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名人录
王世则
  王世则(963—1008) ,永福县城人。自幼勤奋好学,文思敏捷,称为当地才子。宋太平兴国八年(983) ,在宋太宗亲自主持的殿试中,他以写了气势雄阔、词藻华丽的《-为家赋》被擢为状元,成为广西历史上第一个以状元进入仕途的名人。太宗留他在谏院任职。雍熙元年(984),由于他忠清公正,升为右正言。在此期间,他敢于忠言直谏,深得朝廷器重。淳化元年(990) ,太宗为安抚南疆,巩固边防,派王世则出使交州(今越南北方一带)。他到交州后,“赠遗无所受,仗节不屈”,以德服人,使交州王真心诚服,纳贡于宋。回到朝廷,他上疏条陈交州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及山川形势,因此被提升到直史馆。淳化二年,太宗在位已十六年
[] (9631008)
韦银豹
   韦银豹(1496—1571),壮族,古田县凤凰村(今永福县永安乡凤凰村)人。其父韦朝威是一个贫苦农民,弘治五年(1492)率壮民起义,一举攻占古田县城。又在三厄伏兵阻击官兵的进攻,杀死副总兵马俊、参议马铉、千户王珊等。之后,韦朝威与官军作战而死,韦银豹继承父志,与黄朝猛于正德十三年(1518)出兵再攻永福县城。明朝派太监付伦、副总兵张佑率兵四万七千余与义军决战。韦银豹退回古田指挥义军声东击西,避实就虚,与官兵周旋,义军大获全胜。银豹即自封为“莫一大王”。在古底后山建造金銮殿。提出口号:“独州立州,石笋立省,烂头立为校场岭”,与明朝争天下。嘉靖初,韦银豹与覃万贤、黄朝猛攻占雒容县城,封覃为战江
[] (14961571)
李珙
  李珙(1085—1126)字温之,毛洞里(今堡里乡)人。宋大观元年(1107)武状元。大观年间,宜州(今属宜山县)部分少数民族武装-,李珙奉命镇压,以立了头功升为知州。接着多次任边防将领,后升为武功大夫,提拔为东南第十二将。刘华三聚众自虔吉二州入广东时,朝廷升李珙为广东路安抚使。一到便将刘部全部俘获,将刘首级解送京师,又以功升为忠州刺史,知融州。不久即为邕州团练使。宣和末年,金兵南侵,朝廷召天下兵勤王。珙对部下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岂可以道远故便自营乎?”募集三千勇士,想与通判蒋炳文北上勤王。蒋炳文被提刑程大器所阻,带兵脱离珙部,珙单独带兵北进。到达衡州(今衡阳)时,金兵数万已占领该地。邻
[] (10851126)
蒙廷章
   蒙廷章(1814—1874),壮族,崇化里蒙岭(今罗锦乡林村蒙岭)人。他家境微寒,无力供他上学,可他天资聪敏,看牛时常在学馆外偷听偷学,不几年也能识文断字。16岁那年拜金鸡村韦姓师傅学唱调子,从此开始了彩调生涯。他记忆超群,一学便通,不久便成了最出色的彩调演员。当时,彩调在锦桥里(今属罗锦乡)、崇化里一带已很流行,人们在劳作之余,或是逢年过节,宗族聚会,祭社迎神,喜庆场中均要请调子师傅唱灯(彩调)自娱自乐。不论哪个村里遇上这类活动, 都派人登门请蒙廷章。 于是,他“一年只得三月耕”倒有九个月“粉面登场去唱灯”。有时数村同时来请,他分身无术,只得“日唱福塘夜庵山,屯坪妆罢过江湾,子时才离高紫寨
[] (18141874)
刘新翰
  刘新翰(1693—1758)字含章,号铁楼,永宁州龙井村(今属百寿镇三河村)人。家境贫寒,八岁丧父,依靠母亲纺织、耕种而读书。少年刻苦自励,博览群书,成为当地名流。清雍正元年(1723)乡试举人,他与临桂县陈宏谋既是好朋友,又是同榜举人。次年春,两人去京城参加会试。陈宏谋是解元,又是小富人家。而刘经济拮据,且秉性耿直,疏于官场打点,遂不中。雍正十年,刘授经南诏(今云南),在滇中六载,士子从之如云。后以母老辞归。乾隆四年(1739) ,刘新翰被选拔到武缘县(今武鸣县) 当教谕。七年,荐为秀峰书院主讲席。九年(1744),选为江南江阴县令。赴任前,母亲告诫“汝为政,公堂之上有三尺不生草之地,子民至
[] (16931758)
张守约
   张守约,字希曾,永福县城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乡试举人,授官四川新都县教谕。四十四年(1565)登乙丑科进士。由于他为人正直敢言,朝廷委任他为陕西监察御史。巡按直隶省时,奸相严嵩操纵国政,侵吞军饷,弄得国家战备废驰,守约不畏权贵,与兵部武选员外郎杨继盛、监察御史金堡等联名上疏参劾。因此获罪于严嵩,被贬为道州通判。严嵩被革职后,朝廷又升守约为卢州同知。不久,被派巡按广东。当时琼州(今海南省)海盗横行,当地渔民不敢出海。他闻知此事,用计把百余名海盗引诱到宝林寺,然后派官兵将他们全部消灭。自此,海盗有所收敛,渔民们得以安居乐业。因巡按广东有功,朝廷又提升他为浙江金华府知府。守约晚年退居家乡
