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名人录
粟田梅
  粟田梅(侗锦)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粟田梅,1964年8日出生于湖南省通道县牙屯堡镇枫香村三组,从小受到母亲粟培仙的熏陶及本团寨老人的指导下,于12岁便掌握纺丝技巧,慢慢于一旁观看学习母亲及其它老人家的制作,15岁创作了第一件作品,以两小孩手牵手作图,得到多人赞许,从而加深本人对侗锦的喜爱,侗锦是侗族人民的传统手工工艺品,主要分部在我县牙屯堡镇、播阳镇、独坡乡、坪坦乡、陇城镇、坪阳乡等地方。侗锦色彩艳丽,颜色和谐,民族纹样、奇异变幻、自然天成,有着悠历史和极高的艺术性。传统的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用黑白棉线组成的称为“素锦”,用黑白棉线和彩线交织成花的工艺编织称
侗锦传承人
杨枝光
  杨枝光(侗族芦笙)“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我叫杨枝光,男,侗族,出生于1954年4月,1974年开始学制作芦笙。最初我是跟叔叔杨保贵学习,芦笙制作是一项十分繁琐的手工技艺。芦笙为侗族竹制吹管乐器,(侗语称Lenc伦)由笙斗、笙管、共鸣筒、簧屯、箍等部件组成。笙斗由木制呈葫芦瓜状,上接一段小竹管供含吹,竹制笙管分两排呈60—80度角插入笙斗,竹管在笙斗内安装铜质簧片,每根竹管均在按近笙斗处开1个音孔,再以篾片或麻线捆束。器具主要有大、小刀、钻子、钳子、锯子、熟铜、松香脂、锉子、十四管校音器等36种。第一天是上山烧木炭,第二天是用木炭来融铜皮,铜皮是用来做芦笙的音簧片的,第三天开
侗族芦笙传承人
吴念姬
  吴念姬(侗锦)“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我是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城东村人,名叫吴念姬,出生于1962年 3 月 23日。1983年嫁到通道县双江镇城东村4组,目前在家中一边务农一边制作侗锦销售。在我们侗家有着这样一个不成文的优良民俗传统即“男耕女织”的传统。这一传统之所以能延续至今,也正是因为我们侗民族“侗锦”的织锦艺术得以保存延续下来的重要因素。以前侗家的年轻女孩都会从自己长辈那或多或少的学会这门手艺,以此来展示自我才华的重要表现。1969年9月至1975年7月在播阳镇上寨村小学读书,1975年9月至1978年7月在播阳镇中学读书,我在1978——1980时便开始跟随我母亲学
侗锦传承人
吴永春
  吴永春 侗族琵琶歌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吴永春12岁开始跟爷爷吴仕余和父亲吴友怀学习弹唱琵琶歌,在前辈的熏陶和培养下,认真学习琵琶的弹唱艺术,潜心钻研琵琶歌词的创作规律和技巧,成了乡里小有名气的小琵琶歌手。20岁开始随父亲走村串寨到全县各乡镇以及广西龙胜县、三江县、贵州黎平县等邻近的侗族地区演唱琵琶歌,25岁后我就开始单独外出演唱,并创作了大量的琵琶歌曲。几十年来,编写琵琶歌,弹唱琵琶是我的最大爱好,从未间断过。2007年由县委宣传部主办“吴永春个人巡回演唱会”活动,共演唱40余场,在不断的演唱和创作的同时,吴永春还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培养下一代琵琶歌传承人。技艺特征1、音韵
侗族琵琶歌传承人
石志运
  石志运 侗族琵琶歌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石志运(原名石志应),男,侗族,是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下都天村3组人,历任下都天村文艺队长,现任县侗歌协会副会长、总编导。石志运对侗族琵琶歌情有独钟,结缘极深。1979年,19岁在黄土乡五七学校读书的时就爱上了侗族琵琶歌,先后向上都天村琵琶歌师吴庭光、石光耀、吴永龙学习琵琶歌弹唱、学习侗歌。1981年2月,为了进一步学好琵琶歌,还到广西三江县林溪乡新寨村向著名侗族歌师吴贵元学习弹唱琵琶歌,由于名师的教导,他的琵琶歌弹和创作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弹唱琵琶歌和创作能力不断加强的基础上,他又学习了琵琶歌的创作规律。因为琵琶歌是很讲究韵
侗族琵琶歌传承人
石喜富
