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历史人物介绍3
汤寿潜
  汤寿潜(1856—1917),原名震,字蛰先,又作蛰仙,清萧山城山大汤坞村人。少年时在家乡读书,“早岁颖异,以文学见称”。青年时曾出任浙江金华书院山长,主张教学以实用为务。光绪十二年(1886),入山东巡抚张曜幕。十六年作《危言》一书,共4卷,提出精简冗员,改革科举,推广学校,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防务等,并阐述其改良主张。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逾两年,授安徽青阳知县,数月即辞;后受聘当幕僚,游历各省。二十六年
(18561917)
汪珪
  汪珪(1878—1913),原名璋甫,字旦庵,清萧山城厢镇东肠桥下街人。少年时爱好读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化工系就读,其间,结识陶成章、王金发等人,逐渐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在陶、王引荐下,结识宋教仁、黄兴等,后人光复会。旋又为筹备同盟会而东渡日本。回国后,化名汪继德,任上海《神州日报》主编。辛亥革命时,参加革命军攻打南京,任敢死队队长。民国建立不久,袁世凯篡权,孙中山起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时南京、上海等地有识
(18781913)
陈光颖
  陈光颖(1830—1904),字伯蕴,原名光仁,字元蕴,萧山城厢镇人。喜爱书法,工草书。家富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知县朱晓南推动下,集资20余万银元,于萧山东门外转坝创建合义和丝厂,时为萧山最早使用电力机器的工厂。二十五年,又集资50余万银元,在合义和丝厂附近创办通惠公纱厂,为本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工业,也是当时全省著名的大厂。两厂均聘嵊县楼景晖为经理。机器设备均系进口。合义和丝厂有丝车200余台,职工800余人;通惠
[] (18301904)
韩佩金
  韩佩金(生卒年未详),字亚琴,清萧山义桥人。家境殷富,咸丰初年捐江苏候补知县,后以四品衔补用同知直隶州。同治元年(1862)出任奉贤知县。既任,召集亡流,收买军械,劝导农民耕种,并下令疏浚河道,便利商旅,清理田赋,杜绝“包户”从中渔利。又设立常平仓、恤嫠局、抚孤局,创办书院,开办社学,制订乡约等。奉贤县志失修逾百年,地方人士提议重修,韩即表赞同;因“经费维艰”,“未遑兴办”。七年,韩佩金复任奉贤知县,集20余人,“授以旧志门类,俾各就闻
[]
汤金钊
  汤金钊(1772—1856),字敦甫,又字勖兹,清萧山城厢镇人。他出身于商家,从小勤奋求学。乾隆五十九年(1794)乡试中解元。嘉庆四年(1799)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编修,升侍讲。十三年入直上 书房。道光元年(1821),汤金钊署户部侍郎。时朝中有人主张增加赋税,汤上疏:“康熙中奉永不加赋之明诏,此大清亿万年培养国脉之至计也,盛开加赋之端,臣窃惜之!”反对加赋,奏获准。二年迁户部。六年父丧归乡,期满,仍直上 书房,实授户部
[] (17721856)
王绍兰
  王绍兰(1760—1835),字畹馨,号南陔,自号思维居士,清萧山城厢镇人。王家境清寒而笃志好学,曾以教书所得奉养母亲。乾隆五十四年(1789)举拔贡。五十八年中进士。历任福建南屏知县、闽县知县、泉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等职。后署闽浙总督。嘉庆二十二年(1817)因审案有谬,罢官回乡。此后,王绍兰在家19年,闭门谢客,专心著述,著作近30种,著有《周人说经》8卷、《周人礼堂集义》、《汉书地理志校注》2卷、《管子地员篇注
[] (17601835)
汪辉祖
  汪辉祖(1730—1807),字焕曾,号龙庄,清萧山昭东大义村人。乾隆四十年(1775)中进士,五十二年为湖南宁远县知县。五十六年署道州牧,一月后再调善化令,后因足疾乞休回乡。汪家境贫困,父早亡,20岁就开始幕僚生活。他好学不懈,精明干练,博览群书,尤对法家学说钻研甚深。乾隆中期,东南沿海各省发现使用“宽永钱”甚多,朝廷怀疑有人私铸,诏苏、浙、闽、粤省总督、巡抚严查处置。闽、浙总督尹继善委托汪辉祖查办此案。汪查明“宽永钱”系日本钱币,由
