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名人录
吴仁欢
   吴仁欢(727—807)是祁门建县后的第一任县令。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江南饥荒,民不聊生,歙人方清率领饥民起义,永泰元年(765),攻下歙州,杀死歙州刺史庞睿,占据黟县赤山镇,设置了阊门县。吴仁欢乘机而起,聚集本地武装数千人,配合官兵,第二年平定了方清起义。代宗下诏召他入朝,授予朝散大夫、石州(治所在今山西离石)刺史,恩赐紫金鱼带。因赤山镇距黟遥远,赋役繁难不便,吴仁欢遂上奏朝廷,乞请改镇为县。朝廷遂划黟县6乡和浮梁县东北,委仁欢建置新县。仁欢统筹规划,“方其街如田字,曲其水如之字,井列七星,桥分八卦,城环百武,门通七乡”,以张志和祖基为县治,因境内有祁山、阊门二景,故命县名为“祁门”
[] (727807)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洪焱祖说他诗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为之,语或天出(《秋崖先生传》)。他议政论事的文章,流畅平易,且颇有见地。如《轮对第一□子》指斥当时二三大臣远避嫌疑之时多,而经纶政事之时少,共济艰难之意浅,而计较利害之意深,被洪焱祖赞为深切之论。在淮南所作《与赵端明书》指责赵葵治军之失,真切直率。他也是南宋
[] 南宋诗人、词人 (11991262)
汪伯彦
  汪伯彦(1069年―1141年),字廷俊,徽州祁门(今安徽祁门)人,南宋初年大臣,0相。为主和派重要人物。少颖异,嗜诗书,文学有声。邑建英才馆,聘为师,其二甥秦桧皆从之学。 宋徽宗时推行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康王赵构至河北,他率兵保护,遂受信任。赵构即位后,任知枢密院事,旋进右仆射。与黄潜善同居相位,专权自恃。他又主谋南迁扬州(今江苏扬州),不作战守之计。建炎三年(1129年),扬州失守后罢职。后又知池州(今安徽贵池区)、宣州(今安徽宣城)。以献其所著《中兴日历》,后升至检校少傅。绍兴十一年(1141年)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追赠为少师,谥号“忠定”。人物生平受召献策汪伯彦,字廷俊,徽州祁
[] 宋朝宰相 (10691141)
汪机
  汪机(1463-1539),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其家世代行医,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均为名医。汪机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长期患病,其父多方医治无效,遂抛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他努力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医术日精,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治愈了母亲头痛呕吐的疾病,且“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医学著述十余部,《明史李时珍传》说:“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医术”,为当时名冠全国的4位医学大师。汪机注重医德,强调不可轻视人之生死,对重危病人,“竭力治之,至忘寝食”。明嘉靖年间(1522-1566),县内瘟疫流行,死亡相继,哭声载道,汪机倾
[] (14631539)
徐春甫
   徐春甫(1520—1596),字汝元,号东皋,祁门县城东人。少时勤攻儒学,因为多病,改向本县名医汪宦学医。他博览医书,精通内、妇、儿科,名闻遐迩。中年迁居北京,求医者愈众,声名渐重。时逢明嘉靖帝穆妃病危,宫中御医都束手无策,徐春甫受荐应诏,治愈了穆贵妃的病,被授予太医院御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徐春甫“居京邸,求医甚众,即贵显者不能旦夕至。”徐春甫治学严谨,以儒通医,以医济人,不求名利,体现了作为名医的大家风范,《徽州府志》称他为“鸿世之士”。“新安医学”曾经形成一个医学流派,即“固本培元派”,徐春甫是“培元派”的中流砥柱。隆庆2年(1568),徐春甫在京为首发起并组织了我国医学史上也是世
