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名人录
李开芳
   李开芳(1811~1855),壮族, 广西武缘县(今南宁市武鸣区两江镇龙英村大李屯)人。太平天国辛开元年八月,授戊监军。明年七月,升金一总制,带右一军。从西王萧朝贵攻长沙,连下桂阳、嘉禾、攸县等地。九月,在长沙擢金官正将军。十一月克岳州,升殿右二指挥,率劲旅攻克汉阳,升殿右二检黠。十二月克武昌,升地官正丞相,后率部突围被俘在北京遇害。同治二年(1863),被天朝追封为靖王。太平天国时期,有五位地位次于前期王的人物。他们为太平天国的建立以及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因为作战勇敢,当时人称太平天国五虎上将。分别为李开芳,林凤祥,胡以晃,黄文金,罗大纲。生平经历江南大捷癸好三年正月,大军下江南,开芳先
[] 太平天国五虎上将 (18111855)
林凤祥
  林凤祥(1825—1855)太平军将领。壮族。农民出身。1851年参加金田起义,任御林侍卫。1853年1月率军首登武昌城,封天官副丞相。建都天京后,与李开芳、罗大纲率军攻克扬州、镇江。同年5月与其他北伐主将,率精兵2万余人在扬州誓师北伐。1854年春因弹粮、寒衣不继,援军未至,遂南撤阜城、连镇,挖壕坚守,奋战9个月。次年3月连镇陷落,受伤被俘;4月在北京就义,后追封为求王。人物生平林凤祥于道光五年(1825年)生于广西桂平,由于自幼丧母,其父怜爱未加检束,以致放荡不羁。少年之时,但遇不平事,就挺身相助。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因打死县城劣绅,县令缉捕,其七叔林秀中卖猪4头给他作路费,奔走他乡
[] 太平天国五虎上将 (18251855)
陆荣廷
  陆荣廷(1859—1928年),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原名亚宋,字干卿,壮族,广西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陆荣廷游勇出身。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广西独立,被举为副都督;提出“桂人治桂”口号,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镇压柳州讨袁活动,支持龙济光攻粤,被袁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
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 (18591928)
李璧
  李璧(1473—1525),字白夫。壮族。陆斡镇覃李村人。自幼思维敏捷,勤奋好学。明弘治八年(1495)以乙榜乡试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起,任浙江金华府兰溪县教谕,聘为南京同考;正德元年(1506年)起,任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今属杭州市)教谕,并聘为福建主考。在仁和县任职期间,爱护学生,救济窘急,对在校诸生因家境贫穷不能自养的,他都毫不吝惜地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他们。离开仁和县后在金陵(今南京市)讲学,在讲学中进行学术研究,了《三礼经注疏》考证订正钟律、乡射、冠婚的仪节。他主张治学犹琢玉,需反复琢磨,精益求精,遂命名书房为“琢玉斋”。明代朝廷定期对在职官员进行“考课”,议其优劣,决定升、降。李璧在“考
[] (14731525)
韦丰华
  韦丰华(1821—1905),字剑城,别号大明山散人。为韦天宝“遗腹子”。幼年入私塾及被县令招入县署教读,后到桂林秀峰书院就读。书院中的教员多为其父同仁,对他比较看重,学习进步很快。回乡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县内民众“拜台习洪教”,组织堂会持械攻打府、县。韦丰华则在家乡组织团练“捍卫桑梓”。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奉县署令率团练到陆斡豆俎山(今陆斡村那豆屯)围剿堂会陆九成部,团练被击毙29人而溃败。咸丰九年,奉思恩府知府徐引的命令率团练配合官军,于罗波六塘大梁村堵截、围剿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太平军-撤往宾州。咸丰十年,以军功被授予“选用知县”,同年经县考试,取为拔贡。同治
[] (18211905)
刘定逌
  刘定逌(1720—1806),字叙臣、叔达,号灵溪。壮族。太平乡葛阳村人。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清雍正二十年(1734年)应县试,考取案首(第一名),进入学宫,继续攻读。乾隆六年(1741年)考选贡生。乾隆九年,参加广西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乾隆十三年上京参加殿试,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因刘定逌不肯为当时乾隆皇帝的宠臣、大学士、翰林院掌院的和珅捧场,不像其他翰林那样常给和珅叩头,而只行拱手礼,因而触怒了和珅。和珅“寻即诬以大考论事不如式,被劾归”。乾隆二十二年,刘定逌“载书五车”归乡里,时年37岁,正是精力旺盛时期,他愤恨地写道:“千年成此恨,耿耿不能磨”。刘定逌离京城返乡后,先在隆安县
[] (17201806)
卢绍武
