先进技术相竞争的陶瓷膜新产业。参与并组织了重大陶瓷膜应用工程的设计、建造与调试工作,百余套装备在工业部门的一系列重要领域成功应用,年效益超亿元。 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宁津生
  宁津生(1932.10.22-2020年3月15日 )著名大地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和第二版《测绘学科》主编、《大辞海》分科主编等。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包括地球形状、外部重力场及其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是该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和重要学术带头人。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其中“全国及省市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的技术研究及实施应用工程”荣获
著名大地测量学家 (19322020)
汪志伊
  汪志伊(1743—1818)字稼门,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双港镇白陂塘汪氏,清朝大臣。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充四库馆校对,议叙,授山西灵石知县。除徵粮扰累,刻木为皂隶书里分粮数,以次传递,民遵输纳。调榆次,迁霍州直隶州知州。代州民孟木成杀人,已定谳情实,其弟代呼冤,巡抚勒保檄志伊往按,平反之。承审者护前失,不决,命大臣临鞫,重违众议,志伊坚执与争,孟木成竟得免死。志伊以此负强项名。擢江苏镇江知府,调苏州,连擢苏松粮道、按察使。五十八年,迁甘肃布政使,调浙江。江、浙漕重积弊,由官吏规费多。志伊历任,皆先除规费之在官者,然后以次裁革,严设科条。严惩会斐嘉庆元年,以杭州、乍浦驻防营养赡钱三月未放,被劾,议降
[] 清朝大臣 (17431818)
施剑翘
  施剑翘(1905—1979),原名施谷兰,安徽桐城人,自幼生活在山东济南。生父施从云,后过继给其弟施从滨 (一说生父为施从滨)。1935年,在天津佛教居士林刺杀直系军阀孙传芳。后被捕入狱,1936年被特赦。新中国成立后,她因病移居北京,病愈后又移居五台山光明寺村,并以居士身份在碧山寺修行。1957年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会特邀委员。197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早年生活施剑翘(当时名为施谷兰)从小受父亲宠爱,深居闺阁,还缠过足。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在家中有私塾老师教授学问,对古文诗词颇感兴趣。13岁时当家管事,18岁时毕业于天津师范学校。1925年秋,奉系军阀张宗昌与直系军阀孙传芳为争
(19051979)
吴曼青
  吴曼青(1965.8.29- )雷达技术专家。安徽省桐城市人,1990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获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所长、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院长。一直致力于我国雷达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工作,在数字阵列雷达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工程应用上取得了创造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他较早提出我国公共安全领域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问题,推动了我国公共安全科技与产业的新发展。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姚莹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幸翁。姚鼐侄孙,清代官员、文学家。姚莹于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先后任平和、龙溪、台湾、武进、元和知县。后由两江总督陶澍、江苏省巡抚林则徐推荐,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道光二十(1840)至二十二年,姚莹与台湾总兵达洪阿合作,率领台湾军民先后五次击退英舰进犯,炮毁英舰3艘,生俘英军150余人,缴获大批装备。清廷以台湾抗英有功,下旨赏姚莹二品顶戴,赐予云骑尉世职。二十三年,清廷与英议和后,英人谎称并非战败,而是遇风触礁船毁。姚莹遂以“冒功”罪入刑部狱。刑部要姚莹与台湾俘虏的英人对质时,他严词拒绝说:“我作为一个国家大臣,岂能穿着囚服和
[] 清代官员、文学家 (17851853)
何彤文
  何彤文,版县志有其名,曰其原名焕文,号芰荷,桐城姚郎中鼐高弟子也。嘉庆戊辰副贡生,为松湘圃相国所特赏,旋以佐职分发。初试郴州,继贰靖州,又佐郡岳州,尝代权兴宁各县,均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所至有循声。后护理衡州府知府,适衡阳彭玉麟应府试,彤文奇其文曰:“吾老矣,中流砥柱必此人也。”后彭为同治中兴名臣,果如其言。著有《丛桂山房诗存》、《听松随札》、《西溪偶录》、《从政笔记》诸集,学有本源,语皆心得,惟《听松随札》一书随人示教,随时立言,随时著论,于世道人心尤有关系。友人金开第、李佩衡、王简曾传薪,燕山桂良序其书,言之甚详。是盖能一名儒而为循吏者欤!此版本乃徐乃昌总纂,余谊密主修,在历代县志中为最善
