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名人录
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武康(今德清武康镇清河桥)人。生于昆山(今属江苏),少时居嵩山读书。及长,在湖州参加诗僧皎然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性狷介,与韩愈交谊颇深。唐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十二年始中进士。时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贞元十六年(800),赴洛阳参加铨选,出任江苏溧阳县尉。任职期间,寄情山水,公务多废。县令派假尉代职,分其半俸。二十年辞官,奉母寓居常州。元和元年(806),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九年三月,郑余庆荐其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八月十九日赴任途中,暴疾卒于河南阌乡(今阳平)。葬于洛
[] 唐朝诗人 (751814)
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
[] 唐朝初期史学家 (557637)
方从哲
  方从哲(?-1628),字中涵。浙江德清(今属浙江省湖州市)人。明末首辅大臣。隶籍锦衣卫,家京师。其远祖名方觉亮,籍贯浙江湖州府德清县。明永乐时任锦衣卫指挥使。成祖迁都北京,他随驾从南京迁来,后家大兴方家庄。至于再往前追溯,则已失考。方从哲在万历末期曾独相七年,对当时的政局有过重大影响,也曾遭到当时的东林党人和后来受他们影响的一些人士的批判。应当说,他是明末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方从哲,字中涵,其先德清人。隶籍锦衣卫,家京师。从哲登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庶吉士,屡迁国子祭酒。请告家居,久不出,时颇称其恬雅。大学士叶向高请用为礼部右侍郎,不报。中旨起吏部左侍郎。为给事中李成名所劾,求罢,不允。四十一年
[] 明朝首辅 (?~1628)
蔡启僔
  蔡启僔(1619—1683),字硕公,号昆旸,明末清初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幼年去京,随任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的父亲读书。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并钦点为状元。充任日讲官。十一年,为顺天(今北京)乡试主考官,号称知人。后历任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检讨。因病卸职归乡。蔡启僔幼年时,就谦逊而胸怀大志。他的父亲蔡奕琛是明代万历丙辰科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蔡启僔从小就随父在京师受业,他“手不离简编,口不绝吟哦,其攻苦异常。”他作为官宦子弟从不奢侈、不讲究吃穿。他身着素布衣衫,但在贵胄公子中依然丰姿绰约、鹤立鸡群。求学时,他执意进取,毫不气馁。他的父亲职守典司诸进士宴,他得以观宴赐进士的盛况;将入宴的登
[] (16191683)
沈庆之
  沈庆之(386年-465年),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朝宋名将。沈庆之早年曾抵抗孙恩起义,此后一直在家种地,三十岁后方才得到征虏将军赵伦之的赏识,担任宁远中兵参军。沈庆之作战勇猛,善于谋略,两次参加北伐,先后平定缘沔诸蛮、郧山蛮、犬羊蛮、西阳五水蛮等蛮族,讨平刘劭、鲁爽、刘诞等人的反叛,历任建威将军、征虏将军、领军将军、镇北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封始兴郡公。前废帝时期,沈庆之为顾命大臣之一,官至侍中、太尉。因屡次直言进谏,触怒了前废帝,被赐死,时年八十岁,谥号忠武。明帝继位后,赠司空,改谥曰襄。早期事迹399年(东晋隆安三年),天师道孙恩率众起义,攻打武康县。当时沈庆之还不到二十岁