[] (15201596)
郑之珍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明万历补邑庠生。后来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 游心于方外。明代诸生,笃信佛教,一生宣扬佛理,劝人为善,以正社会风气,1579年在变文的基础上,撰写《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分上、中、下3卷,共一百零二出,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今日之“祁门目连戏”。1、他生于正德戊寅九月二十四日,卒年是万历乙未三月初四,即公元1518年—1595年,一生历经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2、他准确的籍贯不仅是徽
[] 祁门目连戏创始人 (15181595)
陈嘉谟
  陈嘉谟(1486-1570),字廷采,号月朋,西乡石墅(今安徽祁门小路口镇二都)人。年少时因体弱多病,遂钻研医药知识,其天性聪颖,博学多才,在诗词赋和书法算方面均有建树,尤以医药造谐较深。陈嘉谟精研医学,尤精本草,著有《医学指南》和《本草蒙筌》2书。后者是陈嘉谟的重要著作,书名“蒙筌”,乃旨为童蒙而作。此书本是陈嘉谟用来教授弟子的本草讲稿,共12卷,收载药物742味,系统记述各类药材的产地、采集、贮藏、真伪鉴别、加工炮制、配伍禁忌、七方十剂和服用方法等。并按草(上、中、下)、谷、菜、果、石、兽、禽、虫、鱼、人十部分类,其中447种药材有附图,具有消食功能的鸡内金、行气止痛的青木香、止血散热的血
[] 明朝医学家 (14861570)
程鸣凤
  程鸣凤(?~?),字朝阳,号梧冈,祁门善和人(今属安徽省)。南宋理宗赵昀宝皊元年(1253)癸丑科武举第一人。少年时代的程鸣凤聪颖异常,他不仅熟读兵书,苦练武功,推演阵法,还非常注意学习其他知识,以增长自己的见识。从淳皊六年(1246)起,他开始应考武举。在宝皊元年(1253),他因策对及骑、步射均成绩优秀得了第一名,成为朝野上下瞩目的武状元。程鸣凤入仕后,先任殿前司同正将,詃门宣赞舍人。不久,任德庆知府,看到积贫积弱的国家,程鸣凤心中极为忧虑,借上任前向皇帝告辞的机会,毅然-朝廷,指陈时弊,剖析国家衰弱的原因,提出了不少解决的办法。他的奏章虽然言辞婉转,但却极为恳切,绝不回避矛盾以逢迎权贵。
[]
汪克宽
  汪克宽,元学者。字德一,又字仲裕,人称环谷先生。祁门(今属安徽)人。早年从师吴仲迂。泰定年间中乡试,会试因答策伉直见黜,于是弃科举,回乡致力于经学,著书讲学,生徒甚众。明洪武初,到京师修《元史》。在教育上,主张通过科举举人才,建议“核荐举而革冒滥,厚敦遣而公遴选,弃其小以取其大,因其文以观其心”(《环谷集·省试策》),主张学校择儒师以培养儒生,认为“学校不修,则民不知义;人材不举,则吏不称职” (同上)。后人辑有《环谷集》。
[]
汪挽华
  汪挽华,男,原名汪惠生,1907出生,芦溪乡芦溪街人,个高体瘦,话语不多,性格沉稳。幼时因家中贫穷,到景德镇做学徒,后经营木行,1938年曾在景德镇担任祁门木业公会主任。民国二十七年(1939),景德镇地下党员任通文介绍汪挽华参加民族抗日先锋队,稍后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汪挽华接受中共赣北特委的指示,以做木材生意为名,回芦溪建立秘密交通站,负责接待赣北特委(驻景德镇)和东南局(驻泾县茂林)来往的干部。嗣后,汪挽华以芦溪为中心在周边不断发展党员、扩建组织,先后任中共芦溪中心支部书记、中共芦溪区委书记、中共祁门县工委副书记。民国二十九年(1941),“皖南事变”后,县工委停止活动,汪奉命撤出
(19071974)
胡元龙
