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县历史人物介绍
罗芳珪
  罗芳珪(1907—1938),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县(今衡阳市衡东县)人,中国国民革命军少将、抗日名将、民族复兴英雄。1907年12月20日生于衡阳市衡东县的一家书香门第,13岁考入岳云中学。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营长。1934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八十九师五二九团团长。1937年,平津沦陷后,日-移兵力向南口进攻。奉命率部扼守阵地,纵横十余里,从8月12日起至23日止,以千余人抵御数万之敌
抗日英烈 (19071938)
刘阳生
  刘阳生(1904年3月1日-1938年8月5日),抗日将领,字茂林,湖南省衡东县草市镇丫塘村人.属湘军一系,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五岁丧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在舅父的扶助下,读了两年私塾,1926年6月,被选送到军官队(湖南干部学校)学习,在抗日战争中屡立奇功,后在武汉会战中壮烈殉国,战后被追谥为陆军少将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为湘军70军19师57旅114团副团长,时军长为后来的起义将军李觉。李觉部在武汉会战期间驻
抗日将领 (19041938)
成普
  成普,1919年生,原名穰澄浦,湖南衡山(今衡东)人。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大学员连政治指导员,军委直属政治部组织干事,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秘书、总参谋部作战室参谋、作战参谋组长,解放军总部作战室一科科长,中南海作战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军务处长,志愿军总司令部作战指挥所负责人、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主任,回国后,历任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部长,文革期间任陕西省军区参谋
(19191998)
向力力
  向力力,男,汉族,1962年9月生,湖南衡东人,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高级经济师。1979.09-1983.07湘潭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1983.07-1983.10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宋桥公社宣传干事;1983.10-1984.08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团委副书记;1984.08-1985.01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白果镇人民政府副
谭鑫振
  谭鑫振(1843~1882)字丽生、贡三,清湖南衡山县(今衡东县石湾镇泉水村)人。自幼聪慧,才智过人,曾求学石鼓书院。同治九年(1870)中举人,署岳州训导,后受湖南巡抚王文韶器重,视之为“国器”,委校阅各书院经课。光绪六年(1880)赴京殿试,取一甲第三名(探花),任翰林院编修。光绪八年殁于山海关。流传书作有南岳《半山亭记》、南岳鹤岭东岳庙“紫气东来”匾额等,其书有欧意,榜书大气,楷书规整中有灵动。临终遗言:“知足是人生一乐,无私得天
[] 石鼓书院 (18431882)
李待琛
  李待琛,(1891~1959)字伯芹,号采池。1891:光绪十七年辛卯八月二十六未时生于:湖南省衡山县既字第十二区(今衡东县大桥镇和平村李冲),出自书香世家的他,自幼酷爱学习,在郡城《石鼓书院》的父亲更是亲教之。履历1906:光绪二十三年,年初,16岁,他跟父李吟秋(后为湖南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赴日求学。考入《弘文书院》因日文基础好,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居全校第一,深受校长嘉纳治五郎之赏识。1908:光绪二十五年七月,18岁,日本《弘文书院
(18911959)
贺仲明
  贺仲明 (1966~)湖南衡东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9年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1985—1994年在湖南湘西工作,1999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学理论著作《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喑哑的夜莺——何其芳评传》、《真实的尺度》等。曾获江苏省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
陈撷芬
  陈撷芬(1883~1923),笔名楚南女子,湖南衡山人,出生于江苏阳湖(今常州),是上海爱国女学校第一批学生。她是《苏报》馆主人陈范的长女。1899年冬在上海创办《女报》,并担任主笔。该报不久即告停刊。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续出《女报》月刊,仍由她担任主编。次年改名《女学报》继续出版,由苏报馆发行。同时还担任上海爱国女校的校长,参加了一些进步活动。1903年“《苏报》案”发生,《女学报》也只得暂停出版。为了资助《国民日日报》的出版,
(18831923)
秦孝仪
  秦孝仪(1921-) -民党中央委员、党史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人,1921年2月生于一个书香之家。自幼继承家学,精通儒学经史,博览群书。上海法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深造,荣获该大学人文科学博士。1949年去台湾,先后担任-秘书、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文宣组副组长、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1961年4月出任-民党中央副秘书长。蒋介石去世之前,他担任蒋介石文学侍从20多年,并奉命记录了蒋
陈范
  陈范(1859-1913) 《苏报》主办人,人口学家。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人,1859年出生于衡山沱字四区龙头湾。1899年中举人,任江西铅山知县。因“教案”牵连而罢职,举家迁上海,主办《苏报》。1903年,他和女儿陈缬芬冒着杀头的危险,以大无畏英雄气概,在《苏报》上发表了邹容的《〈革命军〉自序》、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革命党人的文章,公开宣传邹容的观点:“我们要想摆脱满清人的羁绊,不可不革命!我们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国