蔡升元
  蔡升元浙江德清人。字方麓,号征元。生于清顺治九年(1652),卒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状元。康熙九年庚戌科状元蔡启僔是蔡升元的叔叔,蔡启僔和蔡升元的先祖世居洛阳,不少在朝为官,宋朝,先祖为秘书郎,后来从圣驾南渡,开始以德清为家乡。康熙二十一年,蔡升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历任中允、少詹事、詹事等职。康熙二十四年,蔡升元任会试同考官,日讲起居注官。由于与皇帝接近,颇受康熙帝宠信。康熙二十八年,迁中允。康熙二十九年,蔡升元迁左中允。不久,以终养二老而归乡里。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南巡,蔡升元在嘉兴迎驾,奉旨登舟奏对。深得康熙帝喜爱,次日下旨,以蔡升元讲筵甚久、家计
[] (16521922)
沈恪
  沈恪(510—583),字子恭,武康(今德清)人。性深沉,有才干。南朝梁新喻侯萧映为郡将时,被召为主簿。萧映迁广州,沈恪随行,授中兵参军,常领兵平息叛乱。时,同郡人陈霸先在交州(今越南河内东北)、广州一带,沈恪与之甚相知。萧映卒后,沈恪回乡,陈霸先遣妻、子随其同行。不久,沈恪被补为东宫直后、员外散骑侍郎。梁太清二年(548),东魏降将侯景作乱,围建康(今江苏南京)。沈恪率军参战,因功封东兴县侯,迁员外散骑常侍。次年,城陷,沈恪回乡闲居。大宝二年(551),萧绎讨伐侯景,沈恪起兵响应。平乱后,除都军副,寻任郡司马。绍泰元年(555),陈霸先讨伐王僧辩,派沈恪回乡招集兵马,攻打王在吴兴(今湖州)之
[] (510583)
胡会恩
  人称“一邑甲科之盛”的德清,因出了状元蔡升元,再就是丙辰科的榜眼胡会恩而成为甲科盛地。胡会恩是当地大儒胡渭的从子。胡会恩年少跟从叔父胡渭学习,深得学问精奥。他是明朝胡友信之后裔。胡会恩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二十五年三月,为《一统志》纂修官。一年后,胡会恩以右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大理寺少卿。康熙三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康熙三十九年七月,经人举荐,胡会恩擢兵部督捕右理事官。他提出:跟随犯人逃的连坐,犯人是独子的留养例;又提出设置女监。不久,胡会恩晋升兵部右侍郎。康熙四十一年四月,改左侍郎。康熙四十三年四月,胡会恩迁任礼部右侍郎管左侍郎事。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改任礼部左侍郎。康熙
[]
姚璹
  姚璹(632~705年),字令璋,唐武则天朝大臣,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南朝陈灭亡,他的曾祖父姚察自江南迁居关中,他的祖父姚思廉是太宗时期的史学家。他少年勤学,永徽年间以明经登第,补太子宫门郎,迁秘书郎。他学识出众。善于文辞,升为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武则天临朝称制,擢姚璹为夏官侍郎。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反武则天的军事叛乱,姚璹的堂弟姚敬节参与其事,他因受株连,被贬为桂州长史。武则天称帝后,竭力宣扬武氏执政是上顺天意,下应祥瑞,为自己加上了“圣母神皇”的封号。姚受贬,想重新取得武则天的信任,因搜集带有“武”字的山川和草木名称,编纂在一起,上奏武则天,谎称这是万物“上应国姓”,武氏合当为国主。武则
[] 唐朝宰相 (632705)
姚僧垣
