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历史人物介绍2
刘夕青
  刘夕青(1914~1985年)刘夕青,民国3年(1914年)生,辋川镇辋川街东尾头人。原名肖锡卿,参加革命后更为现名。夕青少时就读于惠安时化学校、惠安中学,后往厦门救世医院学医,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民国20年毅然参加“互济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民国22年11月,因参加地下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捕,夤夜从辋川港搭船出走,辗转进入闽西中央苏区,参加红军,并在中央苏区卫生学校、西岗补充师、红军第一军团卫生部任医生。民国23年10月参加
(19141985)
林权民
  林权民(1911~1930年)林权民,清宣统三年(1911年)2月1日生,东岭镇辛地头村人。父亲余招弟以农为业,三餐难度,忍痛把3岁的次子权民卖给涂寨乡大坝内村林伦为养子。由于林伦是弱房小姓,林伦之女被恶霸污辱而上吊自尽。故居难住,经人引荐,全家4口搬迁到东岭前林村,继承一个缺房族亲的祖业和田地。由于养父是技艺颇高的木匠,又辛勤耕作,家道转趋小康。但终因是外来户,常受土豪林甘泉叔侄的欺凌。权民7岁上村里学堂念书。14岁转到县城惠安公堂小
(19111930)
蒋丙丁
  蒋丙丁(1910~1984年)蒋丙丁,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崇武镇峰前村人。先辈为五峰峰前村的石雕世家。他小时在村中上过多年的私塾,13岁开始学习石雕技艺,次年即随父到厦门。17岁,出师自立并显示出独创性,得到老前辈的赞扬。不久,他随父前往台湾,在那里参加多处寺庙修建,留下不少佳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家乡,在闽南一带承接一些零星业务以维持生计,由此他的名声传闻于南洋的华侨中。1953年,蒋丙丁接受陈嘉庚的聘请,担任厦门集美“鳌
(19101984)
卢明堂
  卢明堂(1910~1936年)卢明堂,清宣统二年(1910年)十一月二十日生,乳名卢添火,化名卢敬仲,涂寨镇祠堂村人。明堂系独生子,父母爱如掌珠,把全部慈爱、关怀、希望都倾注在他身上。7岁时,父亲便把农事交给老伴独力担代,将明堂带到县城惠安公学就读,自己则在东门外桥仔头借住亲戚一间小屋做点削竹筷、钉鲎勺、编竹笠等小手艺谋生,以微薄的收入供明堂作学习、生活费用。明堂从小勤学好问,聪颖过人,学业成绩优异,对学业较差同学,则以诱导、启发方式,
(19101936)
朱汉膺
  朱汉膺(1908~1983年)朱汉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生,山腰乡三朱后宅村人。兄弟4人,汉膺居长。髫龄入塾馆启蒙,13岁父殁,家道中落,他边读书、边帮助母亲种田,养成勤劳习惯。民国11年(1922年)2月,汉膺进入县城崇德小学读书,两年后转学励群小学,得同学所寄《中国青年》、《响导》等读物,开始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对中国革命有初步的认识。民国14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惠安,他积极参加-,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在辋川、峰尾
(19081983)
李述贤
  李述贤(1907~1944年)李述贤,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生,字子杰,又名德怀,螺城镇北门李厝人。2岁时,父病故,母以租种土地及替商贩挑运货物为业,生活艰难。述贤自小聪慧好学,14岁即考上惠安县立中学。民国15年(1926年)春,述贤19岁,中学毕业即跟堂兄李述中在县城倡办新民小学,任义务教员。后到晋江县岭兜银江小学任校长。民国19年春,述贤到南京晓庄师范求学,接受陶行知的教诲。嗣因该校被国民党封闭,仅读一学期就回福建。秋季
(19071944)
李述中
  李述中(1907~1974年)李述中,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字子新,螺城镇北门李厝人。童年在家塾启蒙,14岁进惠安中学,16岁转学福州省立一中,同年夏天考进厦门大学预科,4年后升入本科法学院。民国18年(1929年),转广州中山大学。在校时与同学章振乾等组织中山大学福建同学会,出版《闽钟》旬刊,对福建政局提出意见和批评。此间李述中思想急剧转变,他曾和友人合办《摆轮》刊物,研究各种思潮,阐述马克思理论和交流学习心得。民国22年,