[]
戴名世
  戴名世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夏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赵熊诏榜进士第二人。戴名世始祖于明洪武初年由婺源迁入桐城,至戴名世已历十二世。戴名世的曾祖父戴震(字孟庵)是明末诸生,当明清易代之际,怀着-之痛,削发为僧,隐居龙眠山中埋头著书。祖父戴宁(字古山)明末曾任江西新淦、乐安县令,政声卓著,推为良吏,后以养亲解官归田,数十年中以酒度日,隐逸而终。父亲戴硕(字霜崖)为人忠厚,因故国沦亡,生活艰辛,内心忧苦百端,无一日忘怀朱明王朝,48岁那年病逝
[] (16531713)
潘玉良
  潘玉良,(1895—1977),原名杨秀清,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张玉良,字世秀,安徽桐城人,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幼年时就成了孤儿,14岁被舅舅卖给了伎院作歌伎,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热爱艺术的她,于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王济远学画。1921年毕业后,又考取安徽省公费津贴留法的资格,成为里昂中法大学的第一批学生,但她到法国1个月后,就投考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两年后成为巴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油画班的插班生,与徐悲鸿同学。1925年她以
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 (18951977)
彭寿
  彭寿(1960.8.23-),男,汉族,玻璃新材料专家,安徽省桐城市人,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无机材料工程(玻璃)专业。现任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玻璃协会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共产党- 代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第23届国际玻璃协会主席。长期从事玻璃新材料科研、设计和产业化工作,建立了我国玻璃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针对高品质浮法玻璃、高透光伏玻璃、超薄触控玻璃、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等多种玻璃新材料长期被国外- 垄断的现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实现了产品进口替代及规模化推广应用,支撑
玻璃新材料专家
张秉文
  张秉文(1585年—1638年),字含之,号钟阳。安徽桐城人,清代大臣张英的大伯父。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山东左布政使任上,保卫济南,抵抗清兵,以身殉国。妻妾赴大明湖殉国殉夫,家中侍婢十多人也同投湖自尽。张秉文少朗俊,风格标异,大父参政公许为远器。大父即祖父,张秉文祖父是张淳张一包,曾任陕西临巩道参政。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授浙江归安知县。不久,调徽州教授,后迁户部郎中,出守抚州,累官湖广荆襄道,福建建宁兵巡道,广东按察使,广东右布政使,山东左布政使。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兵分几路入关,其中一路为大将军多尔衮所领人马,最为剽悍,从河北青山口一直打到山东济南,临
[] (15851638)
张廷璐
  张廷璐(1675-1745),字宝臣,号药斋,张英第三子。康熙四十一年(1702)应乡试列副贡;五十二年再应乡试中举;五十七年赴会试中一甲第二名(榜眼)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迁侍讲学士。雍正元年(1723),出督河南学政,因罢试事坐落职;旋即又重新授为国子侍讲,擢国子祭酒,迁詹事府少詹事;七年,擢江苏学政;十年,典浙江乡试;十一年,擢礼部侍郎,再督江苏学政。乾隆九年(1744),主持江西乡试,后辞职还乡,被称颂为“三朝旧臣,后进楷模”;十年,病逝桐城。一生好学,诗宗唐名家、文法宋诸子,著有《咏花轩制义》、《咏花轩诗集》传世。介绍张廷璐是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雍正的老师)的第三子,张
[] (16751745)
张勋
  张勋,字小嵩,安徽桐城人。家贫,好倡举义行。尝搜罗桐城节孝贞烈妇女二千馀人无力上闻者,汇请旌表,著总旌录四卷。桐城既破,马三俊起义兵霍山,与之定计,即往见秦定三,以急击舒城,与袭桐之师相应说之,定三不应,事遂败。嗣闻臧纾青统兵至桐,往六安迎之,谓纾青曰:“桐近日贼势与前不类,兵单援寡,难操胜算。不如先助攻舒,舒破,与秦军合,事乃有济。”又数以书劝定三,卒不应,纾青亦不肯往。十一月十七日,遂随纾青督战,死之。
[三国] 清朝将领
全部桐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