  姚僧垣(499—583),字法卫,吴兴武康(今德清县武康镇)人。24岁始学医,梁武帝召入宫考试,应对自如,任左常侍。历任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大医正,加文德主帅直阁将军等职。梁武帝病,欲服大黄,阻谏不听,终无救。后梁元帝病,众太医均力主用平药,惟僧垣主张“非用大黄,必无差理”,服后愈,赐钱百万。从此医声大振。北周天和元年(566),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将军。六年,迁遂伯中大夫。建德三年(574),文宣太后患病,医、巫各执一词,决持不下。武帝请姚僧垣诉以实情,僧垣坦言太后已无多日,不久果然去世。武帝授以骠骑大将军、开封府仪同三司。四年,武帝亲率兵马东讨,至河阳(今河南洛阳一带)遇疾,口不能
[] (499583)
沈约
  沈约(441—513),字休文,武康县余不乡(今德清县城关镇)人。13岁时,父璞被杀,家境贫困,立志苦读,昼夜不息。博通群书,且擅诗文。南朝宋末,官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至尚书度支郎。齐初,任步兵校尉管书记。常和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胱、陆倕切磋诗文,号称“竟陵八友”。隆昌元年(494),任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今金华)太守。曾登金华婺江北岸玄畅楼,赋诗八首,时称绝唱,后玄畅楼因此更名八咏楼。齐明帝即位,进号辅国将军,征为五兵尚书,迁国子祭酒。中兴二年(502),萧衍任相国,进爵梁王。与范云共劝萧衍称帝,及衍即位,官尚书右仆射,封建昌侯。后历任尚书左仆射、尚书令、太子少傅等职。卒
[南北朝] 竟陵八友 (441513)
沈君理
  沈君理(约525- 573),字仲伦,南朝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父沈巡。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梁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女沈婺华为陈宣帝皇太子妃。赐沈君理爵望蔡县侯。太建十四年(582),陈宣帝死,陈后主陈叔宝即位,立沈婺华为皇后。祖上祖父:沈僧畟,任梁朝左民尚书。父亲:沈巡,一直和高祖陈霸先相友好,梁朝太清年中任东阳太守。侯景被平定后,元帝征召他为少府卿。荆州失陷,在萧察的官署任金紫光禄大夫。 起家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他有优美的风度仪表,广泛地涉猎经典史籍,有卓越的见识。以出任湘东王法曹参军起家。陈霸先镇守南徐州时,沈巡派选君理自
沈瑀
  沈瑀(451—509),武康(今德清)人。其叔父沈昶为建平王景寿谋反事被牵连入狱,因沈瑀陈情说理,始免罪,由是知名。初任州从事,奉朝请,得竟陵(今湖北钟祥)王子良引为府参军,任扬州部传从事。时,人多轻之。建康(今南京)令沈徽孚仗势欺人,沈瑀绳之以法,众官始畏服。子良卒,任刺史,因治理湖熟县(今江苏江宁县东南)方山埭道路、筑赤山塘有功,深得齐明帝赏识。齐永泰元年(498),任建德令。其间十分重视植树造林,规定境内百姓每人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等,女子减半。几年后,境内绿树成荫。梁武帝即位,沈瑀从暨阳(今江苏江阴长寿镇南)令擢兼尚书右丞。继而又任尚书驾部郎,兼尚书右丞。时值母亡,去职服丧。梁师
沈文阿
  沈文阿(503—563),字国卫,武康(今德清)人。性刚强,力过人,且精于章句,博通经学。曾采先儒各家异同,自编《义疏》,写《三礼》、《三传》。察孝廉,任南朝梁临川王侍郎,累迁兼国子助教、五经博士。侯景举兵反叛,梁简文帝遣沈文阿招兵援京。京师陷落,文阿与张嵊共保吴兴(今湖州)。兵败,文阿逃入山野之中,登树自缢以拒景,见有人来救,又从树上堕地自杀,致左臂折断。侯景之乱平定,任原乡(今安吉县孝丰北)令,监江阴郡。梁绍泰元年(555),沈文阿入为国子博士,据父遗稿制定朝仪。不久,领步兵校尉,兼掌仪礼。陈武帝登位,文阿弃官还乡。武帝派使者诛杀。使者将文阿披枷戴锁置于武帝前,武帝一笑,赦免其罪。陈文帝继
盛志勇