(19071974)
吴敦仁
  吴敦仁(1906~1930年)吴敦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原名有士,涂岭乡林角村人。7岁入鼎新小学读书。民国10年(1921年)17岁时,考上集美师范学校。在校课余时间经常阅读《前锋》、《新青年》、《中国青年》等书刊,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民国12年相继参加三次-,得到实际锻炼。民国14年,踊跃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民主革命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民国15年秋,吴敦仁毕业于集美师范,后参加集美同学回乡宣传队回到惠安,在
(19061930)
郭志雄
  郭志雄(1905~1941年)郭志雄,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乳名佛建,别号积健,百崎乡里春村人,回族。父郭九牧,早殁。母蔡氏孀居,含辛茹苦,抚育两子,志雄排行第二。祖父郭秧,客居上海,经纪印人香木,以微薄的收入养活媳妇和两个孙子,延续香火。志雄童年时就表露出聪颖过人的禀赋和坚毅勇敢的性格。为使他识字明理,祖父送他进乡里西角塾馆读书。因知穷人读书不易,他尽心苦读,卓有长进,为塾师所注目。课余常与同学游戏,或组织同
(19051941)
陈琨
  陈琨(1905~1930年)陈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生,又名玉成,字琢余。山霞乡山尾村人。父陈乃英是塾师,兼业中医师。母李盏,温厚贤淑,善理家务。陈琨5岁时,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责督甚严。陈琨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为邻里所称赞。稍长,其父送他就读于后张张焕堂及涂寨、辋川、下社尾等地的塾馆名师。陈琨16岁考入泉州高级农校。那时马列主义已开始在泉州传播,陈琨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在进步书籍的启发下,逐渐由学堂书生转变成为具有浓厚爱国主
(19051930)
陈伯达
  陈伯达(1904~1989年)陈伯达,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出生于一个贫寒农家,原名声训,又名健相,字尚友,洛阳镇梅岭村人。父陈其潜,塾师;母曾玛官,善针黹。兄妹三人,伯达居中。伯达年幼时随父入塾馆读书,8岁时父殁,后转学至梅山小学。15岁考进集美学校师范部。17岁毕业后回家乡当小学教师。18岁到厦门教书,兼任5所小学的功课,又入同文书院学习英语。19岁开始写些新诗文,经常给《厦声报》投稿,初露他的激进思想和文学才华。20岁时与
(19041989)
黄长水
  黄长水(1904~1980年)黄长水,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张坂镇霞美村人。早年就学于厦门同文书院,后进上海暨南大学,毕业后南渡菲律宾随父黄世仙经商。日本侵略军南侵菲岛时,黄长水毅然弃商从戎,加入“华侨抗日大同盟”,投身抗日游击战争。日寇投降后,黄长水重归商界,到香港主持其父创办的泉昌有限公司。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政权加紧破孩爱国民主人士,许多人纷纷避往香港,黄长水得以结识陈叔通、黄炎培、胡子昂、章伯钧等,并与庄希泉、庄明
(19041980)
陈平山
  陈平山(1904~1931年)陈平山,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基督教徒家庭,原名振元,学名震寰,涂岭乡樟脚犁壁岭村人。父亲陈品,先后在厦门、惠安基督教堂当杂役;母亲郑晏,从事农业劳动。兄弟二人,平山居次。因家境困窘,平山童年就上山放牧、砍柴、拾草,帮干家务,直到十余岁才随父到县城时化学校读书。在学校里,他勤学好问,成绩优异,深得老师的赏识。平山禀性开朗、刚毅、耿直、爱憎分明,对仗势欺人、藉富欺穷者深恶痛绝。他学业出众,
革命烈士 (19041931)
曾心影
  曾心影(1903~1988年)曾心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张坂镇山兜村人。年青时受过良好教育,后南渡新加坡从事文化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洋商报》复刊,被聘为主笔。一开始主理商报部,心影即邀聘多位报人好手。在办报上,敢于起领头作用。他每周构思一篇“突出一个角度”的社论,同时鼓励部同仁写好文章,译好文章,尽量发挥其才华。因此,商报大受读者欢迎,订户遍及新加坡、马来亚、婆罗洲各个角落。1947年11月间,吡叻发生华巫冲突
