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名人录
吕范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 汉末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吕范年轻为汝南县吏,后避难寿春,结识孙策。随孙策、孙权征伐四方,对稳定江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孙权将其比之于吴汉。官至前将军、假节、扬州牧,封南昌侯。黄武七年(228年),拜大司马,印绶未下,吕范已病卒。孙权悲痛不已,遣使者追赠大司马印绶。孙权还都建业后,以太牢礼祭祀吕范。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吕范年轻时只是一名汝南郡的县吏,但是仪表过人。城里有刘姓人家,家境富裕而且女儿非常美丽,吕范前往求亲,刘氏的母亲嫌弃吕范,不愿意答应婚事,但是刘氏却说:“您认为吕子衡会是个长贫的人吗?”意指在她眼中吕范有其过人之才,将来必得显贵,
[三国] 汉末三国时期东吴重臣 (?~228)
张酺
  张酺(?-104),字孟候,东汉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张酺少时从祖父张充受《尚书》,又师事太常桓荣,学习勤奋,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渐负盛名。永平九年(66),明帝为四姓(指樊、郭、阴、马四家外戚)小侯在南宫开学,设置《五经》师傅,张酺于此教授《尚书》,授徒百数。后奉召入南宫,向汉明帝刘庄讲授《尚书》,甚受称赏,召为郎,赐车马衣服,令入宫教授太子刘,深得太子敬重。章帝即位,提升张酺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元和二年(85),出任东郡太守。任职十五年,到和帝即位不久,升任魏郡太守。永元五年(93),升任太仆。数月之后,代尹睦为
[] (?~104)
吕据
  吕据(?-256年),字世议,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大司马吕范次子。 初因父亲功勋,授任郎官。吕范卧病时,任副军校尉,辅助掌管军事。黄武七年(228年),吕范去世,吕据袭封南昌侯爵位,拜安军中郎将。多次征讨山越,每次皆能取胜。随潘濬讨伐五谿,并立战功;随朱然进攻樊城,与朱异攻破樊城外围。回师后任偏将军,入朝任马闲右部督、越骑校尉。 太元元年(251年),升任荡魏将军。孙权病重时,以为太子右部督。孙权死后,太子孙亮即位,以为右将军。建兴元年(252年),率军抵御并击退魏军。建兴二年(253年),升任骠骑将军,兼管西宫事务。五凤二年(255年),与孙峻等进攻寿春,回军途中击败
[三国]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256)
陈修文
  陈修文,1937年出生于安徽省太和县新陈寨一个贫农家庭。他只读过3年小学,1955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3月应征入伍,被分配在炮兵团,1959年被选送到第一航空预备学校学习。他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勤学苦读,终以优异的成绩从第一航空预备学校毕业,转到东北某航校正式学习飞行。他刻苦钻研,攻克了飞行中的种种难关,完成了高级训练机和轰炸机训练机的训练任务,于1964年4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毕业考试,成为一名全天候飞行员。1969年,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陈修文出色地完成了航运任务。1971年9月13日凌晨零时30分,林彪带着老婆叶群、儿子林立果等爬上256号三叉戟飞机,仓皇出逃。就在林
革命烈士 (19371971)
郭宪
  郭宪,字子横,东汉汝南宋(今安徽省太和县倪邱镇)人。据《颍州府志》(清·王敛福纂辑)记载:西汉置细阳县,因县有细水(茨河),故名。后又称为新郪。东汉建初四年(79年),徙宋公于新郪,号曰宋,属汝南郡。另据《太和县志》(民国·丁炳烺主修吴承志纂修)记载: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有运丘寺,清雍正、乾隆间修,寺旁有古檀树,大十围。内有运丘,高五仞,周围四亩,形若龟状。相传为郭宪墓。
[] 东汉光武帝朝学者
张峰
  济南军区原副司令员。张峰同志是安徽省太和县人,男,原名在岭,双浮集人。1938年,太和成立抗日人民自卫军,毅然从军,在张普庆手下当一名传令兵。193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高潮,太和抗日人民自卫军被国民党改编,遂前往涡北参加了新四军。1941年,张峰在新四军第四师十旅任连长。在反顽作战中,主动请缨担任突击队队长,强行登岸,抢占了阵地,保障旅主力顺利渡过运河,建立了淮海区。1944年夏,张峰任四支队十团副团长。1945年4月,率部攻打阜宁城,消灭伪军2000余人,使苏北盐埠、淮海两区根据地连成一片。10月,随十旅挺进东北,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即以后的第四野战军)序列。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221997)
马思进