  盛志勇(1920.7.1- )主要从事创伤、烧伤外科临床和实验研究数十年,为我国创、烧伤专业开创者之一。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德清人,194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现任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专家组组长。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烧伤外科学会主委、中华创伤外科学会常委、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华烧伤杂志名誉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主编、中华创伤杂志名誉主编、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副主编、国际烧伤学会资深委员及Burns杂志编委。美国科学促进学会和国际外科学会会员、美国创伤学会、加拿大创伤学会和以色列烧伤学会荣誉会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沈林子
  沈林子(?—422),字敬士,武康(今德清)人。沈田子之弟。少有德行。一次,与众行于道,见路有遗物,众相抢拾,惟林子直去不顾。后投刘裕(即宋武帝)。21岁时,被封为资中县(今四川资中县)五等侯。东晋义熙五年(409),参加讨伐鲜卑之战,参镇军军事,率军东西出击,皆大胜而归。后参中军军事,转参太尉军事。时郭亮之占据武陵(今湖北长阳、五峰一带)欲谋反,挥师讨伐,留守江陵。义熙十二年,以太尉参军复参征西军事,统管三府中兵,又加建武将军职,率军为前锋,屡战屡捷。刘裕以绥略有方,频频赐信褒奖,为西中郎中兵参军、新兴(今江苏云台山以南、云中山以东地区)太守。母亡,还。葬毕,起任辅国将军,固辞不任,然有关军
[南北朝] (?~422)
沈众
  沈众(503—558),字仲师,武康(今德清)人。自幼好学,有文才。初任南朝梁卫南平王法曹参军。为梁武帝千字诗作注解,被召见。又奉命作《竹赋》,深得武帝赏识,迁为限内记室参军。后历任镇南湘东王记室参军、庐陵王咨议参军、太子中舍人等职。梁太清二年(548),东魏降将侯景作乱,围攻建康(今南京)。沈众奉命,回乡召募丁壮5000余众增援。武帝在城内遥授沈众为太子右卫。侯景破城后,武帝死,改投梁元帝,任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等职。敬帝时,为御史中丞、侍中、中书令。陈永定二年(558),陈霸先授为起部尚书,监管太极殿。沈众生性节俭,上朝或穿布袍草鞋,或躬腰捉帽。在朝用膳,自带干粮,故每被朝士讥讽。为此愤
沈婺华
  沈婺华,生卒年不详,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仪同三司、望蔡贞宪侯沈君理之女,陈后主陈叔宝的皇后。太建三年(571年),嫁给当时还是皇太子的陈叔宝,成为太子妃。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叔宝即位,立沈婺华为皇后。祯明三年(589年),隋朝攻灭陈朝,沈婺华和陈叔宝一起到长安。隋朝灭亡后,沈婺华从广陵回到故乡,后在毗陵天净寺出家为尼,法号观音。唐贞观初年去世。母死悲痛沈婺华是仪同三司、望蔡贞宪侯沈君理之女,她的母亲会稽穆公主陈氏是陈武帝陈霸先的女儿。会稽穆公主早逝,当时沈婺华年龄幼小,母亲的去世使她悲痛欲绝,日见消瘦。服丧期满后,每到一年的祭日,仍独自坐在那里涕哭,其哀恸之情感动周围的人,远近的人
[]
沈宪
  沈宪(?—490后),字彦璋,武康(今德清)人。初任州从事、主簿。后历任临首令、余杭令、巴陵王府佐、带驾部郎等职,深得明帝赏识,补官乌程(今湖州)令。又任通直郎、都水使者,皆有政绩,除正员郎,补吴令、尚书左丞。南朝宋昇明二年(478),沈宪擢任长史、南梁(今安徽寿县)太守。迁豫章王咨议,未任坐事。后复任安成王冠军、武陵王征虏参军、镇军长史、左军司马等。曾任山阴(今绍兴)令,政绩显著,加宁朔将军。王敬则在会稽(今绍兴)时,沈宪仍留为镇军长史。后迁为冠军长史,管南豫州(今安徽寿县)事。齐永明八年(490),刘道济因-罪被赐死,沈宪受牵连,被免职。不久,复为长史、辅国将军,以病去官,又除散骑常侍,未
[南北朝] (?~490)
全部德清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