(19031988)
连家瑶
  连家瑶(1902~1980年)连家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山腰乡坝头凤山村人。民国5年(1916年)小学毕业,升入泉州中学,未及一个月因兄长病亡而辍学,在家帮理家务,坚持自学。民国10年,他和弟弟被北洋军阀士兵殴伤,遂激起他续学决心。同年秋,又到泉州中学就读,成绩优异,仅修3年即提前毕业。民国13年秋,考进厦门大学预科,3年后因父去世,家庭负债而肄业离校。民国17年,家瑶到龙溪第八初中任数理教师。不久,该校与省立第三高中合并为
(19021980)
苏鸿树
  苏鸿树(1902~1969年)苏鸿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又名苏省,字剑塘,张坂镇苏坑村人。鸿树自幼随经商的父亲往台湾求学。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台湾医学院,后在基隆台南医院为外科大夫。时台湾正处在革命启蒙时期,各党派活动风起云涌,各式各样的政治宣传,使他思想上深受影响,他为祖国和民族的命运而忧心忡忡。民国17年初,苏鸿树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游历,当住宿在南京饭店时,被国民党当局疑为共产党分子而被拘留,嗣因查无实据
(19021969)
洪乐
  洪乐(1901~1984年)洪乐,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航海世家,别名勾仔,张坂镇山前村人。8岁时,随父上船,边做杂工边学祖传的《针簿》(海图)和罗盘。15岁,他到厦门一艘轮船当水手。19岁当二副,21岁当船长。从此,他走南闯北,目睹外国船只在中国领海和港口耀武扬威,欺侮中国人,非常气愤地说:“中国人什么时候才有出头日子!”1950年元旦,他毅然从香港返乡。香港船主来信迭催,许以高薪重聘,但他并不动心,他要为新中国建设出力气。
(19011984)
黄泰楠
  黄泰楠(1901~1977年)黄泰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东园镇人。父黄达德,设塾家乡,言传身教,严督子女。母陈静,务农。泰楠自幼在父亲熏陶下,勤奋好学,于泉州开元小学毕业后,以榜首考入泉州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此时,因父病逝,家道中落,乃转入集美师范半工半读。民国11年(1922年),考入厦门大学教育系。民国16年,大学毕业,回惠安中学任教,并任校长,后应聘于厦门中学。民国17年秋,受聘至集美师范任教。民国18年,任集美中学教
(19011977)
蓝飞鹤
  蓝飞鹤(1901~1930)蓝飞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5月14日出生于清贫的耕读家庭。原名福来,字一翀,畲族,涂寨镇新亭村人。父蓝丽生是个富有正义感的塾师,在晋江县河市乡山村执教。飞鹤4岁时随父同往,在贫困的山乡度过童年。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时,飞鹤正在集美学校就读,他阅读《新青年》等大量进步刊物。民国9年春,集美学生反对学校当局破孩进步学生,飞鹤参与-斗争,被开除出校。秋季,他进入泉州省立第十一中学读书,又因参加
(19011930)
庄竹林
  庄竹林(1900~1973年)庄竹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7日生,山腰乡菜堂村人。竹林早年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后南渡新加坡。民国17年(1928年),赴美国密芝根大学深造,民国19年获市政科硕士学位,民国21年获米西干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民国22年,竹林由美国返回祖国,受聘为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暨中央军校广州分校特别班教官,及高等文官考试委员会襄试委员。民国28年,再渡南洋,出任新加坡中正中学首任校长。南洋华人子女,负
(1900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