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历史人物介绍2
张淳
  张淳桐城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授永康知县。善断诉讼。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擒巨盗卢十八。捐俸,救活贫女无数。以治行第一,升礼部主事、郎中、浙江副使。官终陕西布政使。
[]
方世儁
  方世儁(?-1769)安徽桐城人。乾隆早期进士。历官太仆寺少卿、陕西布政使、贵州巡抚。乾隆三十四年,被参劾婪索属员,得银六千两,论罪被杀。
[] (?~1769)
姚棻
  姚棻字香茞,号铁松,安徽桐城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甘肃靖县知县,教民置水车灌田,开金石岘便利交通,立兴靖堡集市繁荣贸易。调皋兰知县,署固原州。升安陆,移武昌,改施南府,再改谭州府。历任广东按察司,江西、贵州、云南、福建巡抚。著有《铁松随笔》、《蒙求草》各2卷;《别音正讹》、《焚余草》各1卷;《读易管窥》、《宦辙检存》各2卷;《居官要语》、《训子录》各l卷。
[]
张传敬
  张传敬(?-1865),字慎修,安徽桐城人,寄籍贵州贵筑。由内阁供事修玉牒告成,议叙从九品分发,道光二十七年(1847)七月初三日兼署凤山县下淡水巡检,至二十八年四月十八日卸任。咸丰元年(1851)署头围县丞。五年署澎湖通判。八年升授台湾知县,历嘉义、彰化。十年署淡水同知。同治元年(1862)八月初一日署理凤山知县。适戴潮春事起,围县城,传敬激励士民,竭力防御击走之。明年八月卸职,九月回任台湾县,办理善后事宜。四年冬卒于任。
[] (?~1865)
方令完
  方令完(1910-1981)女,安徽桐城县人。自幼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年时代,追随其姐方令孺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国19年(1930年)7月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女中高中师范科,矢志献身教育,一直在中学、师范任教。1950年9月,来镇江私立崇实女子中学执教。该校改为市二中后,她任教导副主任、教导主任。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被评为镇江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9年秋至1961年秋,1962年秋至1963年秋,根据中德、中波
(19101981)
张家骝
  张家骝(1867-1920),字石卿,安徽桐城人。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八世孙。清同治六年(1867)生。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少工诗文。光绪二十年(1894),游日本,肄业早稻田大学,适其父张诚卒于京师,即归国扶柩返里。后随祖父张绍华游直隶、江西至湖南,与同乡李光炯创办安徽旅湘公学,延聘黄兴、赵声任教。有人以“结党谋逆”密奏清廷。张家骝从旁划策调解;黄兴、张继等免遭陷害。后归皖,举为省议会议员,力辞未受,侨居上海。民国九年(1920
(18671920)
张家翰
  张家翰(1878-1940),字子偕,号屏丞。安徽省桐城县城关人。清光绪四年(1878)生,出身翰墨世家。其父张祖荫曾任祥符县县丞。光绪二十九年(1903),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宏文学院,攻读数理。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国,执教于安庆高等学堂,后供职于浙江实业银行。1924年春,被省教育厅委为宣城第四师范学校校长,任期两年,成绩显著。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五卅”惨案,张家翰不遗余力支持学生开展声援“五卅”反帝-,发表声援宣言,
(18781940)
姚文然
  姚文然(1621—1676)字若侯,号龙怀。安徽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后官至刑部尚书。谥端恪。著有《姚端恪公集》,有《趵突泉》诗。
[] (16211676)
方世俊
  方世俊(?—1769)字毓川,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乾隆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太仆寺少卿,外授陕西布政使。二十九年,擢贵州巡抚。三十二年,调湖南巡抚。刘标讦发上官婪索,言世俊得银六千有奇,上命夺官,逮送贵州,其仆承世俊得银千。狱成,械致刑部,论绞决,上命改监候。秋谳入情实,伏法。
[] 清朝大臣 (?~1769)
张廷璐
  张廷璐(1675-1745),字宝臣,号药斋,张英第三子。康熙四十一年(1702)应乡试列副贡;五十二年再应乡试中举;五十七年赴会试中一甲第二名(榜眼)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迁侍讲学士。雍正元年(1723),出督河南学政,因罢试事坐落职;旋即又重新授为国子侍讲,擢国子祭酒,迁詹事府少詹事;七年,擢江苏学政;十年,典浙江乡试;十一年,擢礼部侍郎,再督江苏学政。乾隆九年(1744),主持江西乡试,后辞职还乡,被称颂为“三朝旧臣,后
[] (16751745)
张若震
  张若震。室名静春斋。安徽桐城县人。清雍正元年(1723)举人,初授浙江天台知县,历官至浙江布政使、湖北巡抚。张英之孙,张廷璐之子。曾捐资修建县城东紫来桥,后卒于官署。著有《静春斋杂文》4卷、《静春斋诗》4卷。生平张若震出身于桐城张氏,其家世显赫,祖父张英、伯父张廷玉皆官至大学士,父张廷璐曾任礼部侍郎。张若震于雍正元年(1723年)获赐举人出身,雍正六年(1728年)被授予浙江天台县知县官职,雍正七年(1729年)升嘉兴府同知,雍正八年(