  胡元龙(1835~1924),字仰儒,祁门南乡贵溪(今属平里镇)人。毕生从事茶、瓷二业,成绩卓著。清咸丰间(1851~1861 年),于贵溪村外李村坞垦山千余亩,兴植茶树,建培桂山房,自制干茶,年产50 余担。其时,绿茶滞销,乃考察红茶制造方法,于光绪元年(1875年)雇宁州(今江西修水)茶工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获得成功。是时,黟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归来,亦在至德(今东至县)尧渡街仿闽红试制红茶,于光绪二年来祁门历口开设茶庄,劝导茶农改制红茶。二源归一,是为祁红制造之始。嗣后,红茶制造之法逐渐推广,工艺不断提高,于光绪八年进入国际市场,声誉日高。民国4 年(1915年),祁红获巴拿马万国
(18351924)
方兆鳌
  方兆鳌(1883·4~1959·11),字晓沧,别署沧海,祁门县祁山镇人。幼时天性颖悟聪慧,好学能文。受戊戌变法的影响,放弃科举,负籍苏沪,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取苏州长元吴三邑学堂,后以同等学历录取苏州中学,不久又考取江苏高等学堂,开始接受西方思想的教育。为求文武兼备,顺应时势,转入江苏武备学堂。后慕上海复旦公学之名,赴沪应试,拔为上舍生,与邵力子为友。光绪三十四年一月,经孙毓筠、范光启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自此在孙中山领导下,追随革命,不遗余力。辛亥革命中,方兆鳌任上海《民呼日报》、《民吁日报》采访员和《民立报》撰述记者,撰文抨击清廷,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倡导资产阶级革命,口诛笔伐
(18831959)
马曰琯
  马曰琯(1687-1755)字秋玉,号嶰谷,祁门县城人。清代著名盐商、藏书家,为清代前期扬州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马曰琯从小侨居扬州,以经营盐业为主。马曰琯曾经以附贡生的资历援例候选主事,授道台衔。1736年曾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特别考试,坚辞不赴。马曰琯家庭豪富,但为人慷慨,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曾捐资开掘扬州沟渠,筑渔亭孔道等。马曰琯一生喜爱写诗、藏书和结交文人雅士,雍正年间,在扬州建造小玲珑山馆,广交天下名流,四方人士闻名造庐,授餐经年,无倦色。著名学者全祖望、厉鹗、金农、郑板桥、陈章等都是小玲珑山馆的常客。马曰琯曾自为盟主,同厉鹗等人结邗江吟社,吟诗作赋、游历山水。沈德评其诗为峭刻得山之峻,明
[] 清代著名盐商、藏书家 (16871755)
康达
  康达(1877~1946),字特璋,祁门南乡礼屋(今属芦溪乡)人。7 岁由叔祖父康水心资助入学,12 岁中秀才,16 岁赴安庆入安徽大书院读书。其时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与日签订辱国丧权的《马关条约》,康达回乡时,谈及时势,言辞激烈,触犯族规,险被处死,经人营救逃出。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辗转至北京,就读于通艺学堂。翌年中拔贡第一名,授内阁中书。其间,结识许世英、吕调元、许承尧,受新思想影响,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几罹于难,被贬至江西景德镇御窑监制御瓷,由此与瓷业结缘。光绪三十年,由许世英襄助留学日本,攻读工业、经济及军事,且留意日本制瓷业。次年在东京参加同盟会,被日无理驱逐回国。返里时
(18771946)
王武扬
  王武扬(1896~1934),字肖喆,号仗吾,又名建勋、无恙,祁门县南乡严潭(今属溶口乡)人。毕业于南乡乡立高等小学堂,受父王璋影响,投笔从戎。民国7 年(1918年)赴广东投奔革命,于黄浦军校第二期毕业,并加入共产党。其间,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支队副官、东征军总政治部上尉书记和在北伐军总政治部任职,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民国16 年2 月,受湖北省政务委员会派遣,出任保康县县长。刚抵任,即建立共产党、共青团、农会和妇女会组织,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取缔反动道会门同善社,整顿治安,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推行新政。5 月,襄阳发生叛变,自感孤掌难鸣,弃职去省,不久改任通城县县长。抵任后,即着手组织以共