  卢绍武(1906年-1978年),广西武鸣人,壮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卢绍武早年参加百色起义,后任红七军第十九师五十六团连长兼政治指导员,后任红三军团教导营营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担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参谋长。1939年5月,任八路军冀鲁豫支队参谋长。1940年,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参谋长。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6月,任八路军南下游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副军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区武鸣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中共武鸣地委书记,广西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061978)
蒙泉镜
  蒙泉镜(1833—1897),字芙初。壮族。府城乡寺圩村人。清咸丰五年(1855年)考取秀才。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30多年中,共赴乡试14次,终不中举。其间,于同治七年(1868年)以拔贡身份入京赴朝应考,落选而归。同治十三年先后主讲阳明书院及今马山县三潮、那林、白山,都安县地苏、安阳以及凤山等地收徒讲学30多年。其传授有方, 地苏的唐广村的生徒18人,考上秀才6人。在安阳,有个生员中举,为该县有史以来第一个举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起,任阳朔教谕10年。光绪二十一年,调补百色厅学正,直至去世。蒙泉镜于教学之余, 致力于诗歌创作。 民国6年(1917年) ,
[] (18331897)
黄君钜
  黄君钜(1818—1888),字仲尊,号丹崖,初号剑堂。壮族。城厢乡夏黄村人。自幼秉乘家学,刻苦用功。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乡试中举,历任云南省浪穹(1913年改洱源县)、富民、易门等县知县。同治三年,(1864年)升任潞南知州。同治四年五月,署广宁直隶州知州。九年,任督办澄江行营总粮台,旋改任澄江府知府。十年,署武定直隶州知州。十二年,署宾川州知州。光绪三年(1877年),加三品衔。光绪七年,办理云南省城南关厘金。光绪八年,告老还乡。他在云南,“宦游四方,鸿爪偶留上下二三十年”,政绩颇著,为清廷所赏识,因而朝廷封赠其祖父和父亲为“通奉大夫,享二品”,其家称“中苑大夫第”,成为三代荣宠
[] (18181888)
韦天宝
   韦天宝(1786—1821),字介圭,号絅斋。罗波乡凤林村韦静屯人。少年入私塾,19岁补弟子员后就读于桂林秀峰书院, 其“刻苦自励, 寒暑不间”,学问日益长进,时人赞为“粤才之隽”。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考取举人,与其父韦有纲(嘉庆举人)成为县内父子同朝举人。韦天宝中举后,更加用功博览先儒理学诸书,旧方志称其“向义日广,文章日醇”。凤山土州(今属凤山县)土司慕其才华和名气,以优厚报酬聘为幕僚。他赴凤山土司,邀聘时沿途见土州辖区内的老百姓十分贫穷,而赋税、徭役深重,极为感慨,在《抵凤署感作》一诗中道:“十月兰阳道,穷檐不忍看!官贪征赋急,少丁避徭难。鸡黍供宾减,人烟入望寒,辖轩谁下问,康济
[] (17861821)
黄彦坊
  黄彦坊(生卒年不详),字言可,号鹤潭。城厢乡夏黄村人。壮族。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拔贡出任雒容县(今广西鹿寨县境)教谕。还乡后较留意地方掌故,接触平民百姓,观察社会生活。他的诗文,以叙事记俗为主。一方面针砭时弊,对时事提出了较切合实际的见解;另一方面,热情地歌咏了人民的劳动和生活,给后人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条件、时令农时、生活习俗等都得到较为广泛的了解。如《婚姻纪俗诗十六首》、《岭山农事纪候咏十二首》、《捕蝗记》、《戒年掳牛说》、《戒磨苗说》等诗文,很有地方色彩,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其两篇记述水灾的诗。描绘武缘一带在道光年间连续遭灾的惨象,刻画灾民的痛苦呻吟和顽强挣扎,曲
[]
覃海安
  覃海安(1822—1868),原名覃永贞,字墨波。壮族。双桥乡苏宫村人。青年时代,同韦丰华为挚友。旧志载,他“少有清才,落浇自负,不与庸人为伍”。25岁中举,此后,几次会试不第。曾在东兰一带设馆任教,后又在衡阳花药寺收授生徒以维持生活,穷困终身,47岁时客死书馆。覃生前写过许多诗,但大半散失,除了方志略有所录外,韦丰华在《今是山房吟余琐记》中收辑其诗,并反复表述仰慕之意,称覃为一代诗才,为粤西所少见。海安诗作今存30余首,大都是七言律体,或吊古伤今,或咏物写事,或唱和赠酬,或发抒牢骚不平,往往选取浓烈的辞语,杂以较多的典故,写出慷慨苍凉的“变征”之声,传达出诗人不息的隐忧和难以名状的深憾,意境
[] (18221868)
韦冠英