[] (?~1755)
汪志伊
  汪志伊(1743—1818)字稼门,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双港镇白陂塘汪氏,清朝大臣。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充四库馆校对,议叙,授山西灵石知县。除徵粮扰累,刻木为皂隶书里分粮数,以次传递,民遵输纳。调榆次,迁霍州直隶州知州。代州民孟木成杀人,已定谳情实,其弟代呼冤,巡抚勒保檄志伊往按,平反之。承审者护前失,不决,命大臣临鞫,重违众议,志伊坚执与争,孟木成竟得免死。志伊以此负强项名。擢江苏镇江知府,调苏州,连擢苏松粮道、按察使。五十八年,迁甘肃布
[] 清朝大臣 (17431818)
马宗琏
  马宗琏,(?——1802),字器之,又字鲁陈。安徽桐城人。马瑞辰之父。嘉庆六年(1801)中进士,曾历任合肥、休宁、东流教谕。马宗琏生性敦实,无他嗜好,唯以著述为乐,精通古训及地理之学。马宗琏年少即跟随其舅姚鼐学习诗与古文词,文采沉博绝丽。因在科举乡试中解释《论语》过位、升堂合乎古制而深得大学士朱珪举荐。后跟从邵晋涵、任大椿、王念孙游历,其学问大进。马宗琏秉承徽派朴学之理念,认为求学之道,解经必须先从通晓训诂入手,但由于相关典籍浩瀚广博
[] (?~1802)
马瑞辰
  马瑞辰(1777-1853),字元伯,桐城人,马宗琏之子。嘉庆乙丑进士,改庶吉士。历官工部都水司郎中,因事遣戌沈阳。文诚公富俊,时为吉林将军,延主白山书院,生徒中式者二人,文诚以课士有效,奏赏主事。洊擢员外郎。复遣戍黑龙江,纳赎回籍。嘉庆乙丑进士,改庶吉士。历官工部都水司郎中,因事遣戌沈阳。文诚公富俊,时为吉林将军,延主白山书院,生徒中式者二人,文诚以课士有效,奏赏主事。洊擢员外郎。复遣戍黑龙江,纳赎回籍。乡居数十年,以著述自娱。闻乱,
[] (17771853)
马三俊
  马三俊,字命之,桐城人,马瑞辰之子,马宗梿之孙,优贡生。举孝廉方正,学宗程、朱。以国难家仇,愤欲杀贼。咸丰四年六月,率练勇追贼至周瑜城,力战死,年三十五。著有《马徵君遗集》。
[]
张勋
  张勋,字小嵩,安徽桐城人。家贫,好倡举义行。尝搜罗桐城节孝贞烈妇女二千馀人无力上闻者,汇请旌表,著总旌录四卷。桐城既破,马三俊起义兵霍山,与之定计,即往见秦定三,以急击舒城,与袭桐之师相应说之,定三不应,事遂败。嗣闻臧纾青统兵至桐,往六安迎之,谓纾青曰:“桐近日贼势与前不类,兵单援寡,难操胜算。不如先助攻舒,舒破,与秦军合,事乃有济。”又数以书劝定三,卒不应,纾青亦不肯往。十一月十七日,遂随纾青督战,死之。
[三国] 清朝将领
张知行
  张知行(1901-1995),原名骏,安徽桐城人,生于北京。潘赞化(潘玉良之夫)的表弟。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陆军大学特别班第2期毕业。早年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任职,1923年任陆军检阅使署学兵团1营营长, 1926年任第15混成旅45团团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军官学校副校长,1930年任反蒋联军第2方面军第1路军直属特务旅旅长,参加中原大战,1936年7月任第32师参谋长,1938年任第1战区河北游击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194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19011995)
潘赞化
  潘赞化(1885—1959),字赞华,号世璧,晚号仰聃.西乡(今桐城市练潭乡潘楼村)人。现代知名人士、诗人。潘赞化祖父潘黎阁,曾任清廷京津道台,举家迁居天津。赞化幼年父母双亡,由伯母戴氏抚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举家迁回桐城。光绪二十七年,同堂兄潘晋华与陈独秀、柏文蔚等人,在安庆北门藏书楼,组织“青年励志社”,从事反清宣传活动。他们的行动被清廷列为大逆,四出搜捕,潘氏兄弟被迫-日本,潘赞化入东京振武学堂学军事,并加入孙中山在东京
现代知名人士、诗人 (18851959)
潘玉良
  潘玉良,(1895—1977),原名杨秀清,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张玉良,字世秀,安徽桐城人,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幼年时就成了孤儿,14岁被舅舅卖给了伎院作歌伎,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热爱艺术的她,于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王济远学画。1921年毕业后,又考取安徽省公费津贴
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 (18951977)
张秉文
  张秉文(1585年—1638年),字含之,号钟阳。安徽桐城人,清代大臣张英的大伯父。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山东左布政使任上,保卫济南,抵抗清兵,以身殉国。妻妾赴大明湖殉国殉夫,家中侍婢十多人也同投湖自尽。张秉文少朗俊,风格标异,大父参政公许为远器。大父即祖父,张秉文祖父是张淳张一包,曾任陕西临巩道参政。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授浙江归安知县。不久,调徽州教授,后迁户部郎中,出守抚州,累官湖广荆襄道,福建建宁兵巡道,
[] (1585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