  马思进,1923年出生在安徽省太和县坟台镇马桥一个贫农家庭。全家五口人,租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1946年7月,马思进被抓壮丁入了伍,在徐州师管区当了一名国民党军士兵。后补入敌第二十六师第八十旅,备受-和欺凌。1947年,在鲁南战役中,被我军俘虏。经过教育和争取,马思进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解放战士”,补入华中野战军一部。在连长穆万良,战友林宁等同志的帮助下,不久,马思进当上了班里的战斗组长。1947年5月13日至16日,马思进所在的战斗小组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马思进荣立大功一次,被评为“三级人民英雄”,他的战斗小组被命名为“马思进先锋小组。”由此,马思进的名字印在了华东野战军第一纵
(19231948)
韩振江
  韩振江(1914.8—2005.8)男,1914年8月出生,原墙镇名利村人。1926年,12岁的韩振江逃荒到六安给地主放牛。1929年初,参加六安独立团。1931年10月,在七十三师二一七团二营五连当班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5月,韩振江被任命为排长。1933年2月提升为五连连长。1934年2月上旬,在第五次反围剿的一次阻击战中,左腿和肩膀多处受伤。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准备与中央红军会合。在跨越天险剑门关的战斗时再次负伤,脑袋被子弹打穿了个洞,脑浆都流了出来。但两个多月后,竟奇迹般地又回到了部队,被提升为副营长,不久又被任命为营长。1935年6月,在长征途中被任命为
(19142005)
徐子佩
  徐子佩(1908—2003)男,税镇镇渔池村人。幼年读私塾,13岁进入新集渡口小学,15岁就读于河南省开封中学,后转学到南京。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1928年秋,联系在北京就学的太和进步青年邹安中、张筠如、刘志一、吴幻舟、孙云锦等人,出版了以宣传马列主义为宗旨的《太和月刊》和《青芒》。1929年秋,参加了清华大学进步同学李兆瑞(李大钊之子)、陈志安、冯仲云、张钦益等30多人成立的清华“社会科学研究社”,研究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1929年冬,经陈志安、张钦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5月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此间,他积极参与一些反帝-。
(19082003)
王劲草
  王劲草(1917—2010)男,高级农艺师,安徽省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城关镇刘响场村人,十五岁考入阜阳三中,十八岁赴南京读高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因走上街头,呼吁抗日,-,被学校除名。1939年,考入西北农学院,毕业论文《小麦蛋白质之研究》,获金陵大学农学院费氏奖学金。毕业后在陕西农业改进所大荔农场当技佐兼小麦辅导员。1944年,回到阜阳,进行棉花种植试验,后因日军进犯,试验田被毁。1949年9月,在淮南煤矿教师进修班学习后参加革命工作。当年,安徽大雨成灾,他撰写《皖北水旱灾害问题的研究》一文,刊于《皖北日报》,受到皖北行署主任宋日昌邀请,破格加入由省、市、地委书记组成的水利委
(19172010)
徐广缙
   徐广缙(1797~1869),字仲升,一字靖侯,安徽太和县大新区徐寨人,清嘉庆年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山东,陕西道御史,广西乡试正考官,榆林知府,江西总粮道,福建按察使,顺天府尹,四川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云南巡抚,广东巡抚,两广总督和两湖总督。
[] (17971869)
范亚彰
  范亚彰(1938~)太和县李兴镇人,1956 年11 月参加工作,历任濉溪县口子酒厂技术员、工程师、技术副厂长、厂长。1994 年兼任濉溪县科技副县长,1995 年任安徽省口子(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1987 年10 月评定为高级酿酒工程师,1992 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范亚彰1982 年攻克了白酒行业长期没有解决的白酒安全度夏的难题,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1986 年主持攻克了“生化法人工老熟优质大曲酒”科研项目,同年3 月国家科委委托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通过了技术鉴定。范亚彰又运用这一研究成果,创造了“池底轮回”、“逆运转”操作法,使出酒率提高了10 多个百分点。上述三项成果每年可直接创经济
张海观
  张海观(1881-1950),字鹤云,号秋谷,安徽省太和县关集人。民国书法家。清光绪七年(1881)生。幼习四书五经,全县童试第一。光绪十八年(1892),12岁,执笔研墨学书,始临碑,习《黄甫碑》。光绪三十一年(1905)9月,清廷废除科举,遂入安徽优级师范学堂读书,部试优等毕业。在校期间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被选为太和县参议员,劝学所所长兼县立小学监督。后受阜阳省立第三师范、省立第六中学之聘,先后执教十余年,弟子遍及颍州各县。1927年,杨虎城部来太和,聘任为县教育局长,打神办学,改庙产为学田,对地方教育事业卓有贡献。信仰-,并为之奔走宣传,后目睹国民党