[] (17301807)
蔡仲光
  蔡仲光(1609—1685),原名士京,字大敬,又字子伯,萧山城厢镇十字弄人。明末秀才,以博学著称,尤对《周易》、《诗经》、《尚书》、《论语》颇有研究,更长天文、地理,与同邑毛奇龄、包秉德、沈锡禹相友善,俱为一时知名人士,有“四友”之称。明亡后,与友人遁迹山林,不问世事,洁身自好,不慕荣利,悉心从事灾异、星象等自然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对地震,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加以解释,形成一套较系统的地震理论。清康熙七年(1668)著有《地震说》1卷,有
[] (16091685)
来集之
  来集之(1604—1682),初名伟才,又名镕,字元成,号倘湖,明萧山长河人。幼聪颖过人,就读于冠山西隐寺,弱龄即通五经、诗词。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安庆府推官。后改任太常少卿、兵科左给事。明亡后,卸职还乡,隐居故里30余年,潜心著述。其较出名的有《读易偶通》、《易图亲见》、《卦义一得》、《春秋志在》、《四传权衡》、《倘湖文集》、《南行偶笔》、《南行载笔》、《倘湖近刻》、《倘湖诗余》及《樵书初编》、《樵书二编》等著作。此外,
[] (16041682)
沈云英
  沈云英(1624—1660),明代女将,明萧山昭东长巷村人。少喜骑马射击,耽于书籍,强于记忆,对宋胡安国的《春秋传》颇有研究。父沈至绪客游京师,她随从前往。崇祯十六年(1643),其父任湖南道州守备,她侍父左右。时农民军张献忠部队进攻道州,沈至绪战亡。沈云英闻讯后束发披甲,率十余骑,出其不意,直趋农民军营寨,拼力夺回父尸,遂解道州之危。郡守上奏其功,湖抚王聚奎奏请降敕,赠沈至绪昭武将军,建祠麻滩驿,加云英为游击将军,坐父营,守道州。当时
[] 明代女将 (16241660)
张嵿
  张嵿(1457—1530),又名张舰,字时俊,别字枫邱、风囚,明萧山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弘治初年,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往苏州、松江诸府采集轶事。书成,授上饶知县。不久,迁任南京兵部主事,进刑部郎中。正统初,任兴化知府。后被掌权太监刘瑾诬陷,削职为民。刘瑾伏诛,张又重被起用,始任南雄知府,后历官江西左参政、右布政使,复迁左布政使。在任期间,宁王朱宸濠欲拓地扩大居所,遭张嵿反对,宁王大怒,派人送枣、梨、姜、芥四物给张,意要其
[] (14571530)
何舜宾
  何舜宾(?—1498),字穆之,号醒庵,明萧山人。成化五年(1469)中进士,任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管理畿甸渠道。因对朝廷不满,被谪戍广西庆远卫,后遇赦回乡。湘湖年久淤塞,周围百姓深受其害。虽历经前人疏浚,而附近豪家仍肆意侵围,致使淤塞甚重。何舜宾见此憾然曰:“吾不能治渠,当治湖。”于是上 书县衙,告发占湖围田者。知县邹鲁贪暴狡悍,曾遭何指责,怀恨在心。其间侵湖豪户重贿邹鲁,邹即诬陷何舜宾:“盗署事印以奏,非署事官奏;且身絓戍逃,无遇赦
[] (?~1498)
单道
  单道(生卒年未详),字俊良,萧山城厢镇人。明洪武年间,朝廷编造征派赋役册籍。单道参照宋、元田赋图册,创造“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四柱清册”,简明易算,得到明太祖赞赏,下诏颁行全国,永为定式。此表式自明、清至民国初期,官署在办理财粮报销或前后任移交时,一直沿用,成为传统的中式簿记。我国古代农民每遇天旱,都以龙骨水车戽水灌田。此种小型水车全靠人力转动,或用手拉,或用脚踏,劳动强度大,而功效不高。单目睹后亟思有所改进,经反复试验,终于制
[]
楼英
  楼英(1332—1401),一名公爽,字全善,号全斋,明萧山楼塔人。生于医学世家,继承祖业,行医乡间。其自幼即承家教,博览群书,精究名家医说和历代名方,结合临床经验,以“阴阳五行生化万物”之说,提出诊病“必先分别血气、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的中医原则。在行医中,重因人、因病、因时而异,施以药疗、理疗、针疗等法,因医术高超,故奏效多。对穷苦人治病,不收分文。足迹遍云南、贵州等地。洪武年间