(18961934)
李盛藻
  李盛藻(1912~1990)京剧老生演员。本名李凤池,字翰儒。原籍安徽祁门,生于北京。父李寿峰专工老生,叔李寿山也为京剧演员。他自幼好学,常模仿别人演唱。8岁入富连成科班学艺,为盛字科学员,习老生。得萧长华、雷喜福、蔡荣贵、王喜秀、王连平等指点,又随马连良、高庆奎等学艺,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在科班中已初露头角。出科后仍留科班演唱,1935年与陈盛荪、刘盛莲、杨盛春等赴沪演出,深受欢迎。后搭班演出。成为高庆奎女婿后,经过高精心辅导,艺术上兼有马、高两派之长。后自组文杏社,挑班演出于南京、天津、东北等地,与高盛麟、陈丽芳、袁世海、贯盛习等同台合作。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北京新兴剧团,主演了彩头戏《姜子牙
(19121990)
张鲁德
  张鲁德(?-1911),字沛如,东乡石坑人,上海商团公会会员。清宣统三年(1911)九月十三日,上海闸北民军起义,鲁德参加稽查硝磺局和进攻江南制造局的战斗,奋勇争先,在枪林弹雨中毫无惧色。翌晨,攻克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而鲁德已身中3弹刃伤6处,救治无效,壮烈牺牲,临终时大呼:“好男儿效命疆场,死得其所,不虚此生矣!”收殓时,发现衣袋藏遗墨一张,上 书:“大丈夫在世上,要向沙场觅一好死之处,要把敌人的血光染我衣襟,便战死沙场,也做一个烈烈轰轰的鬼雄,岂不人生一大快事么?现今满汉兴亡之机,若不挺身而出,尚待何时?恢复汉土,只此一举,矢〔志〕效命疆场,死亦瞑目矣!愿牺姓,誓不负光复中华之目的。
[] (?~1911)
谢则才
  谢则才(1900~1936),原居祁门南乡谢家(今属祁红乡),后因家贫迁居舍会山,住草棚,以垦荒采药糊口。不久父、妻相继亡故,遂入赘孀妇郑氏,一肩挑两家,祖孙三代十口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压迫、寻求生路,他加入青、红帮分支组织“0水”,被推为头目,劫富济贫,穷人尊称其为“谢长子”。民国21 年(1932 年),经汪振丰荐介,率“0水”部分弟兄投奔红军,走上革命道路。民国23 年春大旱,富豪趁机封仓囤粮,饥民遍野。肖龙开、汪振丰、谢则才等发动农民抗租债,打土豪,开仓施谷,赈济饥民,在舍会山四周建立农民团6 个,团员达3000 余人。祁、浮两县政府通缉捉拿,谢则才不幸被捕,受酷刑逼供,腿骨折断,
(19001936)
方再兴
  方再兴(1900~1935),又名则生。原居祁门县金积村(今属古溪乡),后迁居黟县韶坑红婆坞,以种山糊口。方再兴幼年曾读私塾,后因家贫而失学。民国20 年(1931 年)9 月,皖北潜山县请水寨-失利,一批共产党员和红军干部转至皖南活动。受其影响,方再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走村串户,发动家人和穷苦弟兄开展抗租抗税斗争。翌年冬,由韩锦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3 年春,皖南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在乌头坑成立,方再兴任主席。二弟方洪兴任黟祁苏区第一区农民团书记(后牺牲),三弟方复兴任太平县蓝湖区革命委员会主任,父亲与四弟、五弟在家照料红军伤员。是年夏大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中共太平中心县委于石太祁黟
(19001935)
全部祁门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