[]
李熙垣
   李熙垣(1780—1869) ,字星门,号东屏,桐古里(今属罗锦乡) 崇山头人。道光十六年(1836)恩贡。其岳父周位庚,是临桂县人,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受岳父影响,一生致力于山水画。壮年时曾游历蓟门、居庸关、太行山、潼关、黄河等地,以画笔描绘了华北和中原一带的大好风光。道光十七年(1837),由桂林溯漓江过灵渠下湘江,经岳阳,过赤壁,抵达武昌,沿途作画四十幅,并题诗于其上,取名《江行图》。此画今尚存三十九幅。他的画,风格近于元代画家倪云林和黄公望,雄奇浑厚,丘壑幽深。他还擅长书法,风格似米芾。晚年长居家中,作诗绘画,并教晚辈绘画。其子侄辈李冕、李益寿、李吉寿、李洵、李翰华在当时都以绘画著称。
[] (17801869)
汤松年
  汤松年(1910—1984) 永福人。1926年考入省立第三初级中学,白天上学读书,晚上帮人抄写剧本,得资贴补学习和生活费用。1929年考入省立第三高中理科班,一年后因生活困难辍学。同年到黄冕镇小学执教。1931年经考试,因“文章不错”,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破格录取。在师专学习期间专攻心理学,广泛阅读国内的以及欧美、苏联等国有关心理学书籍和杂志。同时研修教育学,崇拜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对陶办的晓庄师范及主编的教育刊物特别感兴趣。因才学出众,与汤有雁、邓霭然被称为师专“三杰”。1934年至1949年,先后在象县(今象州)简师、灵川简师、全县(今全州)初中、桂林三中、省立桂林师范、龙州师范学
(19101984)
吕璜
  吕璜 (1778~1838) 字礼北, 号月沧,又自号南郭老民,广西永福县人。清嘉庆四年(1799)肄业秀峰书院,六年中举人,十五年举进士。历官浙江庆元知县,奉化、山阴、钱塘、海防同知。为官期间,所至整饬剔蠹,以廉能称。每有疑案,即亲自核审。明察暗访,秉公判案千余件。道光五年(1825),因会检德清县民妇徐蔡氏尸骨不实而被解职,十二年三月回桂,在凤凰街赁屋以居。道光十四年受聘榕湖书院山长,以经学、古学课诸生。十五年主讲秀峰书院,以倡导古文为己任。早年师从桐城派姚鼐的弟子、江苏宜兴县人-旋,深得桐城派学术之要领。时人将其与桂林著名学者朱琦、龙启瑞、王拯、彭昱尧等合称“岭西五大家”。著有《月沧诗
[] (17781838)
李吉寿
  李吉寿(1815—1896),字次星,号万松老人,又称梅花馆主,李熙垣第六子。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历任龙昌、郫县、彭山、金堂、广元、东乡、新津、彭县等县县令,重庆府知府。为政期间,多有“惠政”。以“廉明”称于当地。李吉寿擅长绘画,特别善于画梅花。为了画好梅花,种植了数百株梅以供写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梅花清高孤逸的性格。笔法模仿金农,多种多样,或风摇枝影,或月映枝头,或云护烟笼,或雪光相衬。再加以柔枝老干,变化穿插,真是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无不曲尽其妙。当时中丞文式岩称之为“空前绝后”。他还兼工山水,临摸古人之作可以乱真,所作树木花草、鸟虫人物,无不精妙。他的书法也工,瘦劲硬直,兼颜柳
[] (18151896)
张光玮
  张光玮(1899—1971) 回族。号雪樵。永福人。毕业于广西陆军讲武堂,后在李宗仁部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后历任第十九师五十七团团长、第四集团军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团长,参加讨伐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转战湘、赣、鄂、江、浙数省,参加蒋桂战争。1936年任第七军二十一师副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第七军一七六师旅长、副师长,参加徐州会战。1938年率部参加武汉会战,时任第四十六军一七四师师长。1939年6月国民政府任命为陆军少将。1942年5月任第八十四军副军长。次年7月任军长,担任大别山外围豫南、鄂东的防务。1945年8月任第四十八军军长,后该军改为整编第四十八师,任师长,率部参加向华东、中原