  石喜富 侗族芦笙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石喜富艺术简历 1953年9月—1958年7月在陇城小学读书;1969年—1974年在通道县文工团学习民族器乐吹奏;1974年至今在家务农。第一代:独坡乡杨枝光的父亲(佚名,已故)第二代:石喜富 陇城镇陇城村四组 60岁第三代:石光献 陇城镇陇城村三组 已故杨秀林 陇城镇竹塘村 48岁石仁姐 陇城镇陇城村七组 50岁吴团爱 陇城镇陇城村七组 33岁石金巧 陇城镇陇城村四组 18岁吴培回 广西龙胜县罗江乡西腰村 35岁侗族芦笙吹奏技艺是师傅和当地老艺人一代传一代而保留至今,群众利用农闲时节
侗族芦笙传承人
陆飘
  陆飘•侗族喉路歌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陆飘,男,侗族,现年68岁,是菁芜洲镇小江村人,从小就受到地方民族文化的熏陶,音乐的优美韵律深深地烙印在他幼小的脑海中,随着时光的流逝,加上地方的风俗习惯(有喜事必有歌堂,即男女对歌),15岁开始跟同伴学唱四里山歌,16岁时,开始跟师傅陆大文、陆德目学唱侗族喉路歌、讲歌、草歌,18岁能够独立唱侗族喉路歌、讲歌、草歌,特别对侗族喉路歌情有独钟。侗族喉路歌流传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境内的临口、下乡、菁芜洲、溪口等乡镇,是侗族地区独有的。因歌中以“喉路”作衬词而得名,是侗族音乐艺术中十分难得的多声部歌曲。演唱喉路歌曲主要有“花歌
侗族喉路歌传承人
李鸣高
  李鸣高 (1927~2010.10.4)笔名林河。侗族。湖南通道人。民盟成员、九三学社成员。1957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实践报》记者,《建设报》部负责人,《群众报》文化组长,《湘江文学》月刊,《楚风》杂志主编,湖南省文联主席团成员,湖南民协副主席,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委员。湖南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歌谣学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戏剧剧本《盘花》,剧本集《年年笙歌》,长诗《春风吹开桃花朵》,专著《傩史——中国傩文化概论》、《古傩寻踪》、《巫风与神话》、《湖南风物志·文学篇》,小说集《侗
(19272010)
吴尚德
  吴尚德(侗戏)“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我叫吴尚德,男,侗族,现年70岁,是黄土乡盘寨村人,本人自幼酷爱侗戏、侗歌,特别是对侗戏情有独钟。我从5岁时就对侗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村寨有侗戏演出,都必看不可,还经常模仿戏台上的腔调和动作,乐得全家人和乡亲们合不拢嘴,12岁就在村寨的侗戏班担任角色了。由于本人认真学习,刻苦学艺,20岁就当上了侗戏班里的主要演员,并对编剧也产生了兴趣。我通过向戏师、歌师们学习,用侗歌丰富的词汇来丰富侗戏内容,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侗戏的创作和排练演出上。几十年来,我当过教师,学过缝纫技术,放过电影、搞过文艺工作,不论走到哪里,做什么工作,都不离开
侗戏传承人
潘爱华
  潘爱华(1958—)中国杰出的生物技术科学家、企业家。苗族,湖南道通县人。1984年于湖南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考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攻读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提前毕业留校。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最大的生物工程集团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公司董事长(潘爱华是该集团主要创始人,2007年销售额达100多个亿),兼任深圳市北大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等。1997年被美国名人协会评为“世界500位最有影响力的领袖之一”;1998年荣获第
杰出的生物技术科学家、企业家
全部通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