(18811950)
张仲明
  张仲明(1911—1994)男,太和县关集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张鹤云为地方开明人士。张仲明少时家庭生活优裕,早年在南京陶行知创办的安徽中学读完初中,在阜阳省立第三中学学习2年,因反对校方的高压统治闹学潮被开除。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就读3年,因参加学生-被开除,后又就学于上海持志学院国学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一面教书,一面在太和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担任秘书、特务部长等职。1938年,余亚农到太和组织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张仲明以已发动的民众武装为基础,编入第二支队,先任第二大队长,后任第二支队长。亳县克复后,自卫军进入亳县地区,经常配合新四军
(19111994)
张东杲
  张东杲(1907-1928),字若晦,太和县关集人。1921年考入阜阳省立六中读书,因抗议学校无理开除太和学生而愤然离校,旋考入南京江苏省立第一中学高中理科,曾主编太和旅宁同乡会刊物《太和之光》。1925年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思想上开始接受马列主义。“三•一八”惨案,他是工大学生--的组织者之一,反动派的开枪镇压,战友们的流血牺牲,益发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北伐军兴,东杲毅然南下,请缨武汉,参加了叶挺将军领导的二十四师,任连政治指导员,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进击夏斗寅叛军的“西征”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保卫了武汉——当时的革命根据地。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汪精卫的反动面目也
(19071928)
王家和
  王家和(1917—2007)男,字万事,号三泰,又称万和山人,笔名畔丁,太和县人,文化馆退休干部。1927年从师孙丹仪。1939年以绘画谋生离乡背井,流落他乡。1949年,投入文化工作,搞剪纸创作。历任中国剪纸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省老年书画联谊会会员、阜阳剪纸学会副会长、太和县第二届政协副主席、县第七届人大常务委员委员。1997年,被聘为中国民间艺术研究院顾问。除剪纸艺术外还擅长国画、泥塑、纸扎等艺术。其作品取材广泛,山水、花鸟、鱼虫、人物、无不采撷。国画作品多以喜庆、大气见长,崇尚自然。五十多年来,他创作各类作品2000多幅,在省以上报刊发表展出。其中《四
(19172007)
朱荫桐
  朱荫桐(1904.9—2001.9)男,字葆华,曾用名朱保,太和县旧县集人。少年在阜阳读书,后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1928年下半年,“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简称“改组派”)成立,与蒋介石争夺党权和政权。1929春,朱荫桐从上海前往安徽省省府所在地安庆,成立了安徽省改组派总部,任省干部委员,9月,负责指挥安徽的工作,并就近指挥皖北各县的工作。之后,朱荫桐与陈尹珍到上海,积极参与了策动驻蚌埠的石友三部军事讨蒋活动。1930年初,朱荫桐因参加“改组派”被上海交通大学开除,到了北京,结识了共产党人葛春霖、李大林等人,积极赞助党的工作,成为共产党的朋友。1935年,被铁道部派赴美国读研究生,1937年
(19042001)
张昭
  张昭(1921-1978),太和县坟台人。1948年参加教育工作。任坟台、刘关小学负责人,以坚持灾区教育称著。1951年暑期,奉调创办大新小学,当时灾情严重,政府拨款甚微,他依靠当地领导和群众献工献料,很快建成30间校舍,秋后如期开学。1952年,清浅小学因兴修茨河被拆除,暑假调张昭前往重建,未几落成。1953年冬,调他扩建清真小学,完成建校任务18间。1955年,调原墙区创建原墙小学,半年内建校舍50余间。经县教育局检查,其所建校舍与别校相比,速度快、造价低、质量好。原因是他认真负责,要求严格,在建原墙小学时,他塔庵棚,住工地,日夜操劳,不让一草一木受损。建成之后,他因劳累过渡,卧病20余日
(19211978)
张仲田
  张仲田(1891-1983),太和县城郊张湾人,主任医师。张仲田幼时随父学习祖传治疗骨伤的医术,20岁便成为方圆百里著名的正骨妙手,被群众称之为“张半仙”。张仲田先生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对贫富患者,他一视同仁,一样精心治疗。对贫苦农民,尤不讲价钱,极少收费。一次,一个驻军司令之子腿跌成粉碎性骨折,数处医治无效。张仲田为之手术,骨伤痊愈。这位司令连称张仲田“真乃活神仙”,欲以重金酬谢,张仲田则分文不取,只让司令放回两个被抓丁的穷苦农民。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张仲田这位民间推拿郎中,登上了太和县医院的大雅之堂,成为人民医生。由于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求医者遍及许多省市。旧社会祖传医术
(18911983)
全部太和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