(18991971)
刘介
  刘介(1885—1968) 字锡蕃。百寿(今属永福)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入广西优级师范学堂选科就读,宣统二年(1910)肄业。1912年至1929年先后任柳城中学教员、罗城知县幕僚、庆远中学校长,省立第一师范、第二师范校长,三江县县长、省视学、融县(今分属融水、融安)县长等职。任融县县长期间与地方人士共同努力,在苗、瑶族聚居的贝江地区创办了11所初级小学。由于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对壮、苗、瑶、侗等民族的社会生活、民情风俗产生了浓厚兴趣,仿照摩尔根社会调查法,在民族地区作实地调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先后出版《苗荒小纪》和《岭表纪蛮》两部专著。1932年春桂北瑶民举行起义,遭到残酷
刘介 (18851968)
张其锃
  张其锃(1877—1927),字子武,号无竞,临桂县苏桥乡(今永福县苏桥乡)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以知县分发湖南,任过永州厘金局局长,零陵、芷江知县,南五军统领,湖南军事厅厅长。民国三年,张被选为约法会议议员,经李经羲推荐,袁世凯拟授张为广东巡按史,约法会议提出封爵,张对此不满,便负气离京。以研究先秦诸子为名,息身于沪。民国六年六月,李经羲就任国务总理, 张被任命为高等顾问。 7月1日,张勋复辟,张再次居上海,潜心于《墨子》研究。此后,张借其在河南省督军署任秘书长的哥哥张其钜的关系,结识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并结为把兄弟。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张任直系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民国十二年七月,吴
(18771927)
张其锽
  张其锽(1877-1927),字子武,号无竟,广西桂林市永福县苏桥镇人。民国陆军上将、广西省长。清光绪三年(1877)农历三月廿四日生,出身仕宦世家。其祖父张允勋,尝平广东寇,署封川知县,殁曾知府加道衔。其父张琮,同治壬戌举人,广东试用知县,历诸剧邑,三权南海,升知府加道衔。张其锽6岁开始读书,过目成诵。熟读经史子集,对命理、星相之类术数造诣颇深,时人称之“张铁口”。光绪二十一年(1895),19岁入广东广雅书院就读。次年父亲病故。服孝期满后与广东钦廉边防督办潘培楷之女潘顺卿(字柔君)成婚。光绪二十八年(1902),回广西桂林。翌年,参加广西乡试,中癸卯科第4名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中
(18771927)
陈培松
  陈培松(1890—1914),字乔阴,别号古田村翁,古化县城(今百寿镇)人。自幼朴质沉毅,好武事。读私熟时,因书法拙劣,遭父督责,松辩说:“学书难,不如学剑易”。1905年,考入州城高等小学堂,阅读了暗流民间的反清读物《嘉定屠城记》、《杨州十日记》,萌发了对清统治的不满。每与同学谈刘邦斩蛇事,便慷慨激昂地说:“赖尚有三尺剑耳!”1906年,陈瞒着父母考入桂林陆军小学堂。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有蔡锷、尹昌衡、赵正平等,几位先驱办的《南极》(后更名《南风报》),陈读后,革命热情陡增。因常谈论革命,被学校当局开除出堂。不久,又进入刚成立的广西陆军干部学堂学习,并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春,随赵翰生奔赴广州
(18901914)
莫敌