[] (13321401)
张夏
  张夏(生卒年未详),排行六五,称十一郎官,萧山长山(今楼塔、河上镇一带)人。其父亮曾为五代吴越国刑部尚书,以父“任子”(荫封)授郎后任泗州(今安徽县)知州。时泗州大水,田宅被淹,张夏募民修建堤塘,疏导河渠,以减轻灾害。宋景祐年间(1034—1038),以工部郎0任两浙转运使。当时,浙江钱江海塘年久失修,分段守护。杭州的江塘原用木柴、泥土垫筑,常被江潮冲毁,张首次发起将其改建为石塘。张夏死后,朝廷为嘉奖其治水功绩,被追封为宁江侯;宋嘉祐八
[]
魏骥
  魏骥(1373—1471),字仲房,号南斋,明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永乐三年(1405)中举,次年,进京会试,以进士副榜授官松江府儒学训导。任内,学生有成就者众多。不久魏骥奉调应召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工程,书成还任,荐任太常博士。宣德元年(1426)由吏部尚书师逵荐为吏部考功员外郎,转任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三年(1438)诏试行在吏部授左侍郎,次年实授。曾多次奉命巡视畿甸蝗灾,询问民间疾苦。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魏以年老力衰请求致仕,遂改任
[] (13731471)
单士厘
  单士厘 (1858-1945),女。号受兹。浙江省萧山县人。她出生在一个封建士大夫之家。丈夫是清末外交家钱恂,曾出使英、法、德、俄、日、荷等国公使。她因随同丈夫出国赴任,从1899年便开始在各国周游,并著有《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两部游记。《癸卯旅行记》一书,是她1903年随丈夫钱恂自日本经朝鲜登中东铁路、西伯利亚铁路去俄国的一路之见闻。同年4月6日路经哈尔滨时停留4天,该书用7千余字的篇幅记述了她在哈尔滨的所见所闻,揭露了俄国侵略,
(18581945)
杨之华
   杨之华(1900—1973),又名杏花、文君、杜宁,浙江省萧山光明乡三岔路村人。“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使杨之华开阔了眼界,认识到军阀统治的 和社会的黑暗,在《星期评论》等刊物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投身于杭州新文化运动的洪流。1920年6月《星期评论》停刊后,她回到家乡萧山。不久,便进入早期共产党人沈定一(后堕落为国民党 )创办的衙前农村小学任教,并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宣中华及革命知识分子徐白民、唐公宪、刘大白等一起,参与了沈
近代的妇运先驱 (19001973)
颜学卿
  颜学卿,乳名子良,号不屈,浙江省萧山县临浦镇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于杭州。幼时在家乡小学、省立中学读书。民国11年(1922)因家庭拮据辍学,到同泰纸箔厂当学徒。民国15年底纸箔厂倒闭,回原籍创办下颜村初级小学,任校长。民国21年,随乡人到建瓯、南平等地做小贩。民国26年初,在福建省贸易公司闽北办事处营业部任办事员、仓管员等职。民国33年至南平解放前夕,在南平合资百货商店、祥泰火柴梗片厂、大中华土产行任事务员、经理和南平县商会
(19061970)
徐梅坤
  徐梅坤,又名徐行之,浙江萧山新街长山富家塔村人。14岁进杭州郭记订书坊做学徒,16岁学习印刷手艺。1913年至五四运动前,活动于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及江苏无锡、上海等城市的印书馆、报社,结识了许多印刷业工人,为从事革命活动打下基础。五四运动时,在杭州浙江印刷公司工作。1920年,与工友倪忧天组织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当选为宣传股长。12月,创办《曲江工潮》半月刊,负责该刊的出版工作。1921年秋,到绍兴的钱清、柯桥等地调查农民生活,
(1893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