《苏报》主办人,人口学家 (18591913)
易元秋
  易元秋(1934— )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山东省军区司令员。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人,1934年7月生于衡山县-镇铁坑村。195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在五圣山、西方山防御作战中英勇战斗,表现突出。1952年1月选送到解放军第四炮校学习炮兵业务。1954年2月后任炮兵部队排长、连长、炮团侦察参谋、师作训参谋。参加了1959年西藏平叛战斗,4次荣立三等功。1965年5月调到济南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工作,历任参谋、科长、副
向德
  向德(1901-1985)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实业家。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人,1901年8月出生于永兴县。求学时期,就渴望国家富强,抱有实业救国的理想。1925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留校工作。1926年参加北伐,随国民革命军前敌指挥部兵工科接收汉阳兵工厂,任工程师。1928年起任湖南省建设厅技士。1931年底在考查湖南公路局收入可观利润无几的原因时,看到公路局行车开支最大的项目是汽油,深有感慨地说:“德士古、亚细亚、美孚等外
(19011985)
刘国安
  刘国安(1921—)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人,1921年1月生于一个富裕农民家庭。1937年入衡山乡村师范学校。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青年战时工作队支部委员、区委游击战术助教。1939年到桂林国际新闻社、衡阳开明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东安、零陵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1946年以后任中共长沙市工委书记、衡阳市工委副书记,两衡地区工委书记兼湘南游击二支队司令员。新中国建立后,历任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组织
(19212010)
王光泽
  王光泽(1903-1934) 红军黔东独立师师长,革命烈士。 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人,1903年生于衡山县鹤桥村一个贫农家庭。少时放牛学木工,19岁到茶陵县做工。1926年参加工农运动,开展反封建斗争。1930年任茶陵县腰陂镇工会主席兼赤卫队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赤卫队扩建为警卫连,任连长。次年,调任茶陵县警卫营营长。1933年,警卫营扩充为茶陵独立团,任团长。6月,独立团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五十三团
(19031934)
茹瑺
  茹瑺(1358-1409) 字良玉,号茹庵。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初一日生于衡山东隅的藻江(今衡东县石湾乡的枣山村)。明洪武十年(1377),茹瑺入国子监就读,受朱元璋器重, 授承敕郎,洪武二十三年封为太子少保。建文四年(1402),燕兵攻破京城,朱棣召唤茹瑺,瑺第一个劝朱棣登位。不久,朱棣下诏,封茹瑺终身为忠诚伯,食禄千石,并立下金书铁券,券文有“中外一人,中流砥柱”的褒奖语。嗣后,又把秦王第二女长安郡主下嫁给瑺长子茹鉴
[] (13581409)
何克明
  何克明(1298-1376) 衡山义城乡十三都(今衡东县霞流乡平日村)人。元延祐四年(1317),湖广乡试,何克明居榜首。次年,赴大都(北京)会试,廷试连获第一,三元及第,在湖广间享有盛名。中状元后,任过上高县知县,衡州路推官。因在衡州路政绩卓著,被召回京师任国子监丞。明朝北伐军攻克大都时,何克明因父丧在家守制。元亡明兴,他没有应召出仕。晚提杜门谢客,从事著述,著有《周易集解》、《诗经笺注》,可惜二书已散佚。
[] (12981376)
李吟秋
  李吟秋(1867-1923) 名汉丞,衡山县既字十二区夏家桥(今衡东县大桥乡)人。1906年赴日留学,常与黄兴、孙中山等往来,积极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辛亥革命爆发,李吟秋举兵于乡,响应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李吟秋为-顾问。4月,迁都北京,补工商佥事。湖南省议会成立后,他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后袁世凯称帝,李吟秋拒不附会,避难海外。民国6年,回广州参加0运动。民国9年,奉孙中山之命回湖南,任
[] (18671923)
向道龙
  向道龙(1860-1899) 字洗凡,号良骏。清咸丰十年生于衡山(今衡东县)白莲乡闵家冲。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由于反对科举制度,被清政府革除功名。中法战争之后,清廷日益衰败,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青年时期的向道龙弃文学武,受“兴中会”的影响,坚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信念。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十月,向道龙联合沙泉地方的农民彭集生、彭钟泰与白云岭印心和尚,聚集农民千余人,发布《讨清檄文》,宣告起义。因有人告密,清兵大举镇压
[] (18601899)
彭浚
  彭浚(1769-1833)字映旌,号宝臣,衡山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生于衡山县黄子堂(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师从罗典。嘉庆十年考取状元,任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彭浚由户部正郎任福建正主考,接着提升为内阁大学士、太仆寺少卿。不久,补奉天府丞、提督学政。道光十一年,调顺天府丞兼学政。道光十二年因病辞职回乡,十三年十月初七殁。
[] (17691833)
陈嘉言
  陈嘉言(1851-1935) 号梅生,清咸丰元年生于衡山(今衡东县)霞流平田,28岁中举,29岁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陈出任江洲(今江西省九江市)知府10余年,为官清正廉明,别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反而卖掉祖遗田租40石。后调京任监察御史,以李白的诗句“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作座右铭,对违法者绝不留情,有“铁面御史”之称。晚年回乡,靠朋友帮助和陈姓祠租接济以维持生活。民国24年病逝。
(1851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