  莫敌(1910—1962),字天纵,百寿县坳上村(今百寿镇坳上)人。出身小地主家庭。14岁时不愿读书,偷偷逃离父母投奔国民军。民国十四年,随国民军第七军北伐,参加了八义集、龙潭等地战斗。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被提为连长,少校副官。民国二十五年回广西军校高级班深造。 民国二十七年,升任一七六师一0五六团上校团长,率所部攻克英山、安庆,诱歼日军青木大队于桐城练潭。其后率兵驻守潜山县两年,与日军作战二十三次,损失极少。后该部奉命缩编,莫离职不到十天,潜山、怀宁沦陷于日军。莫又受命回潜山指挥作战,一昼夜收复失地,追歼志摩联队八百余人于三桥镇。以功升为第五战区第二挺进队副司令。解放战争初期,莫先后任国民党四
(19101962)
陈刚
  陈刚,男,汉族,1959年7月生,广西永福人,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广西师范大学经济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委员,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1978-1982年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农业机械化系农业机械修造专业学习1982-1987年江西省樟树起重机厂干部、助理工程师、技术科科长1987-1995年广西桂林客车厂干部、工程师、厂长助理、副厂长,桂林客车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桂林客车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1995-1998年广西桂林市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2006-2007年广西南宁市委常委、副市长1998-2
朱毅刚
  朱毅刚(1942—1986) ,柳城县人。1963年柳州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分配到寿城公社(今百寿镇) 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先任技术员,后当副站长。在寿城二十三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为了全乡粮食丰收,他时常赤脚下村跑队,观察禾苗长势。测报病虫害,指导群众播种、育秧、施肥、杀虫。寿城群众说:“二十多年,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踏遍了寿城山山水水。全乡两百多个村寨,没有一垌田不留下他的脚板印。”为群众解决数千次农业生产技术难题。群众碰到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来求他,他总是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去帮解决。1976年,寿城开始引种“南优”杂交水稻,由于该品种不适应山区冷水田,不几年就淘汰了,为找到
(19421986)
萧甘牛
   萧甘牛(1905—1982),原名萧钟棠,壮族,广福乡马陂村人,出生教师之家。民国二十一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其时,鲁迅常到该院讲课,萧深受影响,以“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座右铭,并更名为“甘牛”。读书期间,写了《中国文词辩论》 和《中国修辞学讲话》 。民国二十三年毕业后,到桂林中学任教。抗战期间,编写了《孩子-曲》、《家何在》、《平倭塔》,给学校抗战剧团演出。民国三十一年应永福县政府邀请,回县创办永福中学,任校长。解放初期到来宾、宜山两县中学任教。他利用寒假到苗岭壮乡搜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素材,1955年发表了《刘三姐》的第一篇民间文学史料,后来的壮戏、电影、歌剧《刘三
(19051982)
全部永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