  韦冠英(1887—1961),原名韦栋材。壮族。两江乡明山村人。幼年在家乡读小学。17岁到桂林读中学。18岁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编入步兵专科。清宣统元年(1909年)军校毕业,到天津马厂第四镇见习,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次年被委任广西新军混成协第四队任中尉职,驻扎桂林附近。宣统三年四月,混成协响应广州黄花岗起义,参加袭取桂林城,行至将军桥,因事泄受挫,新军改组,被撤职解回原籍。同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复出并随桂军北伐。 次年, 北伐桂军奉令调往南京合编为陆军第八师时, 被授任上尉职。民国2年(1913年),参加国民党“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失败,第八师被缴械遣编而流落港澳。民国5年5月, 到
(18871961)
张苗泉
  张苗泉(生卒年不详),女。壮族。武缘县止戈平地团人(今罗波乡境)。其父张廷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举人,先后任阳朔县教谕、云南楚雄知县和广西新宁州学正等职,年近古稀离任还乡隐居。苗泉自幼在其父的训教下,“生性聪慧,博览群书,过目不忘,且喜好诗咏”。嘉庆元年(1796年),当其父亲任阳朔县教谕时,跟随父母至宦所居住。成年后,嫁给当地的“官族”苏家为妇,生有一子。不幸中年丧夫,生活清贫忧郁,40岁时携幼子回武缘止戈平地娘家。时父母均已相继逝世,弟舅虽在,但家道中落,无法维生。由于她天资聪颖,应聘于乡里私塾教书,施展才学。她教学认真负责,对学生谆谆善诱,深受家长的赞赏。是县内有史记载的第一个
[]
陆福祥
   陆福祥(1872—1950),原名陆祖光。壮族。双桥乡平福村人。年幼时家境贫穷,只念一两年私塾。结婚后与兄弟分家各自谋生。由于懒隋,生活日窘,开始学赌捞钱,赌输则偷鸡摸狗,成了村内外闻名的小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加入王特燕、陆彩邦的“天地会”,闯南走北,打家劫舍。某日傍晚,陆福祥团伙埋伏于村边,一哄而起,劫走村民放牧归舍的水牛30多头。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又抢劫平稳村伏周屯牲畜,将群众的财物洗劫一空,烧房屋数十间,打死村民37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陆福祥投靠陆荣廷。陆荣廷见陆系同族,熊腰虎背,生性勇猛,十分赞赏,遂先后任其为哨官、哨长。光绪三十三年在陆荣廷、龙济光指挥下,陆
(18721950)
蒙仁潜
  蒙仁潜(1868—1926),字若陶,蒙泉镜之子,清末举秀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于广西陆军讲武堂。民国元年(1912年),署理上恩县知事及陆军步兵中校。民国3—4年任容县知事和广西右军第二军副司令。民国5年3月起,任广西陆军第二军第四路司令,同年11月袁世凯以大总统令补授陆军步兵少将五等文虎章。12月任广东陆军游击营帮统领。民国7年调任广西陆军游击营司令。民国9年冬,在孙中山革命势力的影响下,国民党广西同志会梁鹤如率领民军攻打果化(今平果)县城,冲入县署,知县汤达成只身逃脱。另一民军亦向思林(今属田东)县城进攻。蒙仁潜被派为清乡司令,前往搜剿追捕梁鹤如,民军受到镇压。次年6月,粤军
(18681926)
陆明才
  陆明才(1915—1948),原名陆启通,曾用名陆健英,别名蓝歌。壮族。双桥乡八桥村人。1936年11月就读于南宁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春,考入柳州农业技术训练班,任农训班中共党支部委员并积极组织读书会,发展三名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暑假期间,陆明才突然遭到广西-逮捕,解送南宁关押,不久释放。出狱后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1938年春,在县城厢小学任教。同年冬考入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第一期学习。1940年春毕业后,由中共地下组织安排,打入县三青团任组训股长,参与县三青团举办的战地青年训练班工作, 向青年灌输革命思想,激发青年抗日救亡热忱。1940年4月,任广西军民合作站第四
(19151948)
韦鸿恩
  韦鸿恩(1882—1959),字咏宾。壮族。太平乡文坛村人。其父韦开宗,清朝庠生,在县内乡村私塾执教。韦鸿恩幼年随父攻读,勤奋好学,聪明伶俐,并立志要继承父业。11岁县试为童生,14岁被选为佾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广初师范毕业。次年任县高小教师。 宣统二年(1910年)任隆安小学教师;民国5年(1916年)为了改变家乡文化落后的状况, 个人出资在本村一个岩洞中修建学校,让学童入学读书。民国9年任广西田南道教育科长。民国11年任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教师,民国14年任县立高小校长。倡议创办县立女子小学校,由他的夫人周锦华任校长。次年秋,两所小学校合并,实行男女同校,韦鸿恩任校长。民国16年,
(18821959)
苏启宽
  苏启宽(1903—1949),原籍广西都安县地苏乡才江村。壮族。青年时,到新桂系梁朝玑部当兵。后升任连长。民国22年,该部调龙州“围剿”中共领导下的农-动。苏启宽不愿参与对贫苦农民的-,毅然带着妻女,离队到武鸣县锣圩乡那珠屯,投奔姐姐和姐夫,靠姐夫分给的1亩多田和开荒地种玉米、 木薯维持生活。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一三五师四0三团驻扎锣圩, 苏启宽受聘为副连长,协助该团训练新兵,为桂南抗日会战作准备。 后该团开往前线,苏启宽仍回那珠屯务农。1948年3月,中共果德中心县委领导人陆明才在那珠屯潘士平家建立地下交通联络站。在中共党员潘士平的启发、教育下,苏启宽积极参加地下联络工作,
革命烈士 (19031949)
全部